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

厨用家电
(重定向自電鍋

電飯煲是用來煮家電,這個發明縮減了很多家庭耗費在煮飯上的時間和人力。電飯煲是無火煮食,相對於明火煮食

「电饭煲」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电饭煲、电饭锅、电饭宝
臺灣電鍋、電子鍋
港澳電飯煲
電子鍋,加入時間與溫度控制功能的電鍋,內鍋有不粘塗層。

電飯煲的功能很多,除了基本的煮飯外,也包括煲點心等。近年電飯煲仍不斷發展,更有蛋糕的功能,而英國等地的則可以薯條

現代的電飯煲在1940年代的日本發明。2005年,全世界的電飯煲产量在8500万,而其中中国大陸的产量在6000万左右,其它的来自等国[1]

历史

编辑

日本战败后,大军火商三菱的部分工厂转产民用品。1940年代末期,三菱开发了第一部电子锅,其实就是一个带装置的锅,由于没有自动性,而且需要实时看护,这种锅很不成功。松下索尼也开发了类似的锅都不成功。

1956年圣诞节前,东芝公司试制了700个带所谓的“定时功能”的电子锅。其定时原理為外锅加以控制加热时间,当外锅的水蒸发后就停止加热,而内锅的也煮成了。东芝公司采用了上门推销的办法,这次电子锅的推广得到了成功,一个月后东芝公司生产了20万个电子锅。4年后,半数的日本家庭购置了这种锅。9年后,这种定时设计由其他的定时设计所取代。

1960年代在香港,信興集團主席蒙民偉挨家挨戶在北角渣華道推銷樂聲牌電飯煲。他親攜臘腸及糯米在理髮店煮飯,親身示範如何使用。在他的努力下,電飯煲的入口量,由1960年的100個大升至1965年的8.8萬個,當年信興售出的電飯煲佔松下電飯煲總出口量的一半[2]

臺灣在1960年代時,電鍋製造廠商已有30多家,1970中期成為都市區主要的炊煮工具,之後續陸續有不同功能的款式、1980年後期有各種不同品牌的電鍋與電子鍋出現。雖然電鍋的外型與基本功能是仿照日本,但由於日本未在臺灣申請專利,因此電鍋技術為市場共享,並配合臺灣飲食文化進行微調:例如配件分離設計可單獨或搭配使用、配合臺灣電力供給設計省電機型、大同電鍋將最高溫度設定為230℃(日本為180℃)、鍋蓋打孔等在地設計[3]

工作原理

编辑
 

電飯煲一般都有一个安裝於外鍋底部的温度控制装置。在内锅的温度達到攝氏100度之前,加热装置全力工作。直至锅内多余的水分由米吸收及蒸发後,内锅温度將會超過攝氏100度。此時,温度控制装置會把加热装置停止,或者转到約攝氏65度的保温状态。

分類

编辑

按特徵差異把電飯煲分成以下幾類:

  • 電腦型
  • 高級電腦型
  • 機械型
  • 普通機械型
  • 普通型

知名製造商

编辑

图片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电饭锅加速向“煲”转变. 2007-03-29 [201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2. ^ 蒙民偉小小電飯煲 打出大生意. 文匯報. 2008-03-05 [2014-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1). 
  3. ^ 秦先玉. 打開鍋蓋說亮話─從日本電氣釜到台灣電鍋 (PDF). 科學發展. 2013, (484): 18-24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