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祚荣
渤海高王(?—719年4月2日),讳大祚荣,是渤海国的开国之主,在位期从698年至719年。
大祚荣 | |||||
---|---|---|---|---|---|
渤海高王 | |||||
渤海国第1任国王 | |||||
统治 | 698年-719年4月2日[1] | ||||
继任 | 大武艺 | ||||
出生 | ? | ||||
逝世 | 唐开元七年三月初八日 719年4月2日 | ||||
| |||||
政权 | 渤海国 | ||||
父亲 | 乞乞仲象 |
生平
编辑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姓“大”[2]氏,粟末靺鞨部(满洲先祖)人,亦是“渤海靺鞨大祚荣为高丽别种”,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之子(一说大祚荣和乞乞仲象是同一人[3]),高句丽旧将。曾依附于高句丽,高句丽被新罗联合中国唐朝所灭后脱离唐朝,创立渤海国(震国)。
高句丽灭亡后,粟末靺鞨大祚荣在696年从营州东徙东牟山,拥兵自立,并于698年割据其地自封为王,建震国,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699年,大祚荣自立为靺鞨国王,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语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因其父曾封震国公又对外称“大震国”(一说大振国),从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705年接受唐朝招安,向唐朝称臣,实现了和解。713年正式得到唐朝册封,成为渤海郡王,同时兼领“忽汗州都督府”都督的职务。大祚荣建国后极力保持外交上的和平:除了向唐朝称臣修好之外,也尽力保持与突厥、契丹、新罗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由于渤海国位处强国之间,所以成为了除日本以外的四个政权之间的缓冲区。正是由于大祚荣的睦邻政策才使渤海国得以在初唐之时保持独立。719年病逝,其王位由儿子大武艺武王继位,谥号为高王。
封号
编辑振国王的称号来源于武则天对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所册封的震国公。
大祚荣的种族
编辑关于大祚荣的种族,《旧唐书》记载大祚荣是“高丽别种”[4],《新唐书》认为渤海大氏本为粟末靺鞨,依附高丽[5]。
897年在新罗与渤海争长的事件中,崔致远所作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中,就是把大祚荣称为“靺鞨”,称为“粟末小蕃”、“鞅羯之属”。
臣謹按渤海之源流也,句驪未滅之時,本為疣贅部落。靺鞨之屬,實繁有徒,是名粟末小蕃,嘗逐句驪內徙。其首領乞四羽及大祚榮等,至武后臨朝之際,自營州作孽而逃,輒據荒丘,始稱振國。時有句驪遺燼,勿吉雜流。
— 崔致远, 谢不许北国居上表
家庭
编辑兄弟
编辑子女
编辑子
编辑《桓檀古记》
编辑附注
编辑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前任: 乞乞仲象 |
粟末靺鞨酋长 (699-719) |
继任: — |
前任: — |
渤海郡王 (699-719) |
继任: 渤海武王大武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