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中国第一部专门记录可食用野生植物的著作,作者为明朝周定王朱橚(明太祖第五子),成书于15世纪初,初版2卷,详细描述414种植物的特性、食用部分及其食用方法,在中国植物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成书
编辑《救荒本草》的作者是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王府中的学者卞同作序。朱橚封地在河南省开封,为了研究饥荒时可作食用的植物[1]:282,他将采自河南省各地的野生植物栽培在园圃中,观察其特性和生长情况,写出《救荒本草》[2]:142。
内容
编辑《救荒本草》描述414种植物,附有插图,其中138种在以前的本草学书籍中已见记录,276种是新收录的。当中草类植物占245种,木类植物占80种,禾谷类植物占20种,果类植物占23种,蔬菜类植物占46种,合共414种。书中每种植物都有精美插图,先说明其产地和别名、寒热性质、味道甘苦,然后说明处理和烹调方法。现代学者已鉴别出书中所载87%的植物。[1]:283-285
版本
编辑《救荒本草》初版于1406年,今已不存,其后1525年、1555年和1593年再版[3]:152-155。1555年版把此书作者误题为朱橚儿子周宪王朱有燉,其后李时珍和徐光启也沿袭了这个错误[3]:153。徐光启认为《救荒本草》相当重要,把此书收录在他编纂的《农政全书》中,1639年出版[1]:285。日本也翻印此书,分别有1716年及1799年版,这两个版本同样误会作者是周宪王朱有燉[3]:156-157。药物学家伊博恩(Bernard E. Read)把《救荒本草》译为英文,题为“Famine foods listed in the Chiu huang pen tsʻao”,1946年在上海出版。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1525年版本,流传于世[3]:159、153。
成就
编辑《救荒本草》是第一部专门记述救荒植物的著作,将中国植物学领域从药用植物扩展到所有可供食用的植物,受学者赞誉为“中世纪时代最杰出的草药志”[1]:286、301、285,“具有科学性的植物学著作”[2]:142。后世有不少著作仿效《救荒本草》,如1524年王磐《野菜谱》、1582年周履靖《茹草编》、约1600年屠本畯《野菜笺》、1622年鲍山《野菜博录》等[1]:296-298。书中记录的植物,到20世纪中至少有73种成为中国驯化栽培的园艺植物(如水慈菇),16种以上采用于欧洲或日本的膳食。在西方,到18世纪才有宗旨与《救荒本草》相同的著作出现[1]:285、29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