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题
歡迎打开時間之門!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義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PQ-17船團
PQ-17船團

PQ-17船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北冰洋戰區中的盟軍援助蘇聯物資的一支船團,裝載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戰略物資與軍事裝備的PQ-17船團在1942年7月駛往蘇聯,而在途中亦有英國驅逐艦、護衛艦、掃雷艦以及武裝漁船等船隻協助防衛。但是在航行中仍然遭到德國海軍與空軍持續一星期的大規模進攻,船團的34艘船中有22艘沉沒,蘇聯失去的軍物資足以武裝一個軍團,且之後盟軍的北極船隊延到夏季結束才繼續啟航。攻擊行動中,雖然德國水面艦隊發起跳馬行動,企圖與盟軍直接交戰,但因為種種問題而沒有接戰,大部份的商船是由潛艇飛機所擊沉,水面艦則僅有作為存在艦隊的影響力。

軍事衝突

東所羅門海戰
東所羅門海戰

東所羅門海戰發生在1942年8月24日——1942年8月25日,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第3次航母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美國海軍日本帝國海軍之間的第2大戰鬥。自從在珊瑚海中途島以來,雙方的艦艇從來沒有直接看見對方。相反,任何一方所有的攻擊均由航空母艦或陸基飛機實施。經過多次破壞性空襲美國日本帝國海軍戰鬥水面艦艇退出戰區以確保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明確的勝利。然而,美國和它的盟友比日本顯然獲得了更大的戰術戰略優勢,因為盟軍部隊遭受比日軍較少之損失,而日軍失去了大量的飛機和經驗豐富的飛行員


冬季战争
冬季战争

冬季战争1939年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军队對芬蘭的軍事行動被國際普遍認為是入侵芬兰的行徑,苏联并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划给苏联。这场战争中双方皆有损失,芬兰丧失了拉多加湖周围10%的土地劃給蘇聯,苏联为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了一块缓冲地带,但丧失了国际舆论支持,并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缺陷,而为后来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了信心。3月15日的苏芬和平协议阻止了联盟通过挪威向芬兰提供援助,也刺激了纳粹德国于当年4月9日进攻丹麦挪威。而蘇聯方面,史達林在戰爭過後重新起用有能力的紅軍軍事指揮官,並開始加強軍隊現代化。

武器裝備

74號反坦克手榴彈
74號反坦克手榴彈

74號反坦克手榴彈俗稱粘性炸彈,是一款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設計和生產的手榴彈。它是其中一種為英國陸軍國土警衛隊而開發的反坦克武器。由於英軍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時,失去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它此時便成為一項替代品,以解決反坦克炮數量不足的問題。74號反坦克手榴彈由第一防衛司設計,它內部有一個盛載硝酸甘油的玻璃球,其表面被糊上了強力粘合劑,用以固定於金屬外殼上。該手榴彈的設計有幾處缺陷。當使用者拉出手榴彈手抦上的針,外殼會一分為二而露出玻璃球,另一支針將啟動爆炸機制。使用者然後需要將它放上敵方坦克或其他載具,亦必需用少許力以打破玻璃球。測試時,它不能粘附佈滿灰塵泥土的坦克。再者如果使用者不小心拉出它手抦上的針的話,玻璃球很容易就會粘上制服。它的主要使用者是國土警衛隊,但在北非的英國和英聯邦軍隊亦有使用,在新幾內亞戰役亦有被澳大利亞陸軍採用。法國游擊隊亦有使用。

海上軍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無畏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1943年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無畏號退役封存,在韓戰後開始進行SCB-27C改建,又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於1954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稍後無畏號又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1962年無畏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1,繼續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稍後無畏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分別擔任水星-宇宙神7號雙子座3號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無畏號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無畏號在1974年退役,海軍在1981年將無畏號捐贈到紐約作博物館艦。1986年,無畏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航空武器

胖子
胖子

胖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日本長崎投擲的原子彈的代號,這是繼小男孩原子彈後第二個投入戰爭使用的核武器,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順利核爆的裝置。它長3.25米,直徑五英呎,重4,545公斤。最早原本是將原子彈投擲目標設在小倉市,但是由於當地上空的天氣過於惡劣而只好改在長崎。1945年8月9日,即廣島首枚原子彈爆炸後3天,由查理士·斯文尼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博士卡」在長崎上空9,000投下。在日本當地時間早上11時02分,在550米高度爆炸。其釋放的能量約相等於2.1萬公噸的TNT烈性炸藥,即大概為8.4 ×1013 焦耳,比投擲在廣島的首枚原子彈稍多。儘管炸彈偏離預設的起爆點而沒有達到其最大殺傷力,但是估計有40,000人在和爆炸第一時間便瞬間死亡,另外還造成25,000人輕重傷。

二戰拾遗

二戰历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A·J·P·泰勒20世紀其中一位最著名和最具爭議性的英國歷史學家1927年,泰勒從牛津大學畢業。自1938年1964年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擔任研究員。泰勒是一位多產的作家,有達廿多本著作,以及數百篇文章和書評。他在1961年發行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一書,至今仍引起不少爭論。泰勒之治史方法近於民粹主義,覺得歷史是開放給所有人的。正因如此,他常因為人們稱呼他為「眾人的歷史學家」和「每一人的歷史學家」而感到欣慰。泰勒支持反偉人論,並不相信「英雄造時勢」,反而相信歷史是由一大群愚人所建構而成的。他的著述之描述手法充滿諷刺幽默之餘,而具備資料性。特別的是,他更時常從特別的角度出發研究歷史,反駁其他人認為是至關重要的論點,所以有人以「泰勒主義」形容他機智、簡練精闢,甚至於神秘的特點。

軸心國傳記

山本五十六,舊名為「高野五十六」,大日本帝國海軍軍人,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担任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指揮高層以及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最高司令长官,生前軍銜最高達到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军中历任重要职位,进行了多项重大变更与改革,尤其是亲手组建了日本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太平洋战争早期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并策划或指挥了数次關鍵性的战役,例如攻擊美國海軍基地的珍珠港事件以及中途岛战役。山本在搭乘飞机前往所罗门群岛前线陣地视察的路上遭美军P-38闪电式战斗机拦截,座机被击落。山本之死对瑜仍在作戰的日本军队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

二戰分類

分类拼图
分类拼图

其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