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合成第一旅
合成第一旅(英語:1st Combined Arms Brigade),又称“贺龙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四集团军下辖的一个两栖合成旅,驻地广东省惠州市。
合成第一旅 | |
---|---|
存在時期 | 1930年至今 |
國家或地區 | 中国 |
效忠於 | 中国 中国共产党 |
部門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
種類 | 陆军多兵种合成旅 |
功能 | 两栖机械化步兵 |
規模 | 约6000人 |
直屬 | 南部战区陆军 |
駐軍/總部 | 广东省惠州市 |
別稱 | “贺龙旅” |
冠名自 | 贺龙 |
參與戰役 | 土地革命战争 |
指挥官 | |
旅长 | 陆军大校 |
政治委员 | 陆军大校 |
著名指揮官 | 贺龙、张宗逊、黄新廷、余秋里、李继松、高武生、戚建国、朱生岭 |
历史概述
编辑抗日战争前
编辑该旅前身为1930年成立的红二军,历经改革后为现有编制[1]。
红二军前身是贺龙在湖北洪湖一带领导创建的洪湖赤卫队,原称红四军,1930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整编为红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恽代英(未到任,由朱勉之代理)。红二军下辖一个师和一个团,全军2000人: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警卫团,团长贺佩卿,政治委员吴协仲。建军后,红二军旋即立刻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组成红二军团,红二军番号随之撤销。
1930年7月4日,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7月7日,两军在公安南平文庙召开联席会议,红四军改称红二军,成立红二军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要求,两军合编成红二军团[2]。红二军团的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
军团总指挥贺龙、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周逸群(后邓中夏代)、参谋长孙德清(后汤慕禹代)、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辖[3]
全军团共1万余人。10月,为配合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红二军团南渡长江,攻打常德,虽然连克华容、石首、公安、石门等地,但付出了很大代价却并未能达到“南征”的战略目标[4]。12月12日,红二军团小部分兵力和伤病员撤回洪湖地区,但主力在邓中夏的坚持下仍滞留江南,直到1931年9月才回到洪湖(此时红二军团已缩编为红三军)。
1931年初,红二军团再次对石门发起攻击,但遭遇较大损失,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击战斗后于2月底退至枝柘坪一带修整,于3月底至4月初在枝柘坪召开前委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枝柘坪会议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后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原红二军、红六军分别缩编为红七师、红八师,另拟定由洪湖苏区的部队编成红九师。全军扩充至一万五千余人。1932年底,红三军因为遭到中华民国政府军围剿,无法在洪湖立足,被迫绕道豫西南、陕南、鄂川边转往湘鄂边[5]。1933年初,红三军整编为第七师、第九师和一个教导团。第七师师长汤福林(后叶光吉代)、政治委员盛联均;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宋盘铭;教导团团长卢冬生、政治委员关向应。1933年底,红三军进军四川,1934年5月12日又进入贵州[6],9月10日,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1934年10月24日,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水会师,自此开始统一行动[7]。此时红二军团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辖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委方理明;第六师:师长钟炳然、政委袁任远。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两个军团开始长征[8]。出发前,增编由地方武装改编的第五师,师长贺炳炎、政委谭友林。1936年6月30日,全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年7月2日,按照中央指令,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改称第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9]。下辖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治委员李井泉;第六师:师长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第五师划归红三十二军建制。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长征结束[10][11]。
抗日战争至建国
编辑1937年,原红二军团主力融入红二十八军一部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张宗逊代理)、副旅长李井泉。之后投入抗日战争战场。参加了雁门关、滑石片、陈庄、齐会、米峪镇、百团大战、田家会等重要战役战斗,歼灭日伪军2.3万余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参加了陕北三战三捷、宜川、沙家店、西府陇东、荔北、扶眉等重要战役战斗。1949年2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
建国后
编辑1952年7月,该师按照重装师编制,与第3师合编组建1军1师。原3师7、8团分别改编为1师炮兵团(1953年9月至1969年8月称炮兵301团)、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第206团,1968年10月转隶坦克11师)。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未参与大规模战役,主要承担守备任务,1958年10月回国。
1961年1月成为全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1962年6月,奉命入闽紧急备战,在此次行动中总结出装备、物资管理上的"三分四定",后来被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1964年1月,步兵第1团第6连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
1984年12月在老山收复战结束后接替昆明军区所属部队承担老山地区防务,毙伤越南人民军4545人,俘敌3人。1985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1团6连"英雄硬六连", 2团3连"坚守英雄连", 1团9连班长黄仲虎"战斗英雄", 3团1营副教导员兼1连指导员钱富生"英雄指导员" 荣誉称号。2001年改制为两栖机械化步兵第一师。
沿革
编辑参考资料:[1]
部隊番號 | 使用時期 |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 | 1930年7月4日-1936年7月2日 |
红二方面军第二军 | 1936年7月2日-1937年8月 |
八路军第三五八旅 | 1937年8月-1945年11月 |
西北野战军第三五八旅 | 1945年11月-1947年2月 |
西北野战军第一旅 | 1947年2月-1949年2月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军第一師 | 1949年2月-1955年1月[註 1] |
步兵第一师 | 1955年1月-1960年1月 |
陆军第一师 | 1960年1月-1985年9月 |
摩托化步兵第一師 | 1985年9月-2001年10月 |
两栖机械化步兵第一師 | 2001年10月-2017年4月 |
合成第一旅 | 2017年4月至今 |
荣誉
编辑- 红军团:前步兵第一团,现为本旅
- 红军团、百将团:前步兵第二团,现为两栖合成第五旅主体
- 硬骨头六连,英雄硬六连:前步兵第一团第六连
- 坚守英雄连:前步兵第二团三连
注释
编辑- ^ 1953年-1958年间,曾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第一师”身份入朝作战,回国后改回解放军番号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步兵师沿革•步兵第1师》
- ^ 欧阳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11: 133. ISBN 978-7-5483-0058-8.
- ^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 ^ 刘秉荣. 贺龙大传. 北京: 同心出版社. 1999: 773. ISBN 7-80593-393-6.
- ^ 范济国主编.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7: 259. ISBN 7-5351-0043-0.
- ^ 《贺龙传》编写组. 贺龙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95. ISBN 978-7-80092-175-9.
- ^ 许福芦. 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实.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 3. ISBN 7-5033-0801-X.
- ^ 尹潞西,魏丹编. 任弼时. 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17. ISBN 7-220-01731-6.
- ^ 近代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145.
- ^ 陝西省志. 陝西人民出版社. : 184.
- ^ Lew, Christopher R. The Third Chinese Revolutionary War, 1945-1949: An Analysis of Communist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The USA and Canada: Routelage. 2009: 11. ISBN 0-415-77730-5.
- ^ 第1集团军官兵获住房公积金贷款共计1千余万. 凤凰网. 2016-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