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夷教
背景
编辑「唐代三夷教」包括:
祆教最初傳入中國應是在南北朝初期,景教和摩尼教則都是唐朝始入中原,三支宗教無疑皆是透過絲綢之路經中亞地區傳入大唐。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三年(639)率兵出擊高昌王麴文泰,其子麴智盛即位後歸屬唐王朝,唐朝於高昌設置安西大都護府以便管理。此後直到唐玄宗開元之治,唐朝盛世達到頂峰,開明的制度和對宗教的包容為不同文化的傳播匯集打開門戶。當時的國際都城長安人口超過一百萬,胡風大盛,充滿異國情調。街市可見印度幻術師、波斯舞者、歌手、樂師、酒肆胡姬、異域美食,馬球一類活動在宮廷非常流行,貴族女子亦鍾意馭馬出行。[1]在這樣的背景下,唐朝自然成為三夷教傳播的最佳時期。
然而,三夷教在9世紀唐武宗會昌毀佛時期同受打擊,從此漸漸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不過,它們的影響於不同時期仍然若隱若現。特別是摩尼教在後期轉入民間祕密流傳,與佛教、道教、民間信仰融合混雜。2008年發現的福建省《霞浦文書》,大概成書於明淸之際。如今在霞浦縣有專門的法師保存這些明教科儀書(即經咒和宗教儀式書籍),[2]表明霞浦明教改頭換面,以一種中國民間信仰的形式流傳至今。[3]
概述
编辑祆教
编辑發源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在古代中國稱作祆教、火祆教,俗稱拜火教,這支宗教曾是阿契美尼德帝國、安息帝國與薩珊帝國的國教,盛極一時。陳垣在其著作《火祆教入中國考》中認為祆教最早名聞中國是始自北魏南梁時期,即公元6世紀初,北魏靈太后所祀之胡天神就是祆神;林悟殊則認為祆教於5世紀中葉已傳入中國;榮新江考證各種文獻資料後,認為其入華時間應在4世紀初。祆教對自身廟宇的稱呼與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一般稱「寺」,祆教稱「祠」,最早的祆祠是西京布政坊西南的祆祠。祆教還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一點是教徒在中國並不傳教,也不翻譯經書,因而信徒只有胡人沒有漢人。[4][5]由出土粟特人的墓誌銘可知,隋唐時期設有「薩保」(亦作「薩寶」)官職,音譯自粟特語「s′rtp′w」,本意是「商隊首領」,多為粟特祆教徒擔任,專門管理在中原地區居住的西域胡人以及其宗教活動。該教於在華粟特人中尤其盛行,唐朝五代時的敦煌就有粟特人擧辦的賽祆大會。唐武宗會昌毀佛時期,祆教同受打擊,於宋朝之後在中國消失。[6]現今中國祆教藝術主要可以從出土的粟特人墓葬中看到。
景教
编辑景教是基督教東方教會傳入中國以後的名稱,這派教會歷來被誤認為是聶斯脫里派。因其教座設於波斯薩珊帝國,所以初入唐帝國時稱大秦教、波斯經教,最終才定名景教。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所載,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大秦國有大德阿羅本攜帶經像來到長安,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至西郊迎賓入內。考查教義後,太宗下令在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也就是景教寺院,並在房玄齡、魏徵的協助下開始譯經工作。此後,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一度有「法流十道,寺滿百城」的盛況。[7]阿羅本還於唐高宗時獲封「鎭國大法主」;據《尊經》所載,波斯僧景淨於公元8世紀漢譯了35部景教經文。直到唐武宗發起會昌毀佛,景教亦受連纍而迅速衰落。該教第二次大擧入傳中國則要等到元朝建立之後,但於明朝時再度消亡。景教遺留下的藝術品不多,現有藏經洞基督像絹畫和高昌景教寺院壁畫傳世。此外,還有景教徒帶有雕刻裝飾的墓碑、景教銅牌(銅十字架和其他造形的衣袍裝飾件)等。[8][9]
摩尼教
编辑摩尼教是發源於薩珊帝國境內的一種諾斯底宗教,於公元3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歷來被視為基督教的一門異端教派。[10]據《佛祖統紀》所載,武則天延載元年(694),波斯人拂多誕持摩尼教經書來朝。摩尼教中的女性地位甚高,武則天可能因此對其產生好感而優待摩尼教。[11]後因所譯經書《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借用大量佛教術語被唐玄宗判定為「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而遭到禁斷。[12]安史之亂後,回鶻牟羽可汗立摩尼教為國教。憑藉回鶻的政治實力,該教開始在中原地區廣泛傳播,並建立摩尼教寺院「大雲光明寺」。[13][14]直到唐武宗會昌毀佛,摩尼教亦受連纍而被禁。該教此後轉向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如閩浙一帶,在民間祕密流傳,並漸與其他宗教結合,歷五代宋元仍不衰。宋朝以後改稱明教,被當時的統治者斥為「食菜事魔」。「食菜」是因摩尼教拒絕葷腥,但其教徒並非只食蔬菜,於他們而言,瓜果才是最理想的食物。「事魔」則是敵視摩尼教的人對其之貶稱,言其事奉妖魔。但其實該教的修持非常嚴格,除了堅持素食外,陳垣亦指出:「摩尼教治己極嚴,待人極恕,自奉極約,用財極公,不失為一道德宗教。」因而該教曾頗受民衆歡迎。[15]摩尼教還很重視經圖並列的宣教方式,教主摩尼不僅親自撰寫正典七經,還親手繪製《大二宗圖》。現今傳世的摩尼教藝術品,如手稿插圖、繪幡、壁畫、絹畫掛軸等,用色鮮豔,華麗耀目。
補說
编辑除了三夷教之外,伊斯蘭教亦於唐朝時傳播到中國。根據中國穆斯林的傳統說法,穆罕默德的舅父賽義德·本·阿比·瓦卡斯出使中國謁見唐高宗,位於廣州的唐朝淸眞寺懷聖寺的修建就與他有關。
另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塚本善隆. 《世界の歴史4 唐とインド》. 中公文庫. 東京: 中央公論社. 1974: pp. 371–386 (日语).
- ^ 蒲波 (编). 《倚天屠龍記》明教遺跡藏閩霞浦小山村 (圖). chinanews.com. 2010-04-26 [2018-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8).
- ^ Kameyou. 福建明敎遺裔. news.memehk.com (香港: 謎米新聞). 2014-12-20 [2018-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 ^ 瑣羅亞斯德教(祆教). chiculture.net. [2018-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2).
- ^ 趙洪娟. 從晚唐五代敦煌「賽祆」探祆教習俗與中國節慶風俗的融合. cssn.cn. 2018-10-10 [2018-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 ^ 蔡怡佳. 瑣羅亞斯德(查拉圖斯特拉). religion.moi.gov.tw. [2018-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9).
- ^ 吳昶興. 《眞常之道:唐代基督教歷史與文獻研究》. 基督教學術叢書/論著系列 11. 新北市: 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2015年5月29日: p. 268 [2018年12月22日]. ISBN 978-986-61-312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27日).
- ^ 陳天惠. 元代景教銅牌的文化交流故事. christiantimes.org.hk. 2015-09-05 [2018-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 ^ 銅十字 揭開景教千年文明. pentoy.hk. 2015-06-15 [2018-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 ^ Manichaeism. www-bcf.usc.edu. [2018-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英语).
- ^ 林悟殊. 歷史篇 五 唐代三夷教的社會走向. 《中古三夷教辨證》.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 ^ 杜佑. 卷四十. 《通典》. 801.
- ^ 志磬. 卷41. 《佛祖統紀》. 1269.
- ^ 王溥. 卷19. 《唐書會要》. 961.
- ^ 林悟殊. 明教:扎根中國的摩尼教 (PDF). zsdh.library.sh.cn. [2018-12-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