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臣 (歌剧)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3月11日)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弄臣》(意大利语:Rigoletto)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著名三幕歌剧,与《茶花女》、《游唱诗人》并称为威尔第中期的三大杰作。意大利语剧本由弗朗切斯科·马里亚·皮亚韦以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所作的法语戏剧《国王的弄臣》为基础改编而成。该剧首演于1851年3月11日的威尼斯凤凰剧院。
弄臣 | |
---|---|
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 | |
原文名 | Rigoletto |
形式 | 三幕旋律戏剧 (Melodramma in tre atti) |
乐派 | 浪漫主义 |
创作时间 | 1850-1851年 |
作词 | 范切斯科·玛利亚·皮亚威 |
语言 | 意大利语 |
原著 | 法语戏剧《国王的弄臣》 |
原著作者 | 维克多·雨果 |
首演 | |
日期 | 1851年3月11日 |
地点 | 威尼斯凤凰剧院 |
指挥 | 朱塞佩·威尔第 |
团体 | 威尼斯凤凰剧院合唱团及管弦乐团 |
《弄臣》是现在各大歌剧院的标准保留剧目之一。
剧本中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有影射当时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嫌,因此在法国无法通过政府官员的审查,一直被禁演。而威尔第那时所处的北意大利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因此威尔第的创作阻力,自然就是来自奥地利派驻北意地区的审查当局。
自创作之始,威、皮二人便一直很注意奥地利当局的反应。威尔第曾在给皮亚威的信中写到:“用四条腿走遍全城,找个权贵来批准我们写《弄臣》。”在后来的通信中显示,他们两人一直处于被捕的危险中,而且他们也低估了奥地利审查当局的能力。就连凤凰剧院的秘书-古里耶摩·布伦南-向他们保证不会受到当局审查,也变成了错误见解。
1850年初夏,开始传出谣言,说奥地利审查当局将禁止《弄臣》的公演。因为他们认为雨果的原著大不敬(lese majeste),因此他们将不允许这部“有伤风化”的歌剧在威尼斯公演。
当年8月,威、皮二人退居威尔第的家乡布塞托,继续创作,并拟定了反制审查当局的措施。而在两人和剧院的通信中,“诅咒”成了该剧的代称。但很快,奥地利审查当局内部也用了这个名称称代威尔第的新作,明显是他们的头子德·高日科夫斯基从间谍口中得知的。正是此人掌握着《弄臣》一剧的生杀大权。
皮亚威为免浪费威尔第优美的曲谱,曾设想将剧名改为《旺多姆公爵》,并把驼背的弄臣和对他的诅咒抹掉。但威尔第完全反对这个变动,并且决心与当局当面谈判。
这时,凤凰剧院的秘书布伦南巧妙地化解了威尔第和当局的纷争。他将威尔第的一些书信转交当局,显示威尔第脾气虽坏,却是个难得的艺术家。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歌剧的场景须由法王宫廷,转到法国或意大利某个公国,并且人物的名字需要更改。公爵在女主角家中就寝的场景被删去,而原来公爵去酒馆也不再是有意的,而是上了当。弄臣的名字也由Triboulet变成Rigoletto,新名字来自法语“有趣的(rigolo)”一词的谐音,这也成为了该剧的正式名称。
首演
编辑《弄臣》于1851年3月11日的首演空前成功。首演的阵容如下:
角色 | 声部 | 首演者 (指挥:朱塞佩·威尔第) |
---|---|---|
弄臣 | 男中音 | 菲力斯·瓦雷西 |
曼托瓦公爵 | 男高音 | 拉菲尔勒·米拉特 |
弄臣之女吉尔达 | 女高音 | 特雷西纳·布拉比拉 |
宫廷其他大臣,群众等等 | 威尼斯凤凰剧院合唱团 | |
伴奏 | 威尼斯凤凰剧院管弦乐团 |
角色
编辑- 弄臣(Rigoletto,男中音)
- 吉尔达(Gilda,弄臣之女,女高音)
- 曼托瓦公爵(Il Duca di Mantova,男高音)
- 斯巴拉夫奇勒(Sparafucile,职业杀手,男低音)
- 玛达蕾娜(Maddalena,杀手之妹,女中音)
- 乔凡娜(Giovanna,吉尔达的媬姆,女中音)
- 蒙特罗内伯爵(Il Conte di Monterone,男中音)
- 西布兰诺伯爵(Il conte di Ceprano,男低音)
- 西布兰诺伯爵夫人(La contessa di Ceprano,女中音)
- 马歇奥·包尔沙(Matteo Borsa,公国朝臣,男高音)
- 马鲁洛(Marullo,公国朝臣,男中音)
剧情大纲
编辑时代:公元16世纪
第一幕
编辑第一场:宫中别殿
曼托瓦公爵在自己的寝宫举行舞会。公爵心中虽然想着在教堂见到的神秘美女(吉尔达),但他却开始追求西布兰诺伯爵夫人。事实上公爵跟不少朝臣的妻子都有染;弄臣因此嘲笑与会被戴绿帽的贵族,建议公爵将西布兰诺伯爵投入监狱或处死,以免扫兴。与会贵族都将仇恨发泄到弄臣身上,蒙特罗内伯爵更因女儿曾被公爵侮辱,而诅咒了弄臣,伯爵因与公爵冲突被捕。
第二场:街上
弄臣对蒙特罗伯爵的诅咒耿耿于怀,但弄臣却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名叫斯巴拉夫奇勒的职业杀手,斯巴拉夫奇勒问弄臣有什么可以帮忙,希望招来生意。弄臣暗忖两人有所共通:他挥剑砍杀,自己出口伤人。弄臣开启墙上暗门,回家见女儿吉尔达,弄臣看过女儿吉尔达便离去。他一直不让公爵或城中人看见吉尔达;而吉尔达对父亲的职业也一无所知。由于父亲一直阻止她公开露面,除了教堂,她从未踏足过任何地方。
弄臣离去后不久,公爵假扮学生闯入弄臣家中,公爵的朝臣亦跟随。公爵偷听到吉尔达跟保母乔凡娜对话,听到吉尔达说她在教堂邂逅一位男子,那男子要是家贫的话,自己会更喜欢他。她因为瞒着父亲,所以心感不安。吉尔达表白之际,大喜过望的公爵上前对吉尔达表明心迹。吉尔达起初还有些抗拒,但最终被公爵打动。吉尔达查问公爵的名字时,公爵犹豫地说他名叫“古亚尔提耶·马尔德”。此时,外面忽然有声响;吉尔达担心是父亲折返,就送走公爵。公爵临走前,两人还山盟海誓。朝臣准备绑架吉尔达时却遇着弄臣,便哄骗他说是绑架西布兰诺伯爵夫人,并要被蒙上双眼的弄臣协助。当弄臣回家发现女儿不见了,方知上当受骗。
第二幕
编辑场景:公爵宫中
公爵被众朝臣告知他们已经把弄臣的“情妇”掳入宫中,但公爵从这群人口中之描述猜想到被掳的是吉尔达就急急跑去相会。 公爵雀跃的表现,起初令众人莫名其妙;但在此时,朝臣们却开始嘲笑弄臣;弄臣此时来到公爵寝宫,寻找女儿。他故作冷淡,深怕吉尔达落入公爵手上。此时吉尔达自公爵卧室冲出,并叫弄臣把所有人支出。不得要领后,弄臣终于说出自己在寻找亲女;众人大为诧异。吉尔达慌忙闯入,哀求父亲请众人离开,并流露出得知父亲职业后之羞愧心情。弄臣决定向公爵报复,及发誓要为女儿报仇,杀死公爵,但吉尔达却替公爵求情。
第三幕
编辑场景:旅馆外的街上
弄臣安排公爵到斯巴拉夫奇勒经营的旅馆作客,并领吉尔达到该旅馆外,目睹公爵和杀手的妹妹玛达蕾娜寻欢作乐;著名咏叹调《善变的女人》响起,刻画女人无常的本性。
弄臣要求斯巴拉夫奇勒刺杀公爵;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弄臣答应事成之后给他20个金币作酬劳。为了金钱,斯巴拉夫奇勒也乐意效劳。弄臣劝女儿死心,并令她穿着男装,逃往维罗纳,期望稍后跟她会合。暴风雨将至,公爵决定留宿,斯巴拉夫奇勒安排他于上层的寝室休息,然而,弄臣与斯巴拉夫奇勒达成交易后离去。
尽管公爵风流成性,吉尔达仍然爱他。女扮男装的她偷听到刺客兄妹之间的对话:玛达蕾娜哀求哥哥放过公爵。斯巴拉夫奇勒答应妹妹,如果半夜以前能找到替死鬼,就饶了公爵一命。吉尔达决定牺牲自己;她走进旅馆便马上遭到毒手,被斯巴拉夫奇勒刺伤,伤重倒地,昏迷不醒。
弄臣带着钱回来,收到一个藏着尸体的麻袋,欣喜若狂。他准备把麻袋装上石头一起丢进河的时候,却听见公爵唱着《善变的女人》咏叹调。弄臣大惑不解,打开麻袋一看,惊见里面躺着自己奄奄一息的女儿,登时伤心欲绝。吉尔达回光返照之际,表示自己乐意为爱人牺牲。吉尔达咽气一刻,弄臣惊叫:“那老头的诅咒已灵验!”
音乐分析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著名唱段
编辑- 公爵咏叹调:《这位还是那位》(Questa o quella)
- 弄臣咏叹调:《我们是平等的》(Pari siamo!)
- 吉尔达咏叹调:《亲爱的名字》(Caro nome)
- 公爵咏叹调:《从没有过如此感觉》(ella mi fu rapita!)
- 弄臣咏叹调:《众朝臣,那可恶的脸容》(Cortigiani, vil razza dannata)
- 公爵咏叹调:《善变的女人》(又译《女子皆善变》)(La donna è mobile)
- 《弄臣》三幕四重唱:《美丽的爱之女》
轶事
编辑- 由于担心有人在首演前未经批准抄袭,威尔第制定了非常严厉的保密措施,并要乐手们遵守某些协定。米拉特在首演前几天才可以使用乐谱,而且还得发誓不能在排练场外唱、甚至哼出《女人善变》咏叹调。结果显示,威尔第的担心是有必要的。因为弄臣首演后果然广受欢迎,据传这首咏叹调在首演翌日早上便有人传唱。
- 瓦雷西的女儿茱莉亚·科莉,在多年以后曾转述了父亲在这次首演的经历。瓦雷西非常不习惯背上的假驼背,因此纵使他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歌手,但轮到他上台时,他居然怯场了。威尔弟见状,知道瓦雷西已经害怕到动弹不得,便从背后猛地把瓦雷西推上台。瓦雷西上台时笨拙踉跄,观众大笑,还以为是安排好的噱头。
参考资料
编辑- 部分内容翻译自相关的英、意、德、法和日语维基百科条目,以下是其参考资料
- Julian Budden, The Operas of Verdi (Volume 1), Cassell,(ISBN 0-304-31058-1)
- Charles Osbone, The Complete Operas of Verdi, Indigo,(ISBN 0-575-40118-4)
- 故事大纲的英文原文摘自Leo Melitz创作的《完全歌剧入门手册》,1921年版。此为中文翻译版本。
- Warrack, J. & West, E.(1996).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 - 3rd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s 431-432. ISBN 0-19-280028-0.
- Kennedy M.(2004).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 4th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608. ISBN 0-19-860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