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府文庙
36°03′23″N 103°49′30″E / 36.05639°N 103.82500°E
兰州府文庙大成殿 | |
---|---|
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兰州市城关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清 |
兰州府文庙是清代甘肃省兰州府的府学文庙,原址在今兰州市第二中学,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仅存大成殿,是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编辑兰州府文庙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由知州姚谅创建为州学。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县学,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黄镇重修。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又改为州学,指挥使李进重修。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和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分别由兵备副使彭灿和兵备副使靳州俊两次重修。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巡抚刘斗再次补修。
清高宗乾隆五年(1740年),甘肃省行政中心由临洮迁至兰州,文庙始称兰州府文庙。
抗战期间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东南沿海沦陷区难民流落兰州,兰州市政府为安置流亡难民,欲占用文庙内数十间空房。为保护文庙,当时开展文化、慈善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兰州八社”(即兰州兴文社、陇右实业、待兴社、陇右乐善书局、皋兰同仁局、五泉图书馆、全陇希社、兰州修学社兰州尊孔社)中的全陇希社联络其他七社理事,决议创办“兰州私立志果中学”,“志果”二字为纪念甘肃学者、翰林刘尔炘(字果斋)。学校聘请时任甘肃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尊孔社理事长的留美冶金博士赵元贞担任校长。
1950年,“兴文中学”并入兰州志果中学,学校更名“兰州建国中学”。1953年4月,学校改为公立,并改名“兰州市第二中学”,沿用至今。文革时期,文庙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文庙除大成殿保存完整外,其余建筑均改建为市第二中学的教学、办公及教职工宿舍楼群。[1]
建筑
编辑兰州府文庙的范围,东至曹家巷,西至绸铺街(今酒泉路北段),南至原兰州内城南墙根的文庙巷(在今世纪春天商场北侧),北至学院街(今武都路东端)。大成殿是文庙核心建筑,坐落在文庙北侧,建于明代。大成殿周围有尊经阁、崇圣祠、敬一亭、明伦堂、典诗斋、立礼斋、乡贤祠、名宦祠、节孝祠、献台、乐台、学宫等附属建筑。大成殿前还有戟门、棂星门、泮池等。泮池上有功名桥,且建有一木制牌坊,上书“青霄直上”四字。
大成殿坐北朝南,为木结构七楹双檐殿庑式建筑。殿正中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坐像,其他儒家圣贤配享。殿前楹柱上,有兰州翰林刘尔炘所撰楹联:“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者,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大成殿前左右,立有康熙御制的平定逆漠碑、平定青海碑、平定准噶尔碑和平定回部碑四通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