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

生物學上重要的有機化合物
(重定向自Amino acid

胺基酸(英語:amino acid)是生物學上重要的有機化合物,由胺基(-NH2)和羧基(-COOH)兩個官能團與一個側鏈組成。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賦予蛋白質特定的分子結構形態,使其分子具有生化活性(biochemical activity)。蛋白質是生物体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bioactive molecule),包括催化新陳代謝(又称“酵素”)。

α-胺基酸的未電離形式的一般結構。
Table of Amino Acids.
真核生物發現的21种蛋白原α胺基酸,根據其側鏈的pKa值和在生理生理pH 7.4值攜帶電荷分組
多肽是鏈狀的胺基酸
苯丙胺酸是標準胺基酸的一種

根据氨基连结在羧酸中的碳原子的位置,可將蛋白質分為αβγδ……等類型。在人工合成胺基酸成功以前,胺基酸主要来源于蛋白质水解,而天然蛋白质水解所得的胺基酸大多为α-胺基酸,因此在生化领域,“胺基酸”默认指α-胺基酸。至于β、γ、δ……ω等胺基酸,在生化研究中用途较少,大都用于有机合成石油化工医疗等方面。

不同的胺基酸脱水缩合形成(peptide),其缩合产生的酰胺键称肽键。肽虽然和蛋白质在化学本质上除了聚合的长度外没什么不同,但是往往不像蛋白质有多级构造与特定功能。

歷史

编辑

1800年代初期,人們就發現了几种氨基酸[1][2]。1806年,法国化学家發現了天冬酰胺,这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氨基酸。1810年,胱氨酸被发现。1820年,甘氨酸亮氨酸被发现。1935年,苏氨酸被發現[3][4]

基本結構

编辑

在化学中,胺基酸指的是结构中含有胺基(-NH2 )和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根据胺基连结在羧酸中碳原子的位置,可分为αβγδ……等等的胺基酸:α胺基酸的胺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β胺基酸的胺基和羧基连在相邻的碳原子上,以此类推。 在生物学中,胺基酸通常特指α胺基酸,即胺基和羧基直接连接在同一个-CH-结构上的胺基酸,其通式是H2NCHRCOOH(R代表某種有機取代基)。

蛋白质经水解後,即生成20种胺基酸,如甘胺酸(Glycine)、丙胺酸(Alanine)、缬胺酸(Valine)、亮胺酸(Leucine)、异亮胺酸(Isoleucine)、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色胺酸(Tryptophan)、酪胺酸(Tyrosine)、天門冬胺酸(Aspartate)、组胺酸(Histidine)、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麩胺酸(Glutamate)、赖胺酸(Lysine)、谷胺醯胺(Glutam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精胺酸(Arginine)、丝胺酸(Serine)、苏胺酸(Threonine)、半胱胺酸(Cysteine)、脯胺酸(Proline)等等。

分類

编辑

根据其结合基团不同。可分为脂肪族胺基酸、芳香族胺基酸、杂环胺基酸、無環胺基酸(acyclic)、性胺基酸、含胺基酸、含羥基(醇)胺基酸、含胺基酸等。

理化特性

编辑
 
兩個胺基酸縮合通過肽鍵形成的二肽
  1. 天然的氨基酸都是无色结晶熔点约在230℃以上,熔融分解并放出CO2;都能溶于强酸强碱溶液中,除胱胺酸酪胺酸二碘甲状腺素英语Diiodotyrosine外,均易溶於水;除脯胺酸羟脯胺酸外,均难溶於乙醇乙醚
  2. 具有两性。有碱性[二元胺基一元羧酸,例如赖胺酸(lysine)];酸性[一元胺基二元羧酸,例如穀胺酸(Glutamic acid)];中性[一元胺基一元羧酸,例如丙胺酸(Alanine)]三種類型。大多数胺基酸都呈显不同程度的酸性碱性,呈显中性的较少。所以既能与酸结合成,也能与碱结合成盐。
  3. 除甘胺酸外,因不对称碳的关系,胺基酸呈旋光性。特别地,在生物化学上,以甘油醛为基准依分子的绝对构型又分:D型和L型。组成天然蛋白质的胺基酸,都属L型。

构成天然蛋白质的20种常见胺基酸列表

编辑
縮寫 縮寫 全名 中文譯名 結構 支鏈 分子量 等電點 解離常數
(羧基)
解離常數
(胺基)
pKr(R) 其他
A Ala Alanine 丙胺酸   疏水性 89.09 6.11 2.35 9.87
C Cys Cysteine 半胱胺酸   親水性 121.16 5.05 1.92 10.70 8.37
D Asp Aspartate 天門冬胺酸   酸性 133.10 2.85 1.99 9.90 3.90
E Glu Glutamate 麩胺酸   酸性 147.13 3.15 2.10 9.47 4.07
F Phe Phenylalanine 苯丙胺酸   疏水性 165.19 5.49 2.20 9.31
G Gly Glycine 甘胺酸   疏水性 75.07 6.06 2.35 9.78 沒有旋光性
H His Histidine 組胺酸   鹼性 155.16 7.60 1.80 9.33 6.04
I Ile Isoleucine 異白胺酸   疏水性 131.17 6.05 2.32 9.76
K Lys Lysine 離胺酸   鹼性 146.19 9.60 2.16 9.06 10.54
L Leu Leucine 白胺酸   疏水性 131.17 6.01 2.33 9.74
M Met Methionine 甲硫胺酸   疏水性 149.21 5.74 2.13 9.28 蛋白質合成時第一個胺基酸,
可能在轉譯過程被移除
N Asn Asparagine 天門冬醯胺   親水性 132.12 5.41 2.14 8.72
P Pro Proline 脯胺酸   疏水性 115.13 6.30 1.95 10.64 會破壞蛋白質α螺旋結構
Q Gln Glutamine 麩醯胺酸   親水性 146.15 5.65 2.17 9.13
R Arg Arginine 精胺酸   鹼性 174.20 10.76 1.82 8.99 12.48
S Ser Serine 絲胺酸   親水性 105.09 5.68 2.19 9.21
T Thr Threonine 苏胺酸   親水性 119.12 5.60 2.09 9.10
V Val Valine 纈胺酸   疏水性 117.15 6.00 2.39 9.74
W Trp Tryptophan 色胺酸   疏水性 204.23 5.89 2.46 9.41
Y Tyr Tyrosine 酪胺酸   親水性 181.19 5.64 2.20 9.21 10.46

標準胺基酸

编辑

共20种,是组成生命体中的蛋白质的主要单元,第21和第22種胺基酸,硒半胱胺酸吡咯離胺酸,分別用通常的終止密碼子UGA和UAG編碼,出現在少數蛋白質中。

主要化學性質

编辑

以下的分子量是根據各元素的同位素在自然界的豐度所做的平均值。此外由於形成肽鍵時,會減少一個水分子,因此蛋白質中單一胺基酸的分子量,比下表數值少了18.01524 Da。

胺基酸 分子量(Da pI pK1(α-COOH) pK2(α-+NH3
丙胺酸 89.09404 6.01 2.35 9.87
半胱胺酸 121.15404 5.05 1.92 10.70
硒半胱胺酸 169.06
天冬胺酸 133.10384 2.85 1.99 9.90
谷胺酸 147.13074 3.15 2.10 9.47
苯丙胺酸 165.19184 5.49 2.20 9.31
甘胺酸 75.06714 6.06 2.35 9.78
組胺酸 155.15634 7.60 1.80 9.33
異亮胺酸 131.17464 6.05 2.32 9.76
賴胺酸 146.18934 9.60 2.16 9.06
吡咯離胺酸 255.31
亮胺酸 131.17464 6.01 2.33 9.74
甲硫胺酸 149.20784 5.74 2.13 9.28
天冬醯胺 132.11904 5.41 2.14 8.72
脯胺酸 115.13194 6.30 1.95 10.64
谷胺醯胺 146.14594 5.65 2.17 9.13
精胺酸 174.20274 10.76 1.82 8.99
絲胺酸 105.09344 5.68 2.19 9.21
蘇胺酸 119.12034 5.60 2.09 9.10
纈胺酸 117.14784 6.00 2.39 9.74
色胺酸 204.22844 5.89 2.46 9.41
酪胺酸 181.19124 5.64 2.20 9.21

支鏈性質

编辑

以下列表中的p𝘒ₐ值,可能與這些胺基酸在蛋白質內部時有所不同。

胺基酸 支鏈 疏水性 p𝘒ₐ 極性 電荷 芳香族
脂肪族
范德瓦尔斯半径
丙胺酸 -CH3 XXX - - - - 67
半胱胺酸 -CH2SH XXX 8.18 - 酸性 - 86
硒半胱胺酸 -CH2SeH X 5.73 - - -
天冬胺酸 -CH2COOH - 3.90 X 酸性 - 91
穀胺酸 -CH2CH2COOH - 4.07 X 酸性 - 109
苯丙胺酸 -CH2C6H5 X - - - 芳香性 135
甘胺酸 -H X - - - - 48
組胺酸 -CH2-C3H3N2 - 6.04 X 弱鹼性 芳香性 118
異亮胺酸 -CH(CH3)CH2CH3 X - - - 脂肪性 124
離胺酸 -(CH2)4NH2 - 10.54 X 鹼性 - 135
吡咯離胺酸 -C12H21N3O3
亮胺酸 -CH2CH(CH3)2 X - - - 脂肪性 124
甲硫胺酸 -CH2CH2SCH3 X - - - - 124
天冬醯胺 -CH2CONH2 - - X - - 96
脯胺酸 -CH2CH2CH2- X - - - - 90
穀胺醯胺 -CH2CH2CONH2 - - X - - 114
精胺酸 -(CH2)3NH-C(NH)NH2 - 12.48 X 鹼性 - 148
絲胺酸 -CH2OH - - X - - 73
蘇胺酸 -CH(OH)CH3 - - X 弱酸性 - 93
纈胺酸 -CH(CH3)2 X - - - 脂肪性 105
色胺酸 -CH2-C8H6N X - - - 芳香性 163
酪胺酸 -CH2-C6H4OH X 10.46 X - 芳香性 141

基因表現與生物化學

编辑
胺基酸 短寫 縮寫 密碼子 在蛋白質中
出現頻率(%)
對人類的必需性
丙胺酸 A Ala GCU, GCC, GCA, GCG 7.8 -
半胱胺酸 C Cys UGU, UGC 1.9 -
硒半胱胺酸 U Sec UGA -
天冬胺酸 D Asp GAU, GAC 5.3 -
穀胺酸 E Glu GAA, GAG 6.3 -
苯丙胺酸 F Phe UUU, UUC 3.9 X
甘胺酸 G Gly GGU, GGC, GGA, GGG 7.2 -
組胺酸 H His CAU, CAC 2.3 -
異亮胺酸 I Ile AUU, AUC, AUA 5.3 X
離胺酸 K Lys AAA, AAG 5.9 X
吡咯離胺酸 O Pyl UAG
亮胺酸 L Leu UUA, UUG, CUU, CUC, CUA, CUG 9.1 X
甲硫胺酸 M Met AUG 2.3 X
天冬醯胺 N Asn AAU, AAC 4.3 -
脯胺酸 P Pro CCU, CCC, CCA, CCG 5.2 -
谷胺醯胺 Q Gln CAA, CAG 4.2 -
精胺酸 R Arg CGU, CGC, CGA, CGG, AGA, AGG 5.1 -
絲胺酸 S Ser UCU, UCC, UCA, UCG, AGU, AGC 6.8 -
蘇胺酸 T Thr ACU, ACC, ACA, ACG 5.9 X
纈胺酸 V Val GUU, GUC, GUA, GUG 6.6 X
色胺酸 W Trp UGG 1.4 X
酪胺酸 Y Tyr UAU, UAC 3.2 -
終止編碼 - Term UAA, UAG, UGA - -

必需胺基酸

编辑

人體消化吸收以及利用的胺基酸只有20種。其中有8種胺基酸(嬰兒為9種)是成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膳食補充的胺基酸稱為必需胺基酸(EAA),即亮胺酸異亮胺酸纈胺酸甲硫胺酸苯丙胺酸色胺酸苏胺酸賴胺酸組胺酸为小儿生长发育期间的必需胺基酸,胱胺酸酪胺酸牛磺酸早产儿所必需。其他14種非必需胺基酸可以用葡萄糖或是別的矿物质來源製造。

肉類中的蛋白質是完全蛋白質,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胺基酸種類,瘦豬肉的蛋白質含量約為10%至17%,肥豬肉則只有2.2%;瘦牛肉為20%左右,肥牛肉為15.1%;瘦羊肉17.3%,肥羊肉9.3%;兔肉21.2%;雞肉23.3%;鴨肉16.5%;鵝肉10.8%。肉類的蛋白質經過烹調,有一部分會散在肉湯中,也有一部分水解成胺基酸,溶於肉湯裡,故烹調好的肉湯味道鮮美而富於營養。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编辑

在人体中氨基酸中的氮元素以尿素循环的方式变成尿素随尿液或汗液排出体外,而在其他动物中可以铵根、尿素尿酸形式排除体外,或以酰胺的形式储存。某些氨基酸可以通过特殊代谢途径转变成其他含氮物质如嘌呤、嘧啶、卟啉、某些激素、色素、生物碱等。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主要方式有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等,以联合脱氨基为主。联合脱氨基的作用机理是在相应转氨酶作用下生成谷氨酸,再由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氧化。α-氨基酸脱氨生成的α-酮酸可以再合成氨基酸或转变为糖类和脂质,亦可经转化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能转变为糖的称生糖氨基酸;能转变为酮体的称生酮氨基酸;两者兼可的称生糖生酮氨基酸。标准氨基酸中,亮氨酸赖氨酸为生酮氨基酸,色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为生糖生酮氨基酸,其余为生糖氨基酸。

次要编码胺基酸

编辑

通常的中止密码子UGA(硒半胱氨酸)和UAG(吡咯赖氨酸)编码的胺基酸,出现在少数蛋白质中。

縮寫 縮寫 全名 中文譯名 結構 支鏈 分子量 等電點 解離常數
(羧基)
解離常數
(胺基)
pKr(R) 其他
U Sec Selenocysteine 硒半胱胺酸   親水性
O Pyl Pyrrolysine 吡咯離胺酸   鹼性

其它胺基酸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Vickery HB, Schmidt CL. The 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amino acids. Chem. Rev. 1931, 9 (2): 169–318. doi:10.1021/cr60033a001. 
  2. ^ Hansen S. Die Entdeckung der proteinogenen Aminosäuren von 1805 in Paris bis 1935 in Illinois (PDF). Berlin. May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 December 2017) (德语). 
  3. ^ Simoni RD, Hill RL, Vaughan M. The discovery of the amino acid threonine: the work of William C. Rose [classical article].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September 2002, 277 (37): E25 [4 July 2015]. PMID 12218068. doi:10.1016/S0021-9258(20)74369-3 .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une 2019). 
  4. ^ McCoy RH, Meyer CE, Rose WC. Feeding Experiments with Mixtures of Highly Purified Amino Acids. VIII.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Essential Amino Aci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35, 112: 283–302. doi:10.1016/S0021-9258(18)74986-7 . 

来源

编辑

延伸閱讀

编辑

参閱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