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5战斗机
米格-15(俄语:МиГ-15,羅馬化:MiG 15)是由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设计的战斗机,为苏联第一代戰機的代表,也被认为是第一代后掠翼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机的杰出代表。北约给予的绰号是“柴捆(Fagot)”。朝鲜战争初期,米格15的出现对联军P-51野马为代表的直翼战机形成了代际优势,迫使美军迅速投入F-86扭转局面,两者也成为了初代喷气式战机的杰出作品。米格使用的引擎为仿制英国的克里莫夫VK-1。米格-15战斗机也是全世界生产数量最庞大的噴射战机,生产超过了13,000架,如果算上授权第三国家生产的数量,合计则达到了18,000架。部分米格15作为朝鲜空军的教练机一直服役到了21世纪。
米格-15 МиГ-15 | |
---|---|
韓戰時由中國志願軍「空戰英雄」王海駕駛的米格-15戰鬥機 | |
类型 | 战斗机 |
制造商 | 米高扬-古列维奇飞机设计局 |
设计者 | 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
首飞 | 1947年12月30日 |
起役日期 | 1949年 |
状态 | 退役 |
主要用户 |
苏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等41个国家 |
制造数量 | 约12,000+约6,000的许可生产 |
发展为 | 米格-17 |
研制过程
编辑米格-15在1946年开始设计,设计是來自於蘇聯本身[1]。米格-15原型機初期發展並不順利,受限於發動機技術始終無法試飛,直至英國工黨政府同意出售英國製的兩款離心式噴射發動機之後,始有突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出售发动机时曾声明“仅可用作民用”。1947年6月首次试飞。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947年12月30日首次试飞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机。早期生產批次採用英國的尼恩引擎,中後期則改用自製仿尼恩的RD-45發動機。
布局与结构
编辑米格-15采用机头进气模式。机身上方为水泡形座舱盖,内容弹射座椅。气流在机头由进气道内的隔板分为左右两股。机翼位于机身中部靠前,后掠角35度,带4枚翼刀,翼下可挂两具副油箱或炸弹。因此,米格-15是蘇聯第一种实用的后掠翼飞机,已初具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雏形。机翼穿透机身,与进气道内的隔板总计将气流分为4股。在机翼前缘放有一定量的铅,以降低机翼对扭曲刚性的需求。飞机不装备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生產次型
编辑- I-310:原型
- 米格-15:第一型,單座战斗机
- 米格-15P:米格-15bis的單座全天候攔截機
- 米格-15SB:單座战斗轟炸機
- 米格-15SP-5:米格-15UTI的雙座全天候攔截機
- 米格-15T:目標牽引機
- 米格-15比斯(BIS):改進型單座战斗机。 主要改进是:加强了机翼等部位的结构;换装了克里莫夫VК-1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26.46千牛;在副翼操纵系统加装了БУ-1液压助力器,改善了横侧操纵性能;机翼下加挂2个250升的副油箱;最大飞行速度和续航能力都有提高。1949年9月首飞并投产。1952年8月23日至10月17日,新中国进口348架。1953年5~10月,新中国第二批进口134架。1952~1955年新中国进口米格-15比斯飞机1460架。1959年中国空军将米格-15比斯改装成双座教练机,称为乌米格-15比斯,简称乌比斯;改装成用于导弹打靶的靶机;代替伊尔-10用作强击机。1986年米格-15比斯全部退役。
- 米格-15BIS ISH:增加了火箭弹/炸弹挂架,以及火箭弹弹道计算机对地攻击改型
- 米格-15RBIS:加装了АFА-40照相机的照相侦察机
- 米格-15SBIS:加大航程的單座護航机
- 米格-15BIST:單座拖靶訓練機(機上拖機槍射擊用的練習靶)
- 米格-15BISM:靶机
- 乌米格-15:雙座雙控制台教练機
- Lim-1:波蘭特許生產的米格-15單座战斗机
- Lim-1A:波蘭生產的米格-15偵察机,裝有AFA-21攝影機
- Lim-2:波蘭特許生產的米格-15bis
- Lim-2R:波蘭生產的米格-15bis對地攻擊偵察机,攝影機裝在座艙罩內前端
- Lim-2A:波蘭生產的改進對地攻擊偵察机
- SB Lim-1:波蘭特許生產的米格-15UTI訓練機,裝有RD-45引擎
- SB Lim-2:波蘭特許生產的米格-15UTI訓練機,裝有VK-1引擎
- S-102:捷克斯洛伐克特許生產的米格-15战斗机
- S-103:捷克斯洛伐克特許生產的米格-15bis战斗机
与对手的比较
编辑米格-15投产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给了米格-15一个极好的实战验证机会。战争初期,米格-15对F-80与F-84战斗机占尽优势,后期联合国军开始使用美製F-86軍刀戰鬥機,其战损比对米格-15达到7:1[註 1][3]。米格-15雖然在最高速度,中高度爬升率,加速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性能方面優於F-86,但在迴轉性能上面比6-3(翼根弦长延长6英寸,翼尖弦长延长3英寸)機翼的F-86差,同時高速下的穩定性以及運動性亦不如F-86,高速下的大幅度運動會進入失速,導致新手無法解出而必須放棄飛機。
米格-15的的火力极为强悍,N-37 37毫米机炮与两门NS-23KM 23毫米机炮威力远强于F-86的六门12.7毫米机枪。[4][5]对比来看,曾有米格-15身负200余发12.7毫米枪弹而安全返航,這得力於噴射引擎的大推力讓米格-15得以安裝二戰時期活塞引擎戰機無法使用的鋼板作為外殼,也使機槍漸漸走下了空戰的舞台,而被米格-15机炮击中的F-86几乎难逃重伤或被击落的命运。然而,因为這些機炮的射速較慢,而且米格-15只有較為簡單的光學瞄準器,所以米格-15的机炮精确度不如F-86的机枪。总的来说,由于机炮精确度较差,以及机身在高速下無法穩定控制,米格-15在攔截轟炸機的任務中表現得比在與戰鬥機空戰的任務中出色。
朝鲜戰争期間米格-15佔有地形以及离战场较近的優勢,使得能夠有效的壓制米格-15的作戰的F-86在攜帶副油箱之下也只能交战很短的時間。除了为了维持上述优势外,出于蘇聯本身的政治考量,米格-15的有效操作地區被限制在所謂的米格走廊當中。
1953年9月27日,萊特飛行發展中心受命派員前往沖繩島上的嘉手納空軍基地,接收一架剛由北韓飛行員盧今錫駕駛投誠的俄製米格-15戰鬥機,進行試飛評估。查克·葉格負責試飛,他把米格機帶到55,000呎的高空中,並且在有失去升降舵控制可能的情況下,利用幾近垂直俯衝的方式將米格-15加速到它的速度極限0.98馬赫。這次的試飛証明了米格-15雖然因操控不穩、常常在飛行中無預警地翹起機首或水平打轉而獲得「飛行陷阱」的渾名,但是相對於美國當時主力的F-86,米格-15仍然擁有較優秀的爬升力、最大升限與加速能力。
性能数据
编辑米格-15比斯的主要技术数据
- 翼展10.085米
- 机长10.102米
- 机翼面积20.6平方米
- 空重3681公斤
- 载油量1173公斤
- 正常起飞重量5,055公斤
- 最大起飞重量6,106公斤(带2个600升副油箱)
- 最大速度1,107公里/小时(高度5000米)
- 爬升到10,000米所需时间4分54秒
- 实用升限15,500米
- 航程1330公里(不带副油箱)
- 起飞滑跑距离600米
- 着陆滑跑距离880米
- 动力装置为1台苏制VК-1А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均为26.46千牛
- 武器装备为1门Н-37Д(N-37D)机炮和2门НС-23(NS-23)机炮,可挂2枚炸弹。
著名飛行員
编辑相关條目
编辑米高揚設計序列
编辑- 螺旋槳式飛機
- 噴氣式飛機
米格-9 | 米格-13 | 米格-15 | 米格-17 | 米格-19 | 米格-21 | 米格-23 | 米格-25 | 米格-27 | 米格-29 | 米格-31 | 米格-33 | 米格-35 | 米格1.44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Gordon, Yefim. Mikoyan-Gurevich MiG-15. Leicester, UK: Midland Publishing, 2001. ISBN 1-85780-105-9
- ^ Wolfgang W. E. Samuel. In Defense of Freedom: Stories of Courage and Sacrifice of World War II Army Air Forces Flyer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5-04-30: 405 [2020-02-26]. ISBN 978-1-62674-59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 ^ Stephen Joiner. The Jet that Shocked the West: How the MiG-15 grounded the U.S. bomber fleet in Korea. Air & Space Magazine. December 2013 [202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 ^ Beginnings of the Cold War Arms Race P173
- ^ Canadian MiG Flights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