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

(重定向自十二时辰
干支

年月日天干地支等:包括(西元前2997年)起開始計算,請參見中国传统历法#年月起始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天干地支十干十二支的合称、簡通稱為十天干十二地支,由两者经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周期,循環往復,称为一甲子花甲之年

歷史

编辑
天干
地支
濕土 燥土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五行等。

古代中國用以记录日子时期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古代中国用干支記录时间。

因干支纪年法纪年时一周期为六十年,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来形容(60+1虚龄)或岁数之一的老人

考古发现,最早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六十甲子,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西元前720年2月22日,即農曆辛酉年属雞)曾发生日食,这是中国古代使用干支纪日的確切證據。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始自汉武帝太初年号。[1]

干支在古代稱榦枝,好比樹幹和樹枝[2][3],有主幹分枝之意。

干支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在古代中国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对研究历史相當有帮助,便於推算历史时间。

修改法置閏倍數格里曆

编辑

儒略曆:4579年前,即公元前2997年的六十甲子儒略曆(1582年的格里曆前身),在同年1月1日起即星期五開始执行,取代旧罗马历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閏月只有13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只有366日不等,平年365日、包括平年:354-355天,閏月:384-385天,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2月29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該曆法將羅馬執政官上任的一日訂為一年的開始日,即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然後,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10月创建格里高利历提议的主要发起人。里利乌斯改革了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才颁行,后来得以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頒布後,委託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修訂改為400置閏日曆法的欽定後正式頒行,是定為10月15日的格里曆

干支年號

编辑

起始

编辑

天干地支之起始點為5021年前的公元前2997年[來源請求],與之減去公元紀年換算後即為六十甲子紀年法。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编辑
  • 公元紀年天干地支的是減去分別在以六十甲子:紀年以黃帝紀元後建立天干地支為開始,來自約公元前2997年+,循環以黃帝紀元格里曆前2997年)即元年開始計算,其餘月份安排等與農曆相同。換算方法為格里曆年份+2997為干支年份,如2024年,則為干支2024+2997=5021年。起即由為六十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紀年法計算機方法。
黃帝紀元年號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元元年紀年法 前2996年 前2995年 前2994年 前2993年 前2992年 前2991年 前2990年 前2989年 前2988年 前2987年
干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黃帝紀元年號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公元元年紀年法 前2986年 前2985年 前2984年 前2983年 前2982年 前2981年 前2980年 前2979年 前2978年 前2977年
干支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黃帝紀元年號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公元元年紀年法 前2976年 前2975年 前2974年 前2973年 前2972年 前2971年 前2970年 前2969年 前2968年 前2967年
干支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黃帝紀元年號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36年 37年 38年 39年 40年
公元元年紀年法 前2966年 前2965年 前2964年 前2963年 前2962年 前2961年 前2960年 前2959年 前2958年 前2957年
干支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黃帝紀元年號 41年 42年 43年 44年 45年 46年 47年 48年 49年 50年
公元元年紀年法 前2956年 前2955年 前2954年 前2953年 前2952年 前2951年 前2950年 前2949年 前2948年 前2947年
干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黃帝紀元年號 51年 52年 53年 54年 55年 56年 57年 58年 59年 60年
公元元年紀年法 前2946年 前2945年 前2944年 前2943年 前2942年 前2941年 前2940年 前2939年 前2938年 前2937年
干支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循環天干地支(甲子至癸亥年)

编辑

原則要求天干与地支配对使用,兩兩相配,始於甲子,終於癸亥,六十為一循環。即如下两组配对且交叉使用: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配对规则

编辑

根據紅色字體的又遁還曆天干上(甲、丙、戊、庚、壬)而配對紅色字體的地支上(子、寅、辰、午、申、戌);即由起藍色字體的十天干(乙、丁、己、辛、癸)並配對藍色字體的十二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十天干
十二地支

天干及地支配对十干與十二支列表

编辑
天干和地支配对60年花甲子全表
十干
十二支

各甲子年份干支為60個配對名稱列表

编辑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太平天国时,曾把“丑”改为“好”,“卯”改为“荣”;“亥”改为“开”[4]

干支纪年

编辑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載記軒轅黃帝「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謂之枝,枝幹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納音。」創立干支紀年法,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為六十組合,用來表示年、月、日之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西元85年,即農曆乙酉年属鷄),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四分曆與干支紀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來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即農曆丙子年属鼠)是太岁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統曆又將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即農曆乙酉年属鷄)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曆學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周期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事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一周期;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60甲子年后的天干地支,如:1744、1804、1864、1924、1984、2044年同为甲子年;1745、1805、1865、1925、1985、2045年同为乙丑年,依次类推。這種作記法俗稱一為「天運歲次○○年」。

干支紀年→西曆

编辑

西曆新年華夏新年或干支曆新年相差少於兩個月;在西曆新年後,華夏新年或干支曆新年之前,例如西曆1月2日,則續用上年之干支。夏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5]而干支曆八字則以立春為一年之始。[6]

天干用序號1至10表示甲到癸,地支用1至12對應子到亥。

6×干-5×支+3(或1983)+60n=西曆年(n為整數)
即,設年是西元某年,干是年的天干(甲=1,乙=2,丙=3,…,癸=10),支是年的地支(子=1,丑=2,寅=3,…,亥=12),則
年≡6干-5支+3(mod 60)
證明

甲子=1,乙丑=2,丙寅=3,…,癸亥=60。設(干,支)是六十干支的第x組,則

x和干分別除以10時餘數相同:x≡干(mod 10)

同乘以6:6x≡6干(mod 6×10)

x和支分別除以12時餘數相同:x≡支(mod 12)

同乘以5:5x≡5支(mod 5×12)

兩式相減:6x-5xx≡6干-5支(mod 60)

西元3年是癸亥年,是六十干支的第60組兼最後一組:年≡x+3(mod 60)

代入即得:年≡6干-5支+3(mod 60)。

註和例子

註一:第一行的意義是在60年循環中的位置。負數並無不可,因後面可任意加或減60的倍數(n是整數);但若規定頭一行須為正數(第1至60個之間),則當(干-支)是負數時,在括號內加12或在括號外加60(12×5=60)。當且僅當(干-支)是負數時,[(干-支)×5+干]不是1至60間的整數。

註二:為何加3或1983:因西元4年和1984年是甲子年(1),1+3=4,1+1983=1984。這兩年的差額1980是60的倍數。3容易記,1983年是小於現在的年份中,最接近現在者。

例子1:辛亥年。辛是天干中的8,亥是地支中的12。6×8-5×12=-12。1983-12=1971,1971+60=2031,1971-60=1911;計算得2031年、197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

例子2之1:癸巳年到辛酉年最少隔幾年?癸=10,巳=6,辛=8,酉=10,6×(8-10)-5×(10-6)=-32,-32+60=28,故最少隔28年。

例子2之2:反過來問,辛酉年到癸巳年最少隔幾年?只要將上述答案取相反數,再加60,使之為正整數(或說用60減去上述答案),即為答案,故最少隔-28+60=32年。此運算特性符合一般大眾對於循環事項的先後間距的認知。

可見所有亥年在60循環中都相當於[天干×6]:乙亥年:12;丁亥年:24;己亥、辛亥、癸亥:36,48,60。這是很簡單直接的(第一次亥年是12),亦可從以上公式得出。

西曆→干支紀年

编辑

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0,所得餘數即為第幾干(餘0則視為第10干);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2,所得餘數即為第幾支(餘0則視為第12支)。

  • 例如:西元1995年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餘數是2,第2干——乙;1992除以12的餘數是0,第12支——亥,故西元1995年为乙亥年。

  • 再如:西元1861年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餘數是8,第8干——辛;1858除以12的餘數是10,第10支——酉,故西元1861年为辛酉年。

西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天干
地支

如:西元前155年

尾数5对应天干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的“戌”。该年为丙戌年。西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西元前2年為己未年。

干支纪月

编辑

史書中通常以序數紀月[7],干支紀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干在研究中國歷史時並不普遍,而較常用於計算八字。月建於春秋時期即已可見[8]。「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干[9]

此外由於各帝王可能採用不同曆法,因此干支紀月亦不見得準確。例如三國時期用景初曆,可能出現在不同國家,卻在不同日換月分的情況;一國是初一,另一國是前一個月的月末,此時月干支即不同。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曆,與史書、傳統曆法(包括農曆)或使用太陰曆紫微斗數有所不同。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10]而八字計算则以二十四节气其中的十二节气(非中氣)所在時刻(非以日首)分月,并赋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间为子月,小寒到立春为丑月[11]。因此八字計算過了當月節氣發生之時刻才換月干支,可能產生月中與日中換干支的情況。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曆以立春時刻為一年之始,每五年一循環,每月的天干由该月支所在年的天干决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为甲子年,则该子月为丙子月,紧接着其后的丑月是丁丑月。

年上起月的歌訣,《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歲首從庚起,丁壬壬位順流行,若問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

具体推算如下[12]

丙寅月

编辑

公元紀年以下丙寅年六十月干紀年紀元後天干地支為開始,來自約(公元5年)開始計算:

月地支 夏曆月份 八字用的干支曆节气段 中气 农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建月
寅月 正月 立春至惊蛰前一日 雨水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一端:建寅
卯月 二月 惊蛰至清明前一日 春分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二花:建卯
辰月 三月 清明至立夏前一日 谷雨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三桐:建辰
巳月 四月 立夏至芒种前一日 小满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四梅:建巳
午月 五月 芒种至小暑前一日 夏至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五蒲:建午
未月 六月 小暑至立秋前一日 大暑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六荔:建未
申月 七月 立秋至白露前一日 处暑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七瓜:建申
酉月 八月 白露至寒露前一日 秋分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八桂:建酉
戌月 九月 寒露至立冬前一日 霜降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九菊:建戌
亥月 十月 立冬至大雪前一日 小雪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十陽:建亥
子月 十一月 大雪至小寒前一日 冬至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十一冬葭:建子
丑月 十二月 小寒至立春前一日 大寒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十二臘全月:建丑(最後)

壬戌月

编辑

公元紀年以下壬戌年六十月干紀年紀元後天干地支為開始,來自約(西元前4559年)開始計算:

月地支 夏曆月份 八字用的干支曆节气段 中气 农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戌月 正月 立春至惊蛰前一日 雨水 2月 壬戌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亥月 二月 惊蛰至清明前一日 春分 3月 癸亥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子月 三月 清明至立夏前一日 谷雨 4月 甲子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丑月 四月 立夏至芒种前一日 小满 5月 乙丑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寅月 五月 芒种至小暑前一日 夏至 6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六月 小暑至立秋前一日 大暑 7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七月 立秋至白露前一日 处暑 8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八月 白露至寒露前一日 秋分 9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九月 寒露至立冬前一日 霜降 10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十月 立冬至大雪前一日 小雪 11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十一月 大雪至小寒前一日 冬至 12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十二月 小寒至立春前一日 大寒 1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干支纪日

编辑

干支纪日,60週期的時候大致合2个月一周期;一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环下去。天文計算指出干支纪日至少始于[13]春秋》所記,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周平王五十一年,西元前720年2月22日)之日食[14][15]

儒略曆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西元年能由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過了羅馬失閏之後,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曆月日日期會反覆一次循環。

格里曆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西元年份可由100但非400年一次整除(非閏年,如1700、1800、1900、2100、2200、2300年為平年沒閏年;如2000、2400年為閏年),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由100但非400整除的西元年,會反覆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曆,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才會反覆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2月18日,合農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49年10月1日[16],都是“甲子日”。

干支紀日与西历换算

编辑

公式法

若為天干的「甲、乙、……、壬、癸」編上1,2,……,10等序號;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編上1,2,……,11,12等序號,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儒略曆

 
 
 

格里曆

 
 
 

其中奇數月i=0,偶數月i=6,C是年份除一百向下取整,y是年份後兩位,M是月份,d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例如1912年2月=1911年14月。 表示向下取整。gz除以60的餘数是干支数,如果餘数为0,则取60;gz或g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gz或z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

查表法

日干速查表
格里历
百年数
日期
月份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格里历年的后两位数
儒略历年数MOD8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6 08 儒略历 00 02 21 23 40 42 61 63 80 82
23 02 06 07 04 06 25 27 44 46 65 67 84 86
18 01 04 05 02 08 10 29 31 48 50 69 71 88 90
20 03 01 12 14 33 35 52 54 73 75 92 94
16 18 37 39 56 58 77 79 96 98
22 01 03 20 22 41 43 60 62 81 83
17 24 05 07 24 26 45 47 64 66 85 87
09 11 28 30 49 51 68 70 89 91
19 11 12 13 15 32 34 53 55 72 74 93 95
21 09 10 17 19 36 38 57 59 76 78 97 99
日支速查表
格里历
百年数
日期
月份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格里历年的后两位数
儒略历年数MOD80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1 儒略历 00 07 16 23 32 39 48 55 64 71 80 87 96
20 23 09 14 30 46 62 78 94
17 05 21 37 53 69 85
07 03 12 19 28 35 44 51 60 67 76 83 92 99
24 01 05 10 26 42 58 74 90
21 01 03 01 17 33 49 65 81 97
18 12 08 15 24 31 40 47 56 63 72 79 88 95
10 06 22 38 54 70 86
08 13 29 45 61 77 93
22 02 06 04 11 20 27 36 43 52 59 68 75 84 91
16 19 02 04 02 18 34 50 66 82 98
09 25 41 57 73 89

口算法

  • a=Y mod 80
  • b=(5a+a÷4)mod 60
  • c=10+C÷4-C(格里历),c=8(儒略历)
  • d=(M+1)mod 2×30+[0.6(M+1)-3]-i
    • M=13或14时平年i=-5,闰年i=-6(详见下表)
  • e=D
  • f=(b+c+d+e)mod 60
  • g=f mod 10,z=f mod 12
M 13 14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d 00 31 -1 30 00 31 01 32 03 33 04 34
-1 30 d=[30.6(M+1)-3]mod 60-i

一、西元前720年2月22日

a=-719 mod 80=1
b=5×1+1÷4=5
c=8
d=(14+1)mod 2×30+[0.6(14+1)-3]-5=31
e=22
f=(5+8+31+22)mod 60=6
g=z=6,己巳

二、西元前211年11月1日

a=-210 mod 80=30
b=(5×30+30÷4)mod 60=37
c=8
d=(11+1)mod 2×30+[0.6(11+1)-3]=4
e=1
f=37+8+4+1=50
g=50 mod 10=0,z=50 mod 12=2,癸丑

三、西元1912年2月18日

a=1912 mod 80=72
b=(72 mod 12×5+72÷4)mod 60=18
c=10+19÷4-19=-5
d=(14+1)mod 2×30+[0.6(14+1)-3]-6=30
e=18
f=(18-5+30+18)mod 60=1
g=z=1,甲子

干支計算日數

编辑

由於華夏曆法中每個月日數不定,且可能有閏月,故若在史書中記載「某年某月某日」在計算經過的時間長度時會非常麻煩。而利用干支計日則可以方便地計算。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秦曆每年十月為歲首,然後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計算此次出遊的總日期數。

解:從癸丑(第50日)到丙寅(第3日)總共是13日。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是60n+13。9個月大約是270日,但270日並不是60的倍數,所以可以判斷有一個閏月;從而,n=5,總共出行10個多月,日期數為313天。

事實上,如果換算成西曆,則為前211年11月1日出遊,前210年9月10日駕崩,共313天。

干支紀時

编辑

以12時辰為期1日之紀時法,在周髀算經已有雛型[17]。干支紀時法則源起年代未明[7]。《史記‧曆書》以十二支紀時,可能到了唐代才將十二支配上十干[8][9]

以干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週期;一週期完了重複使用,週而復始,循環下去。日上起時亦有歌訣[18][19]。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干支,以東八區為準[20]

北岸及南岸時間

编辑
時辰地支 東八區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時 0時至2時 甲子時 丙子時 戊子時 庚子時 壬子時
丑時 2時至4時 乙丑時 丁丑時 己丑時 辛丑時 癸丑時
寅時 4時至6時 丙寅時 戊寅時 庚寅時 壬寅時 甲寅時
卯時 6時至8時 丁卯時 己卯時 辛卯時 癸卯時 乙卯時
辰時 8時至10時 戊辰時 庚辰時 壬辰時 甲辰時 丙辰時
巳時 10時至12時 己巳時 辛巳時 癸巳時 乙巳時 丁巳時
午時 12時至14時 庚午時 壬午時 甲午時 丙午時 戊午時
未時 14時至16時 辛未時 癸未時 乙未時 丁未時 己未時
申時 16時至18時 壬申時 甲申時 丙申時 戊申時 庚申時
酉時 18時至20時 癸酉時 乙酉時 丁酉時 己酉時 辛酉時
戌時 20時至22時 甲戌時 丙戌時 戊戌時 庚戌時 壬戌時
亥時 22時至24時 乙亥時 丁亥時 己亥時 辛亥時 癸亥時

東岸及西岸時間

编辑
時辰地支 東八區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時 23時至1時 甲子時 丙子時 戊子時 庚子時 壬子時
丑時 1時至3時 乙丑時 丁丑時 己丑時 辛丑時 癸丑時
寅時 3時至5時 丙寅時 戊寅時 庚寅時 壬寅時 甲寅時
卯時 5時至7時 丁卯時 己卯時 辛卯時 癸卯時 乙卯時
辰時 7時至9時 戊辰時 庚辰時 壬辰時 甲辰時 丙辰時
巳時 9時至11時 己巳時 辛巳時 癸巳時 乙巳時 丁巳時
午時 11時至13時 庚午時 壬午時 甲午時 丙午時 戊午時
未時 13時至15時 辛未時 癸未時 乙未時 丁未時 己未時
申時 15時至17時 壬申時 甲申時 丙申時 戊申時 庚申時
酉時 17時至19時 癸酉時 乙酉時 丁酉時 己酉時 辛酉時
戌時 19時至21時 甲戌時 丙戌時 戊戌時 庚戌時 壬戌時
亥時 21時至23時 乙亥時 丁亥時 己亥時 辛亥時 癸亥時

宋代記時辰已有「初」、「正」之分[7][21][22]。如23時為「子初」,0時為「子正」。並可配合使用,如「己初初刻」、「子正四刻」、「寅初四刻」。

後普遍行百刻制,每天100刻[23]。至順治二年(西元1645年)頒行時憲曆後,改為日96刻,每時辰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24][17]。自此每刻15分,無「四刻」之名。

從前一日23時到凌晨1時叫作,繼續下去,丑、寅……從11時至13時叫作。所以現代,半夜0時叫「子夜」,白畫12時叫「中午」。中午之前叫「上午」,中午之後叫「下午」。

子初分日問題

编辑

在中國天文星象以及曆法計算上,皆以子正0時分日[25][26][22]。惟在八字命理上,由於這會造成12時辰中,獨有子時出生者被分割[27];造成當日凌晨0時至1時(早子時)出生者與前一日深夜23時至0時(夜子時)出生者雖有相同時干支,卻為不同日干支的特殊情況,或存有命盤不連續之問題[28]。因之該如何處理子初出生者(是以子初、抑或子正換日柱),仍有很大爭議。自古雖有取子正分日者[29][30][31],亦有當以子初分日之論[32];甚或認為徐子平四柱八字以子正分日、紫微斗數以子初分日者[33]

年月日干支全同

编辑

己巳甲戌庚辰乙酉辛卯丙申辛丑壬寅丁未壬子戊午癸亥有可能年月日干支全同。

年月日時干支全同

编辑

以上十二干支除辛丑壬子外,更有可能年月日時干支全同。

陰陽五行說

编辑
 
五行生剋
  •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中每一行都有不同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有生長、升發之特性;「火曰炎上」,是火有發熱、向上之特性;「土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之特性;「金曰從革」,是金有肅殺、變革之特性;「水曰潤下」,是水有滋潤、向下之特性。古人基於此種認識,將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之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之抽象性能。

十干

陰陽五行是針對十干表示命運的說法,用了五行()與陰陽(陽為兄、陰為弟)配對。

十干 普通話拼音 粵拼 日語 朝鮮語 越南語 本義[34] 陰陽五行
音讀 訓讀 意思
jiǎ(ㄐㄧㄚˇ) gaap3 こう
kou
きのえ
kinoe
木之兄
gap
giáp 植物的芽生長、象徵芽鱗的豆芽 陽木
yǐ(ㄧˇ) jyut3 おつ
otsu
きのと
kinoto
木之弟
eul
ất 陽氣還未來臨,需要等待的地方 陰木
bǐng(ㄅㄧㄥˇ) bing2 へい
hei
ひのえ
hinoe
火之兄
byeong
bính 陽氣的發揚 陽火
dīng(ㄉㄧㄥ) ding1 てい
tei
ひのと
hinoto
火之弟
jeong
đinh 陽氣的充溢 陰火
wù(ㄨˋ) mou6
bo
つちのえ
tsuchinoe
土之兄
mu
mậu 和“茂”相通、由陽氣區分繁榮 陽土
jǐ(ㄐㄧˇ) gei2
ki
つちのと
tsuchinoto
土之弟
gi
kỷ 和紀相通、有防止分散的作用 陰土
gēng(ㄍㄥ) gang1 こう
kou
かのえ
kanoe
金之兄
gyeong
canh 結實、形成、陰化的階段 陽金
xīn(ㄒㄧㄣ) san1 しん
shin
かのと
kanoto
金之弟
shin
tân 加強由陰的控制 陰金
rén(ㄖㄣˊ) jam4 じん
jin
みずのえ
mizunoe
水之兄
im
nhâm 和“妊”相通,在下孕育陽氣 陽水
guǐ(ㄍㄨㄟˇ)' gwai3
ki
みずのと
mizunoto
水之弟
gye
quý 和“揆”一樣,把沒有生命的殘物清算 陰水
十二支
 
在日本的十二地支雕塑

十二支皆有相對應的五行。四季所對應的五行為:春季為木、夏季為火、秋季為金、冬季為水,土則是對應各季節的最後一個月分,用於表示季节轉換。另外日語的訓讀來自地支所對應的生肖,比如「亥」的訓讀い(i)來自於いのしし(inoshishi),日本漢字寫作「猪」。

將其分配為:

十二支 普通話拼音 粤拼 日語 朝鮮語 越南語 四季 陰陽五行
音讀 訓讀
zǐ(ㄗˇ) zi2 し/shi ね/ne
ja
冬季 阳水
chǒu(ㄔㄡˇ) cau2 ちゅう/chū うし/ushi
chuk
sửu 冬季 陰土
yín(ㄧㄣˊ) jan4 いん/in とら/tora
in
dần 春季 陽木
mǎo(ㄇㄠˇ) maau5 ぼう/bō う/u
myo
mão 春季 陰木
chén(ㄔㄣˊ) san4 しん/shin たつ/tatsu
jin
thìn 春季 陽土
sì(ㄙˋ) zi6 し/shi み/mi
sa
tỵ 夏季 陰火
wǔ(ㄨˇ) ng5 ご/go うま/uma
o
ngọ 夏季 陽火
wèi(ㄨㄟˋ) mei6 び/bi ひつじ/hitsuji
mi
mùi 夏季 陰土
shēn(ㄕㄣ) san1 しん/shin さる/saru
shin
thân 秋季 陽金
yǒu(ㄧㄡˊ) jau5 ゆう/yū とり/tori
yu
dậu 秋季 陰金
xū(ㄒㄩ) seot1 じゅつ/jutsu いぬ/inu
sul
tuất 秋季 陽土
hài(ㄏㄞˋ) hoi6 がい/gai い/i
hae
hợi 冬季 阴水

陰陽五行説是起源於中國的戰國時代,為鄒衍五德終始說陰陽思想相互結合所產生。並且與干支結合而成為干支五行説,進一步成為天地間萬物的根本起源。[來源請求]

方位和角度

编辑

干支可以表示方位角度

  • 方位:正亦称「」,正亦称「」,正亦称「」,正西亦称「」。
  • 角度:「子」為0度或360度,要放在30度十二地支。「」為30度,「」為60度,「卯」為90度,「」為330度。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改订西汉新莽纪年表
  2. ^ s:白虎通/卷08#姓名s:太平御覽/0362#名白虎通德論. [2014-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甲乙者,干也;子丑者,枝也。干為本,本質,故以甲乙為名也。 
  3. ^ 张公瑾. 傣曆中的干支及其與漢曆的關係.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77,. 1977年第04期. 干支在古代称干枝, 好比树干和树枝, 如《白虎通》中所载: “ 甲乙者干也, 子丑者卜也。” 在汉代还有称干支为母子。《淮南子‧天文訓》“數從甲子始,子母相求” 
  4. ^ 李崇智. 中国历代年号考.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年12月: 233. ISBN 978-7-101-02512-5. 
  5. ^ GB /T 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6. ^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41頁. 起四柱推年法 
  7. ^ 7.0 7.1 7.2 丁緜孙.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1989. 
  8. ^ 8.0 8.1 王焕春 等 编. 公农回傣彝藏佛历和儒略日对照表(622-2050年). 科学出版社. 1991-12. 
  9. ^ 9.0 9.1 中国全史 第017卷 春秋战国科技史 史仲文 主编. [2014-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9). 
  10. ^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17頁. 十二月建 
  11. ^ 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胡铁珠. 《中国古代历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 2008年3月. ISBN 9787504648365. :"中历一直配合采用干支来纪时(年月日时),这是中历的第二个特点。……。2000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实际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可称之为干支历、节气历或中国阳历。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月。在节气历中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而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不同,后者月长是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
  12. ^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17、21頁. 
  13. ^ 刘次阮《中国历史日食典》:中国古代日食记录_文史天地_百度空间. 201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5). 如果該紀日干支與後世相連續的話,可以推出這一天对应于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根據現代天文計算當天正好有日食发生,在魯都曲阜可見食分0 41,因此證實了這條記錄。这也是中国纪日干支连续性的最早的独立证据。 
  14. ^ *春秋左氏傳/隱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15. ^ *FIVE MILLENNIUM CANON OF SOLAR ECLIPSES: -1999 TO +300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GB /T 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6.3.2干支纪日法
  17. ^ 17.0 17.1 午時三刻——古中國的時間制度.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8). 
  18. ^ 三命通會.  卷二‧論遁月日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古歌曰:甲已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之歲尋庚上,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處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遁時如甲子日子時生人即甲己,還加甲,便知子時乃甲子,丑時乃乙丑,順行十二時。 古歌曰: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直途。
  19. ^ 五鼠遁訣.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20. ^ 林啟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23、24頁. 
  21. ^ 《寶祐四年會天曆》
  22. ^ 22.0 22.1 樂天知命-八字研究所: 第二章 術學公共常識與八字大運排法.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4). 
  23. ^ 一刻.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24. ^ 「時辰」、「刻」與「小時」.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5). 
  25. ^ 資治通鑑.  卷第一百九十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十一月,甲子朔,冬至,上祀南郊。時《戊寅歷》以癸亥為朔,宣義郎李淳風表稱:「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今歲甲子朔冬至,而故太史令傅仁均減餘稍多,子初為朔,遂差三刻,用乖天正,請更加考定。」眾議以仁均定朔微差,淳風推校精密,請如淳風議,從之。
  26. ^ http://www.fengshui168.com.cn/?action-viewnews-itemid-109. [2013-02-15].  更早更權威的證據見于漢初伏生所傳《尚書大傳》,該書言:“周以十一月爲正,色尚赤,以夜半爲朔。”東漢奉诏總結經學的名著《白虎通》,亦征引和重申了伏生之說。正者,爲改朝換代後重新确定的一歲之首月,朔爲初始。
  27. ^ 李後啟:子時論_煮茶論命_人文_西祠胡同.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8. ^ 「早子時、夜子時」之爭.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6).  李淳風於《新唐書歷表》認為「古歷分日,起於子半」、民國初袁樹珊在《命理探源》認為「子時的上半個時辰屬於前半夜是昨日,下半個時辰屬後半夜是今日。」也就是說,出生在子夜12點前的命造,按昨日的日干;生在子夜12點以後的,按當日的日干。其所採用的時柱,仍維持子時,只是日柱之干支不同,所以此派命盤存在不連續的問題。
  29. ^ 夜子時問題.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5). 
  30. ^ 夜子時和早子時的問題 « 九千飛星.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3). 紫微斗數的《安星訣》當中,子時給劃分為兩半:前一個小時是當日的子時,稱為夜子時;而後一個小時是新一日的子時,稱為早子時。
  31. ^ 早子時、夜子時 (月殤).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2. ^ 關於《強運網》子時不採用「早子時」、「晚子時」區分的看法 - 強運網.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1).  在《三命通會》這樣多的命例之中,怎會沒有一件是依照「早子時、晚子時」所起的命例。
  33. ^ 子時換日辨正|百合開講.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30).  子平八字所採用的日是取用太陽過天底作為計算基礎的「日曆日/陽曆日」,其換日點是子正/0時。 紫微斗數所採用的陰曆生日是取用月相變化計算而得的「月曆日/陰曆日」,其換日點是子初/23時。
  34. ^ (日語)参考文献:『中国的実在観の研究』(著:木村英一)、『中国上代陰陽五行思想の研究』(著:小林信明)、『宋代易学の研究』(著:今井宇三郎

来源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干支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参见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