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5年5月2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5月2日) |
实事求是,原指一种治学态度,始于汉代,流行于清代。后来毛泽东援引实事求是,并给予新的解释。
有不少学校的校训为“实事求是”,如原北洋大学、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和毛泽东无关)、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和毛泽东有关)。含“实事求是”:河海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湖南大学。“求是”:浙江大学。含“求是”:扬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
词源
编辑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刘德是汉景帝刘启之子,封在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一带)为河间王,死后谥献,故称“河间献王”。他一生好藏书,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旧书,并且精心整理,他特别注重鉴别所收集的古典文本的真伪。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使很多读书人深为赞叹,都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研究。刘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价收买来的,因为自从秦始皇焚书后,古文书籍比较少见。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替刘德立“传”,并在“传”的开头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
清代兴考据之学,实事求是流行于学者之间,以表示做学问要尊重和依照古书的本义的严谨学风。岳麓书院将“实事求是”作为院训,牌匾悬挂在岳麓书院的讲堂内,为民国初期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飞机所炸,后来重制。毛泽东在1916年到1919年间曾寄居于岳麓书院,一般认为这是以后毛泽东引用“实事求是”的渊源。
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引用实事求是:
“ | 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1] | ” |
释义
编辑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实事求是在政治中指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时期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以此批判华国锋的两个凡是。[2]
江泽民时期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胡锦涛时期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错别字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参见
编辑-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真理标准大讨论
- 《求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