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事件
厦门事件又称东本愿寺事件,指1900年8月下旬,日本台湾总督府派遣陆军登陆,意图攻占厦门岛,最终在西方列强的反对下被迫撤军的未遂军事行动。
1896年前后,时任日本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派时任台湾宜兰兰阳寺住持故加苏广法师到厦门布教。其后,东本愿寺僧人水谷魁曜等建立“厦门东本愿寺布教所”。1900年8月24日,该布教所被烧毁。25日,日本台湾总督派遣陆军渡海,准备占领厦门。西方列强反应强烈,英、德、美、俄都将战舰开进了厦门港,英军陆战队登陆英租界,日军被迫撤军。[1]。
背景
编辑取得势力范围
编辑日本对福建的觊觎早已有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萨摩藩藩主岛津齐彬提出:“早日取得福州和台湾及朝鲜,以强化日本国防,乃是当前之要务[2]”。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布《时事新报》社论《东洋之波兰》,并文中附上“支那帝国分割之图”,将台湾与福建的一半划予日本[3][4][5]。
1895年4月17日,清廷同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割予日本。日本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但其仍旧觊觎福建。1896年10月19日,日本同清廷签订《公立文凭》,允许日本“在上海、天津、厦门、汉口等处,设日本专管租界。”
1898年4月22日,日本驻华公使矢野龙溪照会总理衙门,要求清廷声明“不将福建省内之地让与或租与别国矣。”4月24日,总理衙门复照,表示同意来照要求,福建由此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6][7]
虎头山租界事件
编辑1897年初,日本政府照会清廷,要求“将厦门城外对鼓浪屿之火仔垵、沙坡头及其中间各该沿海一带背后至山顶之地方12万坪,又生屿及大屿内对鼓浪屿之沿海10万坪,共22万坪,作为日本专管租界”如果清廷接受这一照会,日本将能够把持厦门港的南、北水道,扼据厦门港。[8][9]
台湾总督府的策动
编辑由于地理因素,日本台湾总督府很早就将福建视为帝国扩展的着力点。第二任总督桂太郎指出:“欲确立经略台湾的方针,必须实施南清的经略;欲实施南清的经略策政,必须有经略福建及厦门之实;欲得经略福建及厦门之实,则非有经略南洋之实不可”将厦门视作南进策略的重要一环。此外,桂太郎还主张同厦门之间开启密切交往,以令福建置于日本的影响力之下。桂太郎卸任近两年后,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上任。儿玉源太郎与桂太郎同为日本陆军出身,同是南进论的支持者。儿玉源太郎上任后,任命后藤新平为民政长官,主导或参与了日本对福建地区的每一步行动。[9][5]
1899年6月,儿玉源太郎发布《有关统治台湾过去及将来备忘录》,将对岸经略的目标由福建缩小至厦门,并指出“对台湾岛民的统治,欲收十全的效果……必须留意对岸之福建省,尤其是厦门的民心”“东亚有数之良港,即厦门港也。就任以来,对此政策已在苦心经营,期望迟早可有达到目的之机运来临”,将厦门视为统治台湾与南进策略的重要一环。他还打算依靠经济建设,欲收揽厦门百姓的民心。然而,日本在厦门的经济地位远不如英国、美国与德国,对厦门的经略并不成功。[9]
在儿玉源太郎等人的努力下,日本逐步在厦门设立学校、寺庙与银行,厦门也在1900年成为日本人第二多的中国城市。同年春,后藤新平观访厦门、福州、漳州等地,并同富商林维源、闽浙总督许应骙、内阁大学士陈宝琛、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兴泉永道道台延年等人会晤。此次观访主要取得了两个成果:第一,日本驻厦门、福州的领事兼任台湾事务官,由台湾总督府资助,进行情报搜集与报告工作;第二,台湾总督府每年补助、扶持在闽本愿寺与日籍僧人。这两点为之后发生的厦门事件起到了铺垫作用。[9][5]
形势升级
编辑1900年6月起,八国联军之役爆发,清廷与日本等国进入敌对状态。同年7月2日,闽浙总督许应骙与福州将军善联致电福州外国领事,要求效仿两江、两湖地区缔约。7月14日,福建省内各大官员与俄、美、日、英、法、德、荷七国领事在福州南台广东会馆开会,并签订《福建互保协定》,加入“东南互保”。作为唯一正式签字的互保条约,《福建互保协定》成为了东南督抚在厦门事件中同列强据理力争的有效证据。[10]
1900年6月初起,日本以保护侨民的理由派遣须磨号防护巡洋舰(后改派和泉号防护巡洋舰)、筑紫号巡洋舰两艘军舰。其以厦门为母港,活动于华南一带的海域。1900年6月23日,日本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发布训令,要求其中一舰尽可能于厦门停泊,另一舰伺机停泊于厦台一带。同时,厦门当地流传有“三千位日本兵由台湾至厦门”的信息,一时人心惶惶。为此,后藤新平向福建布政使张曾敭等人承诺:“我台湾总督府在时局未发生大变化之时,绝不会做出类似派遣军队横加干扰等不当之事。”次月14日,后藤新平前往东京,呈上一份将厦门和朝鲜涂为相同颜色的地图,并在政府内部多方游说走动。[9][5]
1900年6月23日,地方政府召开驻厦各国领事会议,宣布:“厦门现下虽未发生任何事态,但为预防万一,必须采取充分防卫措施,保护外国人等。”同时还称:清廷已向厦门派遣炮舰、输送物资、增加兵力,炮台也进行防御准备。为避免事态发生,人心骚乱,希望外国军舰停止进入厦门港。[9]
事发
编辑初步行动
编辑1900年8月24日午夜1时,日本在厦门的东本愿寺布教所发生火灾。日本驻厦门领事上野专一在接到东本愿寺布教使宫尾寮秀的报告后,旋即发表声明,称火灾系“义和团拳匪”所为,是反日的破坏行为。几个小时后,待命于港口军舰的一支海军陆战队(约一百人)接到命令,登陆厦门岛,赶往火灾现场。随后,和泉号防护巡洋舰派出一支海军陆战队小队,进驻鼓浪屿上的日本驻厦门领事馆。8月25日,高千穗号防护巡洋舰派出一支海军陆战队小队攻占虎头山,架起两门快炮,直指福建水师提督衙门。日本方面称其为“保护帝国臣民”的措施,并扬言将在8月28日4时开炮。8月26日,日本方面又派出两支海军陆战队小队登陆厦门岛,进驻东亚书院。厦门的炮台皆进入战斗状态,炮口直指日本军舰、鼓浪屿与虎头山。而停泊在厦门港的海筹号防护巡洋舰、海琛号防护巡洋舰等军舰亦升火起锚,炮口直指日本军舰。[9][11]
兴泉永道的回应
编辑厦门事件发生时,上野专一依照国际外交惯例,向兴泉永道方面发送有关遣兵登陆的照会,又向驻厦各国领事发送通牒。但这些举动并不影响列强各国对厦门事件的观点。[5]
兴泉永道道台延年接到东本愿寺火灾的通知后,几分钟内就赶到火灾现场。据外国人描述,延年很快就维持住了秩序。然而日军仍旧以火灾为借口登陆厦门岛,并且没有任何预兆。延年接到上野专一的照会后,立即回复称:如果日本派兵登陆的举动引发了民间事端,清兵恐难以保护,恳请日本方面撤兵回舰。对此,上野专一回复称:“由于厦门形势不稳,帝国臣民濒临危殆,故派兵自行保护,只有等时局稍定后才可撤兵。”[5]
为防止日军增兵,延年派遣清兵在厦门岛上巡逻,同时竭力向上野专一澄清厦门并无暴徒袭击的情况,意图令日本方面撤兵。[5]
参考文献
编辑- ^ 1900年美國報紙頭版的“廈門事件”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人民网. 1900年美国报纸头版的“厦门事件”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2016年3月21日 [2016-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1).
- ^ 李祖基. 史海撷英:台湾历史研究续编.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8-10: 109. ISBN 978-7-5108-6095-9.
- ^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编). 日本研究论集 2007.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08: 257–258. ISBN 978-7-201-05650-0.
- ^ 道后. 福泽谕吉与甲午战争. 北京政协网.
- ^ 5.0 5.1 5.2 5.3 5.4 5.5 5.6 刘芳. 1900年日军登陆厦门事件再研究——着重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三方的互动. 台湾历史研究. 2014, (02).
- ^ 胡晓丁. “厦门事件”——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产物. 世界历史. 1991, (04).
- ^ 樊书华等. 中华近世通鉴 外交专卷.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05: 71–72. ISBN 7-5043-3256-9.
- ^ 李启宇. 厦门史料考据.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06: 125–126. ISBN 978-7-5615-4607-9.
- ^ 9.0 9.1 9.2 9.3 9.4 9.5 9.6 韩载茂. 1900年厦门事件始末. 闽台文化交流. 2010, (04).
- ^ 刘芳. 核心与外围:“东南互保”的范围探析. 江苏社会科学. 2016, (4).
- ^ 安智宏. 厦门事件始末考. 福建史志. 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