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中國第一部專門記錄可食用野生植物的著作,作者为明朝周定王朱橚明太祖第五子),成書於15世紀初,初版2卷,詳細描述414種植物的特性、食用部份及其食用方法,在中國植物學史上有重要價值。

《救荒本草》書影

成書

编辑

《救荒本草》的作者是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王府中的學者卞同作序。朱橚封地在河南省開封,為了研究饑荒時可作食用的植物[1]:282,他將採自河南省各地的野生植物栽培在園圃中,觀察其特性和生長情況,寫出《救荒本草》[2]:142

內容

编辑

《救荒本草》描述414種植物,附有插圖,其中138種在以前的本草學書籍中已見記錄,276種是新收錄的。當中草類植物佔245種,木類植物佔80種,禾穀類植物佔20種,果類植物佔23種,蔬菜類植物佔46種,合共414種。書中每種植物都有精美插圖,先說明其產地和別名、寒熱性質、味道甘苦,然後說明處理和烹調方法。現代學者已鑑別出書中所載87%的植物。[1]:283-285

版本

编辑

《救荒本草》初版於1406年,今已不存,其後1525年、1555年和1593年再版[3]:152-155。1555年版把此書作者誤題為朱橚兒子周憲王朱有燉,其後李時珍徐光啟也沿襲了這個錯誤[3]:153。徐光啟認為《救荒本草》相當重要,把此書收錄在他編纂的《農政全書》中,1639年出版[1]:285。日本也翻印此書,分別有1716年及1799年版,這兩個版本同樣誤會作者是周憲王朱有燉[3]:156-157。藥物學家伊博恩(Bernard E. Read)把《救荒本草》譯為英文,題為“Famine foods listed in the Chiu huang pen tsʻao”,1946年在上海出版。1959年,中華書局影印1525年版本,流傳於世[3]:159、153

成就

编辑

《救荒本草》是第一部專門記述救荒植物的著作,將中國植物學領域從藥用植物擴展到所有可供食用的植物,受學者讚譽為「中世紀時代最傑出的草藥志」[1]:286、301、285,「具有科學性的植物學著作」[2]:142。後世有不少著作倣效《救荒本草》,如1524年王磐《野菜譜》、1582年周履靖《茹草編》、約1600年屠本畯《野菜箋》、1622年鮑山《野菜博錄》等[1]:296-298。書中記錄的植物,到20世紀中至少有73種成為中國馴化栽培的園藝植物(如水慈菇),16種以上採用於歐洲或日本的膳食。在西方,到18世紀才有宗旨與《救荒本草》相同的著作出現[1]:285、293、281

注釋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李約瑟(Joseph Needham).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6卷第1分冊.植物學》. 袁以葦等譯.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6. ISBN 7030166132 (中文(简体)). 
  2. ^ 2.0 2.1 杜石然等. 《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下冊.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2 (中文(简体)). 
  3. ^ 3.0 3.1 3.2 3.3 天野元之助. 《中國古農書考》. 彭世獎等譯. 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92. ISBN 7109021513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