昭和基地
昭和基地(日语:昭和基地/しょうわきち Shōwa-kichi */?),位于南极圈内的东钓钩岛,属于日本的观测基地。实际坐标为于南纬69度00分22秒、东经39度35分24秒,海拔高度为29.18米。基地名称来自建设时期的日本年号“昭和”。
昭和基地 | |
---|---|
昭和基地 | |
词源 | 昭和 |
概要 | |
用途 | 常年性南极科考站[*] |
地点 | 东钓钩岛 |
坐标 | 69°00′S 39°35′E / 69.000°S 39.583°E |
海拔 | 29.18米 |
启用 | 1957年 |
所有者 | 日本国政府 |
网站 | |
https://www.nipr.ac.jp/antarctic/jarestations/#syowa | |
地图 | |
概要
编辑昭和基地拥有及能进行天体、气象、地球科学及生物学等观测的施设。整个施设由合共60座以上大小不一的建筑物组成,除了3层高的管理楼外,还有居住楼、发电楼、污水处理楼、环境科学楼、观测楼、情报处理楼、卫星讯号接收楼、焚化炉楼、电离层楼、地球科学楼、能将无线电探空仪升空的放球楼,此外,还有大型接收天线、燃料储存罐、直升机坪、太阳能电池板、贮水用的荒金水库。另外,为研究可再生能源而建设中的大楼预定由53次观测队完成。昭和基地与南极大陆内另一基地富士圆顶相距1000公里。余暇的时候(通常是业务休日,如南极时间上星期六、日,或者是特别的日子,如日本时间上的儿童节[锚点失效]),基地职员会使用业余无线电台(呼号:8J1RL)作通讯。基地内不少木造的装配式建筑配件,是使用日本大手房屋建设公司三泽住宅制造。
基地内的管理楼中,拥有医务室、管理室、厨房、食堂、通信室、公众电话室、图书室及娱乐室等。医务室内虽然拥有可进行手术的设备,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过紧急手术的例子。 日本邮政民营化后,在基地亦内保留邮局,现在由日本邮便银座邮便局昭和基地内分室所设置,负责将信件及明信片等送回日本本土,其邮费与日本国内完全相同。最初昭和基地内邮局 (昭和基地内郵便局)的邮政编号为100-70(当作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来处理,大街区码为70的原因,是在1970年重新开始基地内曾经停止的业务),不过现时已经没有特别规定。
除恶劣天气时不能使用的特殊建筑物(放球楼等)外,各建筑物皆有可互通的走廊连接。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事故发生,曾有别国南极基地的队员因前往3米外另一建筑物的洗手间时遇上恶劣天气而死。
南极地域观测队员约为60人,当中约40人会参与越冬任务。由于在翌年度的队伍乘坐观测船到达南极后,前年的越冬队才会归国,所以基地内经常会有人驻守。基地由文部科学省及极地研究所管理。而实际执行的,在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由50次观测队负责,由2010年2月开始的为51次观测队,而2011年2月开始的则由52次观测队负责。越冬交接议式在近年通常在2月1日举行。在1次越冬队时因使用桦太犬来拉动雪橇,此事在后来相当著名,但是后来,由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附属书II第四条)内禁止携带任何有生命的植物及动物等进入南极,所以南极现在再没有任何犬只。
昭和基地所在的经道属于UTC+3时间(JST-6时间)时区。在基地中的男性队员均为国家公务员,但是由民营企业调配出来的女性也算是队员之一。
气候
编辑昭和基地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0.0 (50.0) |
8.0 (46.4) |
3.6 (38.5) |
0.5 (32.9) |
2.8 (37.0) |
−0.7 (30.7) |
−2.5 (27.5) |
−2.8 (27.0) |
−1.1 (30.0) |
−0.6 (30.9) |
7.3 (45.1) |
9.4 (48.9) |
10.0 (50.0) |
平均高温 °C(°F) | 2.0 (35.6) |
−0.5 (31.1) |
−4.3 (24.3) |
−7.6 (18.3) |
−10.7 (12.7) |
−12.1 (10.2) |
−14.1 (6.6) |
−15.8 (3.6) |
−14.9 (5.2) |
−10.8 (12.6) |
−4.0 (24.8) |
1.1 (34.0) |
−7.6 (18.2) |
日均气温 °C(°F) | −0.7 (30.7) |
−2.9 (26.8) |
−6.5 (20.3) |
−10.1 (13.8) |
−13.5 (7.7) |
−15.2 (4.6) |
−17.3 (0.9) |
−19.4 (−2.9) |
−18.1 (−0.6) |
−13.5 (7.7) |
−6.8 (19.8) |
−1.6 (29.1) |
−10.5 (13.2) |
平均低温 °C(°F) | −3.7 (25.3) |
−5.5 (22.1) |
−9.2 (15.4) |
−13.0 (8.6) |
−16.6 (2.1) |
−18.7 (−1.7) |
−20.8 (−5.4) |
−23.3 (−9.9) |
−22.0 (−7.6) |
−17.2 (1.0) |
−10.4 (13.3) |
−4.6 (23.7) |
−13.7 (7.2) |
历史最低温 °C(°F) | −12.6 (9.3) |
−18.2 (−0.8) |
−25.2 (−13.4) |
−35.9 (−32.6) |
−40.5 (−40.9) |
−38.3 (−36.9) |
−42.7 (−44.9) |
−42.2 (−44.0) |
−45.3 (−49.5) |
−34.7 (−30.5) |
−25.0 (−13.0) |
−12.9 (8.8) |
−45.3 (−49.5) |
平均降雪天数 | 13.3 | 17.5 | 29.6 | 29.5 | 30.8 | 29.3 | 30.3 | 30.6 | 29.5 | 30.5 | 30.0 | 28.5 | 329.4 |
平均相对湿度(%) | 67 | 68 | 71 | 72 | 67 | 65 | 66 | 64 | 64 | 69 | 68 | 68 | 67 |
月均日照时数 | 375.7 | 203.2 | 120.1 | 58.0 | 17.7 | 0.0 | 4.8 | 64.1 | 136.5 | 191.0 | 316.0 | 434.6 | 1,921.7 |
数据来源1:日本气象厅 | |||||||||||||
数据来源2:观测史上1 - 10位的数据(综合所有年份) |
昭和基地所观测的记录上最低气温为-45.3℃(1982年9月4日),最高气温为10.0℃(1977年1月21日),最大风速为61.2米/秒(1996年5月27日)。
历史
编辑昭和基地的历史,大体上也就是日本南极观测的历史。
在1951年(昭和26年),各国开始提倡国际地球观测年,因此日本希望能够参加。当初,是预定到赤道进行观测活动,但是拥有该地领有权的美国反对,因此,在1955年2月更改为南极观测,总共有12个国家参加。本来的计划预定进行2次观测活动。由于准备期间不足,因此所使用的观测船“宗谷”只是一艘赶工改造的旧船。观测队在出发时亦并未决定建造基地的地点,所决这责任落在队长身上。
1956年出发的南极观测船“宗谷”载搭著永田武队长及其率领的第1次南极観测队53名队员,在次年到达东钓钩岛。1957年1月29日,永田登陆南极,并将准备兴建的南极观测基地命名为昭和基地[1]在1月31日正式决定兴建,而工程在2月1日展开。2月8日,永田在这里过了一夜,并在2月15日离岸。完成后的昭和基地共有4座建筑物,其中一座是发电楼。队中的西堀荣三郎副队长兼越冬队长与其他队员共11名进行越冬任务。1次队因观测器具结冰等问题使往后日子过得极度困难。这时,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是由桦太犬所拉动的雪橇。另一方面,在2月15日离岸的“宗谷”因浮冰所困,在28日由当时最新锐的前苏联破冰船“鄂毕”号救出。
1958年,永田继续以1次队队长的身份率领第2次观测队乘搭“宗谷”前往南极,但由于“宗谷”被厚大的浮冰所困而无法靠岸。2月14日,1次队越冬队全队员由飞机及直升机运送回“宗谷”。在昭和基地的15只桦太犬因后续的行动而留在基地中。但是,由于恶劣天气没有好转,2月24日正午(一说是13时),永田宣布将不进行为越冬行动,因此桦太犬们被舍弃在南极。当初计划只进行2次的观测计划的观测队,由于2次观测队未能执行任务而将观测计划延长至3次。1年后第3次越冬队到达昭和基地,发现桦太犬中的太郎与次郎于昭和基地等待队员回来。这件逸事后来制作为电影“南极物语”,并大获成功。
1959年1月至3月,在“宗谷”于哈拉尔王子海岸靠岸期间﹐于昭和基地内设置“宗谷船内邮局昭和基地分室(宗谷船内邮便局昭和基地分室)”[2]。
1960年10月10日,第4次越冬队员福岛绅(1930年 - 1960年)基地内固定雪橇的时候因恶劣天气而遇难。同年10月17日确定为死亡。其后,越冬队在福岛绅遇难地点(S69°、E39°35′)建立了一座石标,被命名为福岛石标。于1972年基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付属书V第八条)﹐福岛石标被指定为南极史迹遗产,后来亦列为日本南极史迹记念物[3]。福岛队员的遗体,在1968年离基地4公里外的约西钓钩岛被发现。
当初计划只进行2次活动的南极观测队,结果延长到5次,其后建议再延长的呼声亦不断增高,但由于“宗谷”已经老化,在1961年出发的第6次观测队(没有进行越冬)于1962年归国后﹐日本的南极観测暂时中断,昭和基地亦再度关闭。
在1965年,新造的南极观测船“富士”(ふじ)竣工后,由第7次观测队重新开始越冬任务,在1983年(昭和58年)由第25次观测队及越冬队开始,南极观测船转为初代“白濑”(しらせ)。
观测船“宗谷”、“富士”、初代“白濑”的船内邮局,各自有自己所使用的风景印(一种纪念邮戳)。
1973年(昭和48年)9月29日昭和基地成为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观测施设[4]。
2003年(平成15年)1月至2004年1月2日为止﹐于基地内设立了NHK南极Hi-Vision播放中心,该中心由5名职员在2002年12月开始于越冬期间建设,在建成后从事对日本播放的传送工作,最后该5名职员在2004年3月归国。作为替换,朝日新闻在2004年1月1日开设南极支局。
由于碎冰舰“白濑”老化,令后续的观测活动带来障碍及担忧,所以在2006年计划由Universal造船舞鹤事业所建造后继舰(2007年动工、2009年5月完成)。舰名是继承上代观测船,因而再被命名为“白濑”(しらせ),在2009年(平成21年)的第51次南极观测队及越冬队开始服役及运用。
火箭发射
编辑昭和基地由1970年至1985年为止,曾发射过54枚探空火箭,目的是监测臭氧及极光观测。发射过的火箭为S-160JA、S-210JA、S-310JA及MT-135JA,发射高度为60至220公里左右。
发射火箭一览 | |||
---|---|---|---|
日时(GMT) | 火箭 | 高度 | 搭载机器 |
1970年2月10日12:30 | S-160JA-1 | 87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臭氧监测器 |
1970年2月17日12:10 | S-160JA-2 | 88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1年4月30日10:00 | S-160JA-3 | 83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臭氧监测器 |
1971年6月24日01:05 | S-210JA-4 | 130 km | TP、极光X射线观测器、极光紫外线观测器 |
1971年7月21日21:52 | S-210JA-3 | 131 km | TP、极光X射线观测器、极光紫外线观测器 |
1971年8月10日02:24 | S-210JA-1 | 139 km | TP、电场観测器 |
1971年9月13日21:50 | S-210JA-5 | 115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极光观测器 |
1971年9月24日21:08 | S-210JA-2 | 138 km | TP、极光紫外线观测器、极光电波杂音观测器 |
1971年12月3日12:00 | S-210JA-6 | 131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臭氧观测器 |
1972年2月11日12:00 | S-210JA-12 | 108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2年4月16日23:42 | S-160JA-4 | 86 km | ? |
1972年5月13日23:13 | S-210JA-9 | 129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极光X射线观测器、极光紫外线观测器 |
1972年5月15日23:02 | S-210JA-10 | 115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极光X射线观测器、极光紫外线观测器 |
1972年8月7日01:45 | S-210JA-11 | 126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极光紫外线观测器、极光可视光线观测器 |
1972年8月11日01:01 | S-210JA-8 | 127 km | TP、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2年12月13日21:23 | S-210JA-7 | 126 km | TP、极光可视光线观测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3年2月14日20:45 | S-210JA-16 | 103 km | TP、极光X射线观测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3年3月25日17:47 | S-210JA-14 | 114 km | TP、极光红外线观测器、极光可视光线观测器、电场观测器 |
1973年4月22日18:25 | S-210JA-17 | 124 km | TP、极光X射线观测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3年6月10日17:20 | S-210JA-13 | 123 km | TP、极光红外线观测器、极光可视光线观测器 |
1973年6月11日18:10 | S-210JA-15 | 125 km | TP、极光红外线观测器、极光可视光线观测器 |
1973年7月15日16:09 | S-210JA-19 | 131 km | TP、电波杂音测定器 |
1973年8月22日21:53 | S-210JA-18 | 129 km | TP、电场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6年1月25日23:20 | S-210JA-22 | 127 km | TP、NO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35 keV以上电子能量谱密度测定器 |
1976年2月13日09:45 | S-310JA-1 | 216 km | TP、VLF谱密度测定器、HF带谱密度测定器 电子密度测定器、电子温度测定器 |
1976年6月24日23:40 | S-210JA-20 | 118 km | TP、VLF谱密度测定器、HF带谱密度测定器 电子密度测定器、35 keV以上电子能量谱密度测定器 |
1976年7月26日00:23 | S-210JA-21 | 116 km | TP、VLF谱密度测定器、HF带谱密度测定器 电子密度测定器、35 keV以上电子能量谱密度测定器 |
1976年8月16日23:54 | S-210JA-24 | 118 km | TP、电场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6年9月1日00:00 | S-210JA-25 | 125 km | TP、电场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6年9月13日04:31 | S-210JA-23 | 120 km | TP、NO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35 keV以上电子能量谱密度测定器 |
1977年2月10日00:22 | S-310JA-2 | 212 km | TP、VLF谱密度测定器、VLF坡印廷向量测定器 HF带谱密度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30 keV以上电子能量谱密度测定器 |
1977年3月27日03:55 | S-210JA-28 | 106 km | TP、NO测定器、臭氧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7年4月11日05:00 | S-210JA-26 | 105 km | TP、NO测定器、臭氧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7年7月12日16:15 | S-210JA-29 | 118 km | TP、静电场测定、电场测定器、电子密度波动测定器 |
1977年7月26日15:35 | S-310JA-3 | 221 km | TP、VLF谱密度测定器、电子等离子体波・离子波W-K测定器 电子密度测定器、30 keV以上电子能量谱密度测定器 |
1977年8月10日12:47 | S-210JA-27 | 120 km | TP、NO测定器、臭氧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8年1月28日20:20 | S-210JA-30 | 125 km | TP、NO密度测定器、臭氧密度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78年2月6日18:55 | S-210JA-31 | 116 km | TP、NO密度测定器、臭氧密度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 |
1984年4月4日19:27 | S-310JA-8 | 201 km | TP、极光粒子测定器 电子密度测定器、兰摩尔探针、地磁气姿势计 |
1984年5月3日22:14 | S-310JA-9 | 204 km | TP、极光粒子测定器 电子密度测定器、兰摩尔探针、地磁气姿势计 |
1984年5月28日23:17 | S-310JA-10 | 209 km | TP、极光粒子测定器 电子密度测定器、兰摩尔探针、地磁气姿势计 |
1985年1月30日14:00 | MT-135JA-1 | 60 km | |
1985年3月26日14:30 | MT-135JA-2 | 60 km | |
1985年5月29日00:59 | S-310JA-11 | 212 km | TP、极光粒子测定器、低周波等离子体测定器、等离子体密度测定器 高周波等离子体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极光电场测定器、磁场测定器、地磁气姿势计 |
1985年6月28日13:35 | MT-135JA-3 | 61 km | |
1985年6月28日16:16 | MT-135JA-5 | 71 km | |
1985年6月28日18:10 | MT-135JA-6 | 73 km | |
1985年6月28日20:02 | MT-135JA-7 | 69 km | |
1985年6月28日21:58 | MT-135JA-4 | 69 km | |
1985年7月12日19:35 | S-310JA-12 | 222 km | TP、极光粒子测定器、低周波等离子体测定器、等离子体密度测定器 高周波等离子体测定器、电子密度测定器、极光电场测定器、磁场测定器、地磁气姿势计 |
1985年9月25日14:00 | MT-135JA-9 | 71 km | |
1985年9月25日16:00 | MT-135JA-8 | 71 km | |
1985年9月25日18:00 | MT-135JA-11 | 72 km | |
1985年9月25日20:00 | MT-135JA-10 | 73 km | |
引用资料:[5]。搭载机器项目来源为[6][7]。 |
关联项目
编辑注脚
编辑- ^ (日语)1957年(昭和32年)2月11日官报第9037号附录‘官报资料版’第2页“行政日志”
- ^ (日语)1958年(昭和33年)11月8日邮政省告示第1137号「宗谷船内郵便局昭和基地分室を設置する件」
- ^ (日语)1997年(平成9年)9月29日总理府令第53号「南極地域の環境の保護に関する法律施行規則」
- ^ (日语)1973年(昭和48年)9月29日文部省令第23号「国立極地研究所組織運営規則」
- ^ (英文)Syowa Base.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9).
- ^ (日语)宇宙開發與明星電氣的歷史、年表:1970年代. MEISEI.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 ^ (日语)宇宙開發與明星電氣的歷史、年表:1980年代. MEISEI.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