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鲲鯓炮台

臺南市一級古蹟

22°59′19″N 120°09′37″E / 22.988531°N 120.160207°E / 22.988531; 120.160207

二鲲鯓炮台
亿载金城、三鲲鯓炮台、安平大炮台
二鲲鯓炮台营门 地图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台南市安平区光州路三号
建成时间1876年(光绪二年)
官方名称二鲲鯓炮台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关塞
详细登录资料
二鲲鯓砲台
台湾台南市安平区光州路3号
类型炮台
设施信息
控制者清朝大清帝国(1874-1895)
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1895-1945)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1945-)
公众开放
现状现存
历史
建于1874年
建造者沈葆桢
使用时期1874年-1905年
材料红砖
战役中法战争乙未战争(乙未抗日)
驻军状态
历任指挥官沈葆桢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亿载金城 / 二鲲鯓炮台
台语白话字It-tāi-kim-siânn / Jī-khun-sin Phàu-tâi

二鲲鯓砲台,或作二鲲鯓礮台,旧称三鲲鯓礮台[注 1]安平大礮(炮)台[注 2],现在一般俗称为亿载金城[注 3]台罗:It-tāi-kim-siânn),是一座清朝时建立的炮台。位于台湾台南市安平区,为中华民国文化部所管辖的国定古迹[2]

沿革

编辑

清治时期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军侵入今屏东县一带,引发了牡丹社事件。而清廷知道日军犯台后,遂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钦差(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身份来台处理此事。这段时间里,沈葆桢在台湾规划并进行了许多事情,而兴建二鲲鯓砲台便是其中的一件。

当时协助沈葆桢的法国人日意格,聘请了原在马尾造船厂工作的法国工程师帛尔陀(M. Berthault)及鲁富设计炮台[1]:304,而帛尔陀在设计时则参考了巴黎的外围防御工事。该工程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开始动工,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才完工,而光绪年间亦有再加以修建。在这之后二鲲鯓砲台在清法战争和乙未年(1895年)刘永福抗日时,都曾对敌炮击而发挥了其防御外敌的功能。

日治时期,由于日本人在统治初期并未予以维护,故二鲲鯓砲台周围便一片荒芜。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政府把一些亿载金城的大炮卖出去,以补偿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现仅留后膛小炮一座为当时古物。除此之外,由于兵器的进步以及军事理论的改变,亿载金城遂就此失去了其战争价值。不过后来日本人将其列为府城名胜,依照〈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指定为台湾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3]:281,遂又予以整修,并将原本进入炮台的木桥改为饰以洗石子的钢筋混泥土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二鲲鯓砲台地处荒郊,又有违建户进入其中居住,以致炮台的保存情况更为糟糕。民国四十五年(1956年)台南市文献委员会选亿载金城为台南十二胜景之一,名约“金城春晓”。

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正好是其建成一百周年的时候,台南市政府因应推动“台南市名胜古迹整修三年计划”进行大规模整建,并仿制当年大炮、小炮,并委请台南雕塑师邱火松(1929-2014)雕塑沈葆桢铜像于二鲲鯓炮台中。

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级古迹名单,二鲲鯓砲台名列其中。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5月,《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法后,不再区分为一至三级古迹,而采用国定、直辖市定、县市定三级。二鲲鯓砲台改为国定古迹

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二鲲鯓炮台再次进行修复,而后重新开放。另外在最后一次整修时挖出了部分原埋藏于地底之下的兵房与小炮弹药库遗迹,现以玻璃罩保护着以供人参观。

名称

编辑

清朝时,关于此炮台的称呼有“安平炮台”、“三鲲鯓(身)炮台”[注 4]等称呼,其中以光绪二年四月十三日(1863年5月30日)的上谕中出现的“台湾安平口三鲲身炮台”为最完整的名称[1]:282。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台湾通志》则除了使用“安平炮台”或“三鲲鯓炮台”的称呼外,也称作“安平大炮台”,以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姚莹所建安平旧炮台做区别[1]:282

原本炮台建筑地点为三鲲鯓而被称为“三鲲鯓炮台”,但由于二、三鲲鯓有相连的现象[注 5],导致炮台在所在地的标示在清朝时就已有所混淆。如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台湾地舆全图》一书里的〈全台前后山总图〉与〈台南府全图〉,便分别标示为三鲲身、二鲲身[1]:283。到了日治时期,因地形变化等因素,二鲲鯓在《台湾堡图》上被标在港道以北的效忠里上鲲鯓社,三鲲鯓则是标在港道以南的效忠里下鲲鯓社,而四鲲鯓则向北推移与三鲲鯓相连[1]:282[4]:30。炮台也因为所在地被改划为二鲲鯓,名称随之变成“二鲲鯓炮台”[1]:282[4]:30

安平当地的台湾话,惯将“亿载金城”读做“It-tāi-kim-siânn”。其中“载”若释为时间长度的“年”,应念作“tsáinn”,故可能是读成“戴”[5]或“代”[6]

平面配置与构造

编辑

二鲲鯓砲台基本上是一座方形炮台,周围砌筑砖墙及四面砌设砖墩壕沟,四个角落则设有较为突出的棱堡结构,上头安置大炮[注 6]一座。棱堡比周围环境较高,并留有马路与矮墙(胸墙),而炮台墙体则成45°倾斜。棱堡之间的墙壁内凹,主要是规划让枪队在此防御已经侵犯到近处的敌人。炮台营门采用法兰斯砖砌法(Flemish Bond),正背面各题有“亿载金城”及“万流砥柱”,即出自沈葆桢所题字[7],炮台所构筑的建材主要是以三合土砖材为主,其中砖材的部分是从当时已经倾圮的热兰遮城所取来。

炮台周围有堑壕围绕,可将海水引入形成护城河[8]过去要进出炮台只能经由东面门洞可升降的木桥进出,该桥于1930年代修复工程时昭和时期改建为钢筋混泥土桥,并以洗石子栏杆为装饰,而通过长达21米的门洞后,在炮台正中央便是操兵用的广大中庭,而周围则有兵舍及弹药库等,弹药库的遗迹于1995年发现,为三合土墙砌造。目前因安全顾虑已掩埋。

图片

编辑

交通运输

编辑
编号 路线 营运单位 备注
2 昆山科大-安平白鹭湾社区 府城客运
  • 部分班次绕驶复华里。
  • 部分班次延驶至三鲲鯓,每日来回共11班。
  • 部分班次延驶至四草
14 台南车站-慈济高中
19 原住民文化会馆-大湾高中 巨业交通
98 台南转运站七股盐山 府城客运
98区间车 台南转运站-观夕平台
双层巴士 台南火车站(北站)-台南火车站(北站)
  • 例假日行驶。
  • 赤崁楼、安平渔人码头、亿载金城孔庙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所在地原为“三鲲鯓”,后来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改为二鲲鯓[1]:282
  2. ^ 它有此旧称是因为其对面为安平小炮台,因此从前的人把该炮台命名为对应安平小炮台的安平大炮台。此名现在已很少会使用。
  3. ^ 因入口的城门上方有沈葆桢的题额:“亿载金城”,另外在城门另一面则内书“万流砥柱”。
  4. ^ 古文书中写作“鲲身”。
  5. ^ 此现象可见于〈台湾府城并安平海口图〉[1]:282[4]:28
  6. ^ 由英国兵器家威廉·阿姆斯壮所发明之阿姆斯特朗大炮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何培夫. 〈億載金城史蹟研究〉. 《成大历史学报》 (台南: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 ISSN 1683-9749. 
  2.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億載金城-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台湾)). 
  3. ^ 吴永华. 《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00-05-30. ISBN 957-583-860-2. 
  4. ^ 4.0 4.1 4.2 吴健昇. 《二鯤身砲臺》. 台南市: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02. ISBN 978-986-04-0218-6. 
  5. ^ 陈佾芬. 台南市安平區閩南話調查與研究 (学位论文). 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 2010. 
  6. ^ 中华民国教育部. 教育部以本土語言標注臺灣地名計畫. [202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3). 
  7.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億載金城-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台湾)). 
  8. ^ 中华民国文化部. 臺南億載金城護城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中文(台湾)). 
  9. ^ 大台南公車 路線查詢.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8). 
  1.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2001年11月: 页30-31. ISBN 957-30880-4-5. 
  2. 王浩一. 在廟口說書. 台北市: 心灵工坊文化. 2008年8月. ISBN 978-986-6782-47-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