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入濑溪流(日语:奥入瀬渓流おいらせけいりゅう)是青森县十和田市十和田湖畔子之口到烧山之间约14公里的奥入濑川日语奥入瀬川溪流[1]。属于十和田八幡平国立公园。国指定之特别名胜天然记念物(天然保护区域)[1]

奥入濑溪流
铫子大瀑布
奥入濑溪流在日本的位置
奥入濑溪流
奥入瀬溪流在日本的位置

概要

编辑

二重火口湖十和田湖决堤形成的U字型溪谷[2]。1928年(昭和3年)与十和田湖一同列为名胜天然纪念物[2]。1936年(昭和11年)指定为十和田国立公园(现:十和田八幡平国立公园)。1952年(昭和27年)升格为特别名胜天然纪念物

 
 
与上游十和田湖的相对位置

溪流旁有国道102号日语国道102号通过,其沿线的自然游步道在新绿与红叶时期吸引众多观光赏枫客前往[2]

上游(十和田湖子之口~云井之流)有逆流而上的鱼无法到达十和田湖的铫子大瀑布(高7米、宽20米,又名“鱼止瀑布”)与落差15米的九段瀑布等多座瀑布,因而有“瀑布街道”之称[3]。中游(云井之流~奥入濑绕道入口)有阿修罗之流与云井瀑布等景点[3]。石户下游与白银之流右岸有广阔的森林[3]。下游(奥入濑绕道入口~烧山)河面宽广,惣边与黄濑有广大的山毛榉与日本七叶树[3],烧山地区有展示奥入濑溪流资料及贩售物产的奥入濑溪流馆[3]

历史

编辑

奥入濑溪谷的形成

编辑

十和田湖是十和田火山日语十和田火山活动所形成的火口湖。其火山活动从约20万年前开始,约5万5千年前至1万5千年前喷发大量火山碎屑流,在反复大规模喷发后,火山体中心地区开始塌陷,约1万5千年前形成现在的十和田湖原型(喷发细节可参照十和田湖#十和田火山喷发史[4]

奥入濑溪谷原先是火山碎屑流推积物熔结凝灰岩所组成的火碎流台地,现在十和田湖水流出口“子之口”因溃堤引发大洪水侵蚀台地形成现在的瀑布与陡峭岩壁[4]

奥入濑开发、自然保护

编辑

1903年(明治36年),因法奥泽村村长小笠原耕一的建议,营林局青森大林区署在奥入濑溪流沿岸辟建的林道(烧山〜子之口)竣工[5]。1908年(明治41年),纪行作家大町桂月日语大町桂月杂志《太阳》编集长鸟谷部春汀到访奥入濑溪流[5]。大町桂月在《太阳》发表纪行文“奥羽一周记”。该文成功将默默无名的十和田湖、奥入濑变成全国著名的景点。阅读纪行文的皇太子嘉仁亲王(之后的大正天皇)曾向青森县知事武田千代三郎询问“不能欣赏十和田湖吗”[6]。1912年(明治45年),武田知事在东奥日报纸发表“十和田保胜论”,指定为国立公园的机会越来越大[5]。1913年(大正2年),武田知事刊行‘十和田湖案内略’。1916年(大正5年),农林省指定十和田湖·奥入濑溪流为风致保护林[5]。1920年(大正9年),青森县向内务省陈情,要求成立十和田国立公园[5]。1923年(大正12年),在小笠原耕一的请求下,大町桂月起草十和田国立公园请愿书。1928年(昭和3年),十和田湖与奥入濑溪流成为国家指定名胜、天然纪念物[5]

1932年(昭和7年),十和田湖成为国立公园候补,但未能在1934年(昭和9年)成立国立公园。主要是因为农林省推动水资源发电与灌漑的“开发计划”,与内务省成立国立公园的“自然保护”方针对立[6]。1928年(昭和3年),农林省的三本木原开垦事业计划,造成开发派与自然保护派的激烈对立,在知识层与居民的长年行动之下,1936年(昭和11年)成立国立公园[5]。然而,推动自然保护的内务省与企求开发的农林省针对发电、灌漑、风致保护等三点进行讨论,并于1937年(昭和12年)拟定“奥入濑川河水统制计划”[6]作为利用水资源与自然保护的妥协[5]。但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电力需求提升,粮食政策强化,带动水利用计划的增强,1940年(昭和15年)开始兴建十和田发电所,1943年(昭和18年)启用,翌年举行稻生川日语稲生川通水式[6]。战后,1955年(昭和30年)法量发电所、1961年(昭和36年)奥入濑川水系茑川的茑发电所完工后,发电所建设事业告一段落。1960年(昭和35年)国营开垦事业也宣告结束[6]

1952年(昭和27年),十和田湖·奥入濑溪流成为特别名胜。1956年(昭和31年)八幡平地区划入国立公园,成为十和田八幡平国立公园。1961年(昭和36年)开始整备奥入濑溪流游步道,1975年(昭和50年)烧山〜子之口间的游步道完工。1953年(昭和28年),十和田湖畔完成高村光太郎铜像“少女像”,并在台座赞扬推动国立公园成立的武田千代三郎、小笠原耕一、大町桂月的功劳[5]

植生

编辑

溪畔林

编辑

奥入濑溪流溪畔林的主要树种有连香树日本七叶树水胡桃[7]。排水良好的河岸和河岸段丘上有山毛榉林,也可见到北日本常见的落叶阔叶树山毛榉与水楢。日本七叶树、春榆生长于瀑布与涌水等水量丰富、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溪流中的沙洲上可看到辽杨、白柳、日本桤木等树种。而轻石则有水楢、杜鹃锦带花等生长。奥入濑溪谷上方有广大的山毛榉林[7]

奥入濑溪流是在溪谷谷底,日照时间不长,树木会试图往上生长以取得更多的光线。因此,奥入濑的树木以乔木为主。此外,由于树叶需要在较短的日照时间内大量接收日照,因此大径的树木也能有较多叶量。谷底土壤并不安定,许多树种的树根会托住岩石以支撑树体[7]

林床

编辑

日本七叶树、连香树、水胡桃等溪畔林的林床多为蕨类。生长于排水良好且土壤稳定区域的山毛榉与水楢林床则以赤竹类为多[7]

苔、菌类

编辑

倒木、树干、岩石、人工物石墙桥梁栏杆等都可见到苔藓覆盖。腐木上生长著多种菌类黏菌,山毛榉树皮有地衣生长[7]。由于有着多种苔类,2013年(平成25年)日本藓苔类学会将奥入濑川的十和田湖至烧山区间的奥入濑溪流流域列为“日本贵重的苔藓森林”[8]

水资源的利用

编辑

十和田湖的水也用于发电和灌溉,主要是利用水路从十和田湖的青抚取水口送水至奥入濑溪流下游的十和田发电所[9]。十和田湖没有大型流入河,水源来自外轮山山毛榉林的降水。水源导往十和田发电所时,也从中途奥入濑溪流的支流取水,然而发电、灌漑、河川维持放流等使用的水量仍高于湖泊的流入量,无法避免湖面水位下降[9]。因此,会将支流的水逆送回十和田湖以回复水位[9]

十和田湖的青抚取水口标高约400米,然而各支流取水口标高更高,因此十和田发电所限制发电时,支流的水会从水路流入十和田湖[10]。除了每年5月至9月须维持农业用水水量外,其他时期极力避免用水,并会为了冬季电力尖峰需求与回复十和田湖水位,进行水量调整与发电[10]

景点

编辑
  • 万两之流
  • 千两岩
  • 五两瀑布
  • 铫子大瀑布
  • 寒泽之流
  • 九段瀑布
  • 姊妹瀑布
  • 双白发瀑布
  • 不老瀑布
  • 白糸瀑布
  • 玉帘瀑布
  • 白绢瀑布
  • 岩菅瀑布
  • 白银之流
  • 天狗岩
  • 双龙瀑布
  • 白布瀑布
  • 云井瀑布
  • 飞金之流
  • 昭和池
  • 九十九岛
  • 阿修罗之流
  • 马门岩
  • 屏风岩
  • 石户之濑
  • 三乱之流
  • 紫明溪

文化财

编辑

国家特别名胜、天然纪念物

编辑
  • 十和田湖与奥入濑溪流 - 1928年(昭和3年)4月12日指定为名胜及天然纪念物,1952年(昭和27年)3月29日变更为特别名胜及天然纪念物[11]

资料来源

编辑
  1. ^ 1.0 1.1 十和田湖・奥入瀬渓流の魅力. 一般社団法人 十和田湖国立公园协会.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 
  2. ^ 2.0 2.1 2.2 奥入瀬ビジョン~世界に夸れる奥入瀬を目指し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青森県 奥入瀬渓流利活用検讨委员会
  3. ^ 3.0 3.1 3.2 3.3 3.4 1.奥入瀬エリ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青森県上北地域県民局
  4. ^ 4.0 4.1 奥入瀬・十和田湖のなりたち / 奥入瀬フィールド ミュージアム. 青森県 県土整备部 道路课.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奥入瀬の歴史 / 奥入瀬フィールド ミュージアム. 青森県 県土整备部 道路课.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 
  6. ^ 6.0 6.1 6.2 6.3 6.4 広報とわだ 2016年10月号 (PDF). 十和田市役所: 4.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19). 
  7. ^ 7.0 7.1 7.2 7.3 7.4 森林の生態系・自然の特徴. 青森県 県土整备部 道路课.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8. ^ 日本の貴重なコケの森 NO.19. 日本藓苔类学会.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 
  9. ^ 9.0 9.1 9.2 水資源の利用. 青森県 県土整备部 道路课.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 
  10. ^ 10.0 10.1 十和田湖と水利用 (PDF). 东北电力.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31). 
  11. ^ 十和田湖および奥入瀬渓流 / 記念物(名勝等). 青森県庁. [202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 

关连项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40°31′31″N 140°58′28.2″E / 40.52528°N 140.974500°E / 40.52528; 140.97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