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又稱《六度無極經》、《雜無極經》、《度無極集》,收於大正藏本緣部。係集錄佛陀在過去世菩薩生時之九十一則本生故事(當中有三則非屬故事情節)[1],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為架構,其特色在於闡揚菩薩行慈悲救苦、捨己利他的故事,為最早漢譯「本生經」的代表[2]

經中之本生大部分可見於巴利語本及其他漢譯本。又本經原典已散佚不傳,然據其內容骨幹推知,應成立於二世紀時[3]

題解

编辑

「六度」(Paramita),即六波羅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明)等六種菩薩的修行法門[4]

傳譯

编辑

三國時代吳‧康僧會在太元元年至天紀四年間(西元251~280年)所譯出[1]

內容

编辑

本經依六波羅蜜之次第分類,與其他本生經之雜然列舉不同。內容分六章,即(一)布施度無極章、(二)戒度無極章、(三)忍辱度無極章、(四)精進度無極章、(五)禪度無極章、(六)明度無極章。

其中,第一章中之〈普施商主本生〉及〈須大拏經〉分別相當於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的《大意經》、西秦‧聖堅譯的《太子須大拏經》。第二章中之〈太子墓魄經〉相當於題為安世高譯的《太子墓魄經》及西晉‧竺法護譯的《太子墓魄經》。〈頂生聖王經〉相當於宋‧施護等譯的《頂生王因緣經》。第三章中之〈睒道士本生〉相當於西晉譯者佚名的《睒子經》及西晉‧聖堅譯的《睒子經》。第四章中之〈修凡鹿王本生〉相當於題為吳‧支謙譯的《九色鹿經》[2]

《六度集經》共有九則與《雜寶藏經》的主題或題材內容相似,且《雜寶藏經》中的本生故事多與《六度集經》有關。 有八則與《賢愚經》的主題或題材內容相似[1]

註解

编辑
  • 吳海勇註譯,《六度集經》,花城出版社,1998年
  • 蒲正信注,《六度集經》,巴蜀書社,2001年

考證

编辑

現傳本《六度集》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提要。湯用彤認為該「提要」的部份,是康僧會所寫,他說:「審其內容,決為會所自製,非譯自胡本。」[4]

《六度集經》有改寫及改譯的現象,根據陳洪的研究,它有三個演變的版本(康僧會的原編本、形成於南朝的改編本和形成於隋唐間的新編本),是一部編譯之作,而非純為翻譯佛典[4][1]

影響

编辑

康僧會將儒家的仁義忠孝悌等倫理道德,與佛教的五戒、十善、六度等觀念進行比附詮釋。在這一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改造了佛教出世修行的思想,以減少與儒家精神的扦格[5]。杜繼文認為《六度集經》以大乘的「六波羅蜜」,結合安世高傳來的「禪數」與孟子的「仁義」思想,形成特殊的「格義」風格,承先啟後的開展中國的大乘佛教思想[1]

印順法師認為《六度集經》中,「禪度」與「明度」的部分最少,但「布施」主題,共有二六則,佔近三成,與「忍辱」、「精進」一同展示了救濟眾生的慈心悲行。顯示「慈悲」眾生,在六度的主軸地位。釋尊「本生」重於悲濟,立願在穢土成佛,所以從淨土來聽法的,都讚歎釋尊的慈悲,以及在穢土修行的功德[6]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陳瓔秦. 《六度集經》菩薩行敘事之研究 (PDF). 南華大學文學系. 
  2. ^ 2.0 2.1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六度集經解題.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2). 
  3. ^ 六度集經. 佛光大辭典.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7). 
  4. ^ 4.0 4.1 4.2 釋天常. 六度集研究. 中華佛學研究. 1998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5. ^ 吳海勇. 《六度集經》的文學世界.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6). 
  6. ^ 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二項 六度集──重慈悲. [2017-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