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也翻译作德拉维达人(印地語:द्रविड़ प्रजाति,马拉雅拉姆语:ദ്രാവിഡര്,泰米尔语:திராவிடர்,英語:Dravidian peoples),是印度的一個族群,共同點是母語為达罗毗荼語系,人口超过2.5亿。达罗毗荼人大多分布在印度南部,约占印度人口的25%,其余的分布在印度中部、印度東部、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伊朗东南部等地。
达罗毗荼人 | |
---|---|
總人口 | |
▲大约2.5亿 | |
分佈地區 | |
語言 | |
达罗毗荼语系 | |
宗教信仰 | |
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耆那教、佛教 | |
相关族群 | |
布拉灰人 · 冈德人 · 卡纳达人 · 科达瓦人 · 马拉雅拉姆人 · 泰米尔人 · 泰卢固人 · 图卢人 |
词源
编辑汉语中达罗毗荼一词在唐代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已出现,该词指代南印度的一个国家,玄奘和尚曾经到达这里[1]。
英语中的Dravidian一词最早是罗伯特·考德威尔在他的达罗毗荼文法比较的书中借用梵文 drāvida一词创造的,而drāvida一词是公元7世纪的梵文文献中用来指代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
关于梵文的drāvida一词的来源,学界有多种看法,这些理论大体上都围绕着tamiẓ和drāviḍa两个词之间的关系而展开。泽维勒比尔等语言学家认为二者的来源关系乃是tamiẓ >drāviḍa,而其他人则认为它们遵循Dravida -> Dramila -> Tamizha或Tamil的发展方向。Dravida一词也有可能来源于梵语的Drava,意即“水”或“海洋”,而Dravidian便是指代居住在海边的印度人,即居住于三面环海的南印度地区的居民。
达罗毗荼语系语言学家巴德里拉朱·克里什那穆尔蒂曾指出:“draviḍa、dramila首先是用来指代一个民族,其次是一个国家。在西元前的僧伽罗语文献中,dameḍa-和damela-的前缀指代的是泰米尔商人。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文献则用damiḷa-的前缀来指代南印度居民(主要是泰米尔人);damilaraṭṭha-则是南印度一个非雅利安国家;dramiḷa-, dramiḍa, and draviḍa-这几种变体是指代南印度的一个国家的。而damiḷa-的出现似乎要早于draviḍa-,后者可能是前者的梵文化形式。
達罗毗荼人的起源
编辑一些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认为达罗毗荼人的出现要晚于南亚次大陆说南亚语系的种族(比如蒙达语族的居民),而早于印欧语系人种的到来。另一些学者(J. Bloch与M. Witzel等)则认为,达罗毗荼人进入的时间要晚于印度-雅利安人创作出《梨俱吠陀》最古老部分的年代[2]。有些印度学者认为则他们源自印度次大陆,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3][4][5]。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在印度-雅利安移民到来之前,达罗毗荼人遍布于印度半岛,按这种理论的观点,早期印度河流域文明,比如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有可能为达罗毗荼人所创造[6][7]。
达罗毗荼人的概念
编辑达罗毗荼(英语:Dravidian)一词来源于梵文的Dravida,在历史上曾用来指代泰米尔人[8]。天主教宣教士罗伯特·考德威尔用这个词来代表南印度的居民[9]。达罗毗荼人可能曾经广泛分布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西北部地区[10],在公元前2000 - 公元前1500年,他们持续的由印度西北部迁往东南部,到了公元前1500年前后,可能已存在有北达罗毗荼、中达罗毗荼和南达罗毗荼三个方言群[11]。尽管历史上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来源不同、且同样生活在印度半岛上,但今天“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主要是根据語言和文化习俗来区分的。
族群组成和分布
编辑达罗毗荼人由许多民族组成,其中包括:
- 布拉灰人: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如今在文化和人种特征上已与俾路支人相似。
- 库鲁克人(Kurukh):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分布于印度及孟加拉国,是孟加拉国内唯一的达罗毗荼民族。
- 孔德人:分布于印度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的部落民。
- 冈德人:分布于印度中部。
- 卡纳达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印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北部。
- 科达瓦人(Kodava):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印度卡纳塔克邦的果达古县。
- 马拉雅拉姆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印度喀拉拉邦。
- 泰米尔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的部分地区,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南非的部分地区。大多數印度裔馬來西亞人與印度裔新加坡人即為泰米尔人:
- 泰卢固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过去曾被列为中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印度安得拉邦、泰倫加納邦,也有在奥里萨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卡纳塔克邦。
- 图卢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南部和喀拉拉邦北部,这一地区也叫做图卢纳德。
达罗毗荼语系
编辑达罗毗荼语系的语言包括泰卢固语、泰米尔语、卡纳达语、马拉雅拉姆语、图卢语等共73种语言[12]。学界普遍认为,达罗毗荼语言对印度-雅利安諸语言语法结构的影响要大过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后者是建立在达罗毗荼语言底层之上的缘故[13]。
参考文献
编辑- ^ 大唐西域记, 玄奘,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 ^ Bryant, Edwin. Linguistic Substrata in Sanskrit Texts. The Quest for the Origins of Vedic Culture: The Indo-Aryan Migration Deba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76–107 [2014-01-27]. ISBN 978-0-19-51377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 ^ Sahoo, Sanghamitra; Anamika Singh, G. Himabindu, Jheelam Banerjee, T. Sitalaximi, Sonali Gaikwad, R. Trivedi, Phillip Endicott, Toomas Kivisild, Mait Metspalu, Richard Villems and V. K. Kashyap. A prehistory of Indian Y chromosomes: Evaluating demic diffusion scenarios.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an 2006, 103 (4): 843–8 [2008-11-17]. PMC 1347984 . PMID 16415161. doi:10.1073/pnas.0507714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4).
- ^ Sengupta, S.; et al. Polarity and temporality of high-resolution y-chromosome distributions in India identify both indigenous and exogenous expansions and reveal minor genetic influence of Central Asian pastoralists.. Am J Hum Genet. Feb 2006, 78 (2): 201–21. PMC 1380230 . PMID 16400607. doi:10.1086/499411.
- ^ Sharma, S.; Saha A, Rai E, Bhat A, Bamezai R. Human mtDNA hypervariable regions, HVR I and II, hint at deep common maternal founder and subsequent maternal gene flow in Indian population groups.. J Hum Genet. 2005, 50 (10): 497–506. PMID 16205836. doi:10.1007/s10038-005-0284-2.
- ^ (Mallory 1989)
- ^ Stone celts in Harapp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9-04.
- ^ Annamalai, E. Facts about Dravidian languages. 2003-11-07 [200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7).
- ^ P. 678 Dancing With Siva: Hinduism's Contemporary Catechism, By Himalayan Academy, Satguru Sivaya Subramuniyaswami, Master Subramuniya.
- ^ "Dravidian language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5 June 2008
-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 Ethnologue study.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7).
- ^ Krishnamurti, Bhadriraju (2003) The Dravidian Langu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ISBN 0-521-77111-0 at p.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