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对“两弹一星”有杰出贡献人士的一种奖章,于1999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颁发,只发放过一次,共授予23人[1][2][3][4]。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
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 | |
類型 | 国家奖章 |
创立 | 1999年9月18日 |
頒予 | “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 |
狀態 | 不再颁发 |
授予者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
统计 | |
首次授勋 | 1999年9月18日 |
末次授勋 | 1999年9月18日 |
合計授勋 | 23人 |
钱学森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证书 |
外观
编辑授予
编辑资格
编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与23人,主要授与三个方面的人员:在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5]。
名单
编辑获奖者列表
编辑姓名 | 生卒年 | 授勋年龄 | 最终学历 | 国内单位 | 主要成就 | 领域 |
---|---|---|---|---|---|---|
王希季 | 1921年7月26日 | 79岁 |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48) | 航天工业部 | 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并提出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 | 航空航天 |
孙家栋 | 1929年4月8日 | 71岁 | 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1958)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人造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 航空航天 |
任新民 | 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 (101歲) | 85岁 |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1948) | 航天工业部 | 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 航空航天 |
杨嘉墀 | 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 (86歲) | 81岁 |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1949)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 航空航天 |
钱学森 |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97歲) | 89岁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39)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导弹与空间计划发展。中国航天之父。 | 航空航天 |
屠守锷 | 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 (95歲) | 83岁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1943)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洲际导弹总设计师,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 航空航天 |
黄纬禄 | 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 (94歲) | 84岁 |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硕士(1947)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改进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巨浪一号潜射导弹总负责人。 | 航空航天 |
赵九章 |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 (61歲) | 追授 | 德国柏林大學博士(1938) |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 | 航空航天 |
姚桐斌 | 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 (45歲) | 追授 | 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1951)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发展。 | 航空航天 |
钱骥 | 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28日 (65歲) | 追授 | 中國国立中央大学(1943)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 | 航空航天 |
于敏 | 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 (92歲) | 74岁 | 中國国立北京大學硕士(1948)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核武器理论研究。中国氢弹之父。 | 核武开发 |
朱光亚 | 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 (86歲) | 76岁 |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1950) | 北京大学 | 核反应堆研究工作。 | 核武开发 |
吴自良 | 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 (90歲) | 83岁 |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48) |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 | 分离铀235同位素的突出贡献。 | 核武开发 |
陈能宽 | 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 (93歲) | 77岁 |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1950) |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 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 | 核武开发 |
周光召 | 1929年5月15日-2024年8月17日 (95歲) | 71岁 | 中國北京大学硕士(1954)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 | 核武开发 |
程开甲 |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100歲) | 82岁 |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1948) | 国防科工委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 | 核武开发 |
彭桓武 | 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 (91歲) | 85岁 |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1945)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 核武开发 |
王淦昌 |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 (91歲) | 追授 | 德国柏林大学博士(1934) |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 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 核武开发 |
邓稼先 |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62歲) | 追授 | 美国普渡大学博士(1950)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两弹元勋。 | 核武开发 |
钱三强 | 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 (78歲) | 追授 | 法國巴黎大学博士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两弹元勋。 | 核武开发 |
王大珩 | 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 (96歲) | 85岁 |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硕士(1941) |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推动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 | 国防科技 |
陈芳允 | 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 (84歲) | 84岁 | 中國西南联合大学(1938) |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 中国卫星测量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卫星测控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 国防科技 |
郭永怀 |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59歲) | 追授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45)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武器环境实验科学。 | 国防科技 |
注释
编辑- 钱学森和郭永怀同为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师从空气动力学权威西奥多·冯·卡门。
- 彭桓武和程开甲同为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师从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 。
- 王淦昌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莉泽·迈特纳(发现了核裂变的理论基础)。
- 钱三强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师从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及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
- 陈能宽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博士学位,师从哥廷根学派大师、物理冶金学的著名学者麦休森教授。
- 获奖者中有以下3位,在海归前即获得海外学界职位:
- 获奖者中有以下几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
参考文献
编辑- ^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人民日报. 1999-09-19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 光明日报. 1999-09-19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 ^ “两弹一星”元勋. 共产党员网.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 ^ 刘云山看望著名科技专家. 央视网. 2016-01-26 [2021-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202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