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電子遊戲/簡訊/2022-07/專題
專題報導:甲級、乙上級——高品質條目評審新方向?
编辑- 作者:Lopullinen
維基百科條目品質以乙級為界可分兩段。乙級以下是待完善條目,包括小作品级、初级和丙级。該阶段條目品質主看內容完備度,熟練的編者簡單瀏覽內容即可評級。乙级承上啟下。此時條目内容基本完整,来源引用、格式文筆等開始成為重点關注對象;這點由專題橫幅的乙級檢查表可見一斑。乙級是编者可自行評予的最高級別,再之上的「高品質條目」(優良級、甲級、典範級等)則由社群或專題的正規評審遴選。高品質條目總體感觀良好,因此成敗取決於細節:評審者除總體評價外,還要就詞句、來源等具體內容提出意見。
有別於之前階段的個人評估,高品質條目一方面要求互評,另一方面和各類社群獎勵綁定。互評機制保障條目品質:眾人可以發現主編之疏漏,並集思廣益助條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對粗心加翻譯腔的筆者而言,他人審讀即是條目行文合格的保證。榮譽機制則促使優秀條目湧現:典優條目會登上首頁展示,僅此一點就極具吸引力;條目創作者更會提昇站內知名度、賺取維基榮譽(不對),繼而更加投入維基百科。由此可見,這套機制能夠促使優秀條目量質兩開花。
但众所周知,我們典優機制現狀是「編者激勵到位,條目改進不彰」。參選條目只要夠長、夠美觀、有註腳,很多時候能帶瑕疵直接過審。以零意見入選優良時的「大脑伯蒂」為例。當時條目语言基本流畅,没有大问题。但「语言基本流畅」僅為乙级標準,並不滿足优良条目语句清晰之要求。而評選中一些不夠明確的句子——如「Bertie主要用途为加法管宣传,但因该技术的成品应用只有游戏,故未能实现」——就成為落網之魚。優良條目相當於「乙上級」,我認為這個「上」字的核心在細節補善;只有經過嚴謹互審檢查確認,才值得稱作乙級之上。用乙級評級作風評優良級,無論對編者深造還是條目發展而言,都可謂浪費了一次寶貴機會。
當然,互審並非為提意見而提意見。如果編者細心、文筆好,又將條目反覆檢查,審讀者閱畢如沐春風,的確不必強提意見。不過百密一疏,仔細評審還是能發掘不少成果。例如英維的PresN是我非常崇敬的維基人:他注重雕琢詞句,創作了多篇典範條目;翻譯他創主編的條目可謂享受。但即便出自他手的條目,送評優良也能收穫頗豐的意見,且其中不乏行文類意見。我期待有朝一日,中維條目評審的意見也能如此扎實,讓良好的條目更為優秀。
中維評審效果總體不如英維,我認為除卻人力問題還有如下因素:
- 評選时间紧张,制度有礙审读。优良条目評選流程僅七日。依照英维模式評審,怕不及有意的審者接手,提名就已過期。而即便有人評審,如此侷促的時間也無法安心檢查交流。儘管提名程序指出條目參選前宜先送同行评审檢查,但同行评审沒有激勵機制,更是門可羅雀。
- 投票代替讨论,意见未獲尊重。评审结案是程式化的「X票符合標準,Y票不符合標準,條目入選/未入選」,討論中的精彩意見彷若空氣。評審者即便起初有志長評,每次看到有價值的是票而非意見,也只會逐漸喪失動力。
- 評審難論作貢獻。我們認可主編典優條目數,申請榮譽時這一指標也極具說服力。但在中維,評審條目數之說似乎聞所未聞。和主編相比,嚴肅的評審者才是在用愛發電。而且如今我們對條目評審是否有刻板印象?比如认真評審5篇條目挂上{{User Good Articles reviewed|5}},相信不少編輯解會讀成「投了5張『{{yesGA}} 符合标准』」。
- 零意見支持票成風。我們的典範/優良評選動用七人/五人的大陣仗,我猜測出發點是集議打造條目。但實際情況是,不聞幾多編輯發表評論,卻見零意見支持票大行其道。我相信有審閱者精讀後,認為條目名副其實而莊重地表態;但略讀認為品質尚可(乙級)而投票的編輯也為數不少;而一些底線更低(丙級)的{{yesGA}},更讓支持票蛻變為「支援票」 。但無論如何,如今零意見支持票是常態,提出大量意見反而突兀。但這也無可奈何:為讓高開銷的評選運作起來,中維人不得不大量評審各色條目;且不說提出意見,單是評審不熟悉主題就已勉为其难。
現在專題來源討論如火如荼,說明我們的來源考核不再滿足原始的「註腳充足論」,而是向著高品質條目應有的深入檢查方向邁進。為了對得起我們在來源上的努力,條目行文、格式等方面的要求也不能落後。由此可見,粗枝大葉的「總體印象式評估」已經落伍,我們期待精緻的評審流程。然而上述評選問題各個致命,卻全都積重難返。因此我的想法是,在當前典優評選框架下另闢蹊徑,效法英維軍事史專題設立專題評審制度。我們以改善內容為目的,在專題內設立「準典範」和「準優良」兩級。編者可先將條目送交專題改善,再將專題評審後的內容交由社群檢查。這兩個準字輩級別就是「甲級」和「乙上級」。
甲級條目並非新事物。中英維遊戲專題都曾設立這一級別,但數年前雙雙將之廢棄:英維認為專題甲級評審與典範評選重疊極大,我們則是當年組織不出評級團隊。乙上級條目則相當冷門:它僅在英維數學專題有用例,且三年前也已經廢除。專題評審在英文維基地位尷尬,但在中文維基當前生態下,專題評審正可與社群評選互補結合:專題評審中,一兩位同行就能幹練地檢查專業問題;而社群評選中,五七人的豪華團隊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可讀性意見,並進一步指出格式和行文問題。遊戲領域編寫理論總體紮實,評審有相對明確統一的標準;近期虛構事物格式手冊的確立,也意味著劇情寫法這一弱項有了補足。因此正如此前廢棄甲級那般,專題評審的最大疑慮還是执行人手充足與否。但作為中維專題天花板之一,近年來我們的編輯團隊逐漸壯大,現在或許是時機闖一闖。
乙上級評審可參考英維優良條目評選模式,不用三五人參與,只求一位編輯精細審讀。級別標準可以在乙級要求上,增加幾條優良條目關注的規則(中立性、五大格式手冊等),為後續參評工作熱身。評審沒有時間壓力,提名人和評審人切磋琢磨、教學相長,幫助條目升到乙上級品質。評審中可以做些日常工作,比如搞搞英維流行的來源評審、交流一下專名詞翻譯。對有志撰写条目的新编辑,我們歡迎他來到這個有愛、有乾貨的平台。(優良評選就會抓住格式投反對,太沒意思了( ̄▽ ̄))「三分写七分改」言過其實,但促成乙上級條目,評審者功不可沒。我們可以連動ACG創作獎為評審者加分,製作用戶框「該用戶評審x篇乙上級條目」彰顯他們的付出。最後,乙上級評審花費大量精力,入選條目必須登上範本區展示。
甲級評審的理念大體同上,具體流程可模仿英維典範評選和成熟專題的甲級評審。如同典範和優良是「最佳」與「像樣」之別,甲級條目也應該和典型乙上級條目拉開檔次。此時是多人評審真正大顯身手的時候:兩三名編輯以更嚴謹的檢查,確保入選條目代表「專題層面最好的作品」。
總而言之,甲級和乙上級評審是貨真價實的同行評審。而在新等級的激勵下,提名人和評審人會更踴躍參與。不過,作為中文維基百科人,最期盼的還是本站早日擺脫《Fami通》式評審:四名雜誌編輯每人三句話號稱「交叉評審」,乾貨還沒隔壁IGN一人評測多。最後借英維遊戲專題相關報道的話作結,希望專題茁壯成長:
我相信通过这...项新嘗試,我们會成为备受尊重的維基專題,高品質作品亦更有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