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 编辑

仰韶文化遗址

34°16′24″N 109°03′04″E / 34.27322977793238°N 109.05117273330688°E / 34.27322977793238; 109.05117273330688

半坡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分类古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编号1-143
认定时间1961年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地处浐河下游右侧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塬,与河床相距800米。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发现和保护

编辑

半坡遗址于1954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800至5300年。1954年到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1]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1]

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宣部确定为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8年被西安市政府评定为 “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1]

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为知名、最为宝贵的是人面鱼纹彩陶盆,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半坡文化

编辑

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陶器的使用在当时占重要地位,在制作技术上已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并逐渐以转动的轮盘(慢轮)修整器口器形。半坡遗址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陶器上还有可能为早期文字的雏形的标志符号,半坡陶符

半坡建筑已具典型中国建筑雏型,出入口朝南,并使用木制框架支撑屋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住房。

半坡遗址为主要的产陶地,在该处曾挖出一个窑。容器多为手工制作,有时则采用泥条盘筑法或模制法。窄底的盆、碗是为典型容器形状。容器经打磨,上有压印装饰,或黑、灰色的条纹装饰。主要花纹为几何图形,偶尔出现人面图形。容器边缘所刻划的一系列约二十种记号,可能是原始的记事方式。[2]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跳转到: 1.0 1.1 1.2 半坡简介. 西安半坡博物馆官网. [201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30). 
  2.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半坡文化[永久失效链接] 于2011 年3 月18 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