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
本觀念對中文維基百科十分重要,是中文維基百科運作的基石,具有悠久的歷史及深遠的意義。 |
本頁簡而言之:所有維基百科條目以及其他百科式內容必須以中立的觀點書寫,平等、成比例且不帶偏見地表達重要的觀點。 |
方針與指引(列表) |
---|
原則 |
內容 |
行為 |
列表 |
使用者方針 |
參見 |
內容方針 |
---|
核心內容方針 |
其他內容方針 |
中立的觀點(英語:Neutral point of view,縮寫為NPOV)是維基媒體的基本規則,亦是維基百科的五大支柱之一。所有維基百科條目以及其他百科式內容必須以中立的觀點書寫,在儘可能沒有任何偏見的前提下,平等地表達出任何曾在可靠來源中發表過的重要觀點。關於如何使一篇條目符合中立觀點的指導,參見《中立的觀點指南》;關於本方針重點要素的舉例與解釋,參見常見問題解答。
《中立的觀點方針》是維基百科三大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其餘兩大方針分別是《可供查證方針》與《非原創研究方針》。這些方針共同訂立了可獲維基百科條目接受的內容類型與品質。這些方針相輔相成,不能彼此單獨理解,編輯者應熟悉這三大方針。任何其他的方針、指引以及編輯者的共識,都不能逾越或取代這三大方針的規定。核心內容方針的頁面不能擅自編輯,所有的編輯都應有助於改善這些規則的應用與理解。
中立觀點的含義
中立的觀點
在一個特定主題中,具有可靠來源的可供查證觀點之間並不一定完全一致,它們可能會相互矛盾,而保持中立的觀點正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方法。當同一主題存在多個或相互牴觸的觀點時,應平等表達每一個觀點。不應讓對一個特定觀點的介紹佔有不合理的比重,或聲稱某特定觀點為「真理」。如此可讓讀者接觸到各種重要且已發表的觀點,而不僅僅是最流行的那一個。同樣地,也不應斷言各種不同觀點之中,某種觀點(不論其是否最流行的觀點或中間觀點)為正確,並把除前述以外的觀點當成只為貶損而提及。我們應該讓讀者形成他們自己的意見。
中立的觀點既不同情也不反對其主題:它既不贊同也不反對觀點。顧名思義,中立的觀點是一種觀點,而不是缺乏觀點或消除觀點。因此,以「條目內容觀點不中立」為由消除條目內容並不合理。條目內容應該清晰地說明、表達與描述出主題中的爭議,並不對其中任何一種觀點表示贊同。條目應提供足夠的背景材料,說明何人持有觀點,持有的是何觀點,為何持有這一觀點,哪種觀點更受歡迎;詳細的條目中還可以包括對每種觀點的評價,但必須避免偏袒。
偏見
中立要求將觀點不帶偏見地表達出來。任何編輯者與來源都有其偏見(換句話說,任何編輯者與來源都有其自身的觀點)——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將這些來源組織起來,創作出一篇中立的條目。一篇可獲認可是平衡而不帶偏見的條目,其應對爭議的所有涉及面都有分析說明,並包括各種觀點以及已發表的證據。如果一篇條目內容被發現對某一觀點帶有偏見,就應對之加以修正。
明確表達
斷言事實,包括關於觀點的事實——但切勿斷言觀點本身。所謂「事實」,是指「不涉及嚴重爭議事物的一段資訊」。舉例而言,一項調查中產生的已發表結果便是事實。有一個星球叫做火星也是事實。柏拉圖是哲學家同樣是事實。沒有人會認真質疑這些東西。因此,我們可以隨時斷言任何事實。
從另一方面說,所謂價值觀或觀點,[1]我們可以說它們是「受爭議的事物」。有許多的主張都清楚地表達了價值觀或觀點。比如「偷竊是錯誤的」便是一種價值觀或觀點;「披頭四樂隊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樂隊」是一種觀點;「美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曾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是事實。但「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是對或錯」,則是價值觀或觀點。但是,假若出現邊界條件,相關觀點是否應受到重視從而被納入,目前尚無定論。[2]
當我們討論觀點時,我們應當把觀點歸屬於某個人或某類人,並討論他或他們持有這一觀點的事實。例如,不要斷言「披頭四樂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隊」,而是找到發表這一觀點的來源,如《滾石》雜誌:「《滾石》雜誌認為,披頭四樂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隊」,並將參考文獻以適當的方式在陳述當中註明。同樣的,如果有特定的民意調查,在該參考文獻的支持下便可以斷言「利物浦的大部分居民都認為披頭四樂隊是最偉大的樂隊」;斷言「披頭四樂隊的許多音樂都登上了英國單曲排行榜」也可以,因為作為一項事實這可被加以查證。本段的第一個例子是在斷言個人的觀點;而第二個則是在斷言一項事實,這項事實說明一種觀點的確存在,並將它歸屬於可靠的來源上。
對於相互競爭觀點的歸屬,需注意觀點的歸屬應充分反映出支持這種觀點的相對水平,不應給讀者留下錯誤的勢均力敵的印象。例如,「據西蒙·維森塔爾所言,大屠殺是一項在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計劃,但戴維·歐文質疑這一分析」的陳述,這樣會在極大多數觀點與極少數觀點間製造一種看似勢均力敵的假象,因為這兩個觀點所歸屬到的對象都只不過是相應領域中的一位活躍者。
在事實中,只用「一些人認為……」來討論一項觀點並不充分,這做法稱為「大規模歸屬」。[3]用於支持一個團體持有某個觀點的可靠來源,必須準確地說明這個團體的規模。此外,在如何適當地說明觀點上通常會存在分歧。要公平地表達爭議裡的所有重要觀點,有時需要修飾與緩和對某個觀點的描述,或提出這一觀點的一些說法,並將它們歸屬到特定的團體上。
要創作一篇中立觀點的條目,還離不開對可靠來源的精挑細選。在討論一個觀點所基於的事即時,引入競爭觀點所基於的事實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可幫助讀者獨立評判相互競爭觀點的可信度。切不可暗示某一觀點的正確性。明確誰人持有這些觀點也非常重要。最好的做法,一般是舉出觀點中的某一個典型代表來說明。
達到中立
條目命名
一篇維基百科條目須有一個確定的名稱。[4]防止分列觀點的普遍限制同樣適用於條目名稱。如果與條目主題相關的命名爭議的確存在,這一爭議應當出現在條目內容當中,並以可靠來源加以證實。此外,維基百科編者不能為了解決非中立爭議而使用標新立異的條目名稱。將條目名稱分段並列也是錯誤的做法,比如「地平說的地球/地圓說的地球」或「地平說的地球 (地圓說的地球)」的形式都是不正確的。[5]合成詞或者未必適當,如「地球的形狀」或「地球 (形狀而言具爭議)」;特別應注意不能為了解決分列的觀點而刻意杜撰新名詞。
有些時候,條目標題本身可能便是爭議與對立的來源。特別是當描述性標題所表明的觀點「支持」或「反對」某一特定議題時。中立的條目標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確保文章的主題出現在合適的上下文中。因此,百科式的條目標題應能表現出最高程度的中立性。條目可以在儘量少用感情詞彙的情況下涉及相同的內容,或為了確保中立觀點而涉及更多的內容(例如將「對毒品的批評」修改為「毒品在社會觀感」)。中立的標題鼓勵多種觀點以及負責任的條目寫作。
當條目標題為姓名等專有名詞時,可能出現的爭議往往是應不應該使用某一特定名稱。維基百科對此傾向於描述而非指定,應使用在可查證的可靠來源中找到的常見中文名稱。如果對象是地理特徵等沒有生命的實體時,一般應使用中文出版物中最常見的名稱。參見Wikipedia:命名衝突以取得進一步的指引。
條目結構
有時,一篇條目的內部結構可能需要額外的注意,以防分列觀點與不合理的比重損及條目的中立性。雖然並沒有一項規則會規定條目的結構,但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應該注意條目的結構。必須注意確保整體敘述的廣泛中立性。
完全基於內容本身所表現的觀點,而將文字或內容「隔離」到不同的位置或子章節的做法,可能導致非百科性的條目結構,譬如在上下文中出現「支持者」與「反對者」辯論的內容。[6]這樣可能會導致事實遭到劃分:主要段落中的敘述是「真實」與「無異議的」,而其餘內容則具有「爭議性」並因此很有可能是錯的,如果會對讀者造成這樣的暗示,那麼很可能這是不合適的。更加中立的做法應是將爭議寫入敘述性的內容中,而不是將它們「提煉」成單獨的章節,而相互無視對方的存在。
留心於安排格式、標題、註腳以及其他可能導致過度偏袒問題中某「一方」的元素,並在結構與文體上確保中立的讀者可以公平公正地評判所有相關觀點的可信度。[7]
不合理的比重
中立性要求條目應該公平地表達所有以可靠來源發表的重要觀點,並應與每個觀點的顯著性成比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通常來說,條目不應給予少數觀點與更受歡迎的觀點同樣多的描述,且通常根本不應包含極少數的觀點。例如,地球的條目不應提及當代人對地平說觀點的支持,因為顯然當代只有極少數人才支持這一觀點。
在專門用於敘述少數觀點的條目中,條目所關注的少數觀點可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空間;然而,在這樣的頁面裡,儘管少數觀點會(且通常會)占有較大的篇幅,但仍需以合適的方式提及與之相關的多數觀點,且不能表現出多數觀點與少數觀點比例一致的假象。具體而言,仍需澄清哪一部分內容描述的是少數觀點(且這實際上就是少數人的觀點)。仍應充分、詳盡地解釋多數觀點,使得讀者可以了解少數觀點與多數觀點的不同之處,同時,還應明確地確定與闡釋對少數觀點的爭論。詳細程度應以主題而定:例如,像地平說這樣展現歷史性觀點的條目,已經少有或沒有當代支持者,就只需簡要地提及它在當代的地位,而將討論的重心放在歷史中曾出現的觀點上,並中立地提到現代對這些歷史觀點的質疑。對於其他少數意見,可能需要更廣泛地說明多數意見,以免誤導讀者。《邊緣學說》以及《NPOV問與答》提供了相關進一步的建議。
維基百科不應表現出少數觀點應比多數觀點更受重視的爭議。不應表現極少數人持有的觀點,除非這一觀點出現在描述它本身的條目當中。令重要少數觀點擁有不合理的比重,或將極少數觀點包括在內,可能會對讀者造成誤導,令他們誤解爭議的實際情況。維基百科旨在按比例表達某一主題的競爭觀點,而這種比例是根據競爭觀點在可靠來源中出現的次數來擬定的。這不單單適用於條目正文,還適用於圖像、維基連結、外部連結、分類以及所有其他內容。
不合理的比重不僅僅對觀點有效。正如讓觀點擁有不合理的比重是不中立一樣,讓其他有來源可查證的陳述擁有不合理比重同樣不是中立的做法。條目不應給予主題中任一方面不合理的比重,而應根據每一方面在主題中的重要性來合理安排比重。須注意,不合理的比重會有多種出現方式,包括且不限於:描述的深度、文字的數量、布局的突出以及陳述的並列。
- 根據吉米·威爾士在2003年9月於英語維基百科的郵寄清單裡給出的解釋:
- 如果是多數觀點,那麼提及普遍接受的參考文字便可很容易地證實它;
- 如果是重要少數觀點,那麼很容易找到一批知名的擁護者;
- 如果是極少數(或極有限)觀點,那麼它並不屬於維基百科,無論它是否真實,無論你是否能夠證明它,除非它出現在一些補充條目中。
請記住,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維基百科編者來確定的。
如果您證明了某個尚未獲廣泛認可的事物,維基百科並非您第一選擇發佈的場域。只有在它處發表與討論了您的證明後,才可被維基百科提及。參見Wikipedia:非原創研究與Wikipedia:可供查證。
重要成分︰良好的研究
根據可找到的最好與最著名的權威來源而做出良好且不帶偏見的研究,是避免描述某一事物時被他人質疑內容是否中立的常見做法。可以到圖書館搜尋著名的書刊文獻,並尋找最可靠的網上文獻。一點基礎工作就可以節省為證明該點而耗費的大量時間。
平衡
中立比重的觀點,是與它們的顯著程度成比例的。然而,當著名來源的觀點相互矛盾,且在相關的比例上平分秋色時,中立觀點方針的目的,便是讓競爭觀點以平衡的方式出現在同一頁面中。亦即是:根據來源的著名程度來描述反對的觀點,並以同樣平衡的方式來優先採用那些在表現事實方面一直最為成功的來源。
公正的語調
維基百科描述爭議,維基百科不參與爭議。要中立地描述爭議,就應始終以公正的語調來表現觀點,否則即便表現了所有相關觀點,條目看上去也只會是一篇支持者的評論文。即使主題是以事實而不是以觀點來表述的,同樣可以因為對事實的挑選、表現或組織形式而導致不恰當的語調。要讓條目達至中立,語調應該公正、準確、成比例地將所有方面收納於條目中。
維基百科條目的語調應當不偏不倚,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某一觀點。儘量不要直接引用參與者言辭激烈的爭辯;而應總結並以公正的語調來呈現這些爭議。
對人類作品的評價觀點
審美觀的表達是一種特殊情況。一些關於藝術品、藝術家以及其他創作性主題(如音樂家、演員、書籍等)的維基百科條目,往往在描述過程中充滿熱情。但這並不適合於一本百科全書:我們也許不能同意某某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吉他手。然而,卻又的確有必要提到某位藝術家或某個作品在公眾與專家眼中的評價。概述對一件作品的常見評註,進而引用或提及持有這些評註的知名人士,是適當的。例如,莎士比亞是偉大的英語作家這一評述,獲廣泛認可,是一般人應該從一部百科全書中了解到的。對藝術作品的公眾與學術評論,只要它可供查證且注重研究,便會有助於在上下文中提及作品,從而提高條目的可信度;然而,某一個維基百科貢獻者的特別觀點則不在納入的範圍中。
中立性爭議及其處理
中立性與可查證性
常見的爭議往往是:一位編者聲稱,某項事實是可查證且可列明來源的,因此應該收錄。
在這一類型的爭議中,需明確的一點是,可供查證是不能凌駕於中立性之上的。既可查證又有可靠來源支持的內容,有可能仍然會表達觀點或有選擇性地引用材料;在文字描述上使用贊成或否定的語氣,而非中立描述的適當語氣;讓某一觀點顯得更為突出或更可質疑,而不是中立觀點的呈現方式;排斥或給予某一觀點不應有的地位;在描述中傾向於強化或弱化某一觀點;以及其他可能令讀者對主題產生偏見的因素。
可供查證只是一項內容標準。中立的觀點才是維基百科的核心方針:該必須為所有條目遵循的標準,兼具強制及不可協商的屬性。對於不合理的比重、非中立的事實甄選和行文表達乃至個人觀點,都不能以可供查證與可列明來源作為為之辯護的理由,哪怕一點點也不行。這兩者是不同的問題,都應該被完整地考慮到,以決定條目中到底能展現哪些內容。
分列觀點
分列觀點所指是:為了規避中立方針的限制而建立一篇其主題已在其他條目中討論過的新條目,往往用於避免或突出有利或不利的觀點或事實。這一般都視為不可接受。通常接受的做法,是只在一篇條目中討論某一主題的所有事實及其重要觀點。
讓事實自己說話
- 你根本不需要說他是邪惡的。因為希特勒的條目一開始也沒有說「希特勒是個壞蛋」——我們不需要這樣,他自己的行為便可證明他的罪惡罄竹難書。我們只用冷靜地列出猶太人大屠殺的事實,並在某種程度上重現死難者痛苦的聲音就足以說明這點了,罵人是毫無意義且沒有必要的。因此這樣做就可以了:列出薩達姆的罪行,並列明你的來源。
抵制住貼標籤與道德說教的誘惑,讀者可能並不會接受你告訴他應該怎樣思考的好意。讓事實自己說話,讓讀者自己決定。
歸屬並證實有偏見的聲明
有時,一段潛在有偏見的聲明,可以透過歸屬與證實來組織成一段中立的陳述。
例如,「杜岳是最好的棒球選手」本身只不過是一種觀點的表達。讓它適於維基百科的表達方法,是將這段聲明與某個執此觀點的人聯絡起來,比如:「康艾以及湯瓊這樣的棒球權威人士都讚譽杜岳的棒球技術」,並確保這樣的陳述是正確且可供查證的。這裡的目標,是將觀點歸屬於熟悉這一主題的專家身上,而不僅僅是聲稱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另一種方法,則是用支持這一觀點的事實材料來證明它:「從2003年到2006年,杜岳在棒球聯合總會中都是打擊率最高的選手。」拋棄含糊不清的「最好」一詞,這段陳述用杜岳優秀的方式來清楚表明了這一觀點。
人們往往喜歡用模稜兩可的文字來改述爭議或觀點的陳述:「許多人認為杜岳是最好的棒球選手。」但這種形式的陳述往往會引致顯而易見的抨擊:「好吧,許多人這樣認為,這些人都是一群蠢人」;或者是「到底多少人才是『許多人』?我覺得只是『少數人』這麼想的吧!」透過將聲明歸屬於某位知名的權威人士,或用其背後的事實來證實觀點,你就能避免這些問題。[3]
產生的歷史與原因
中立方針的歷史
中立的方針是維基百科最初始的方針之一。
- 拉里·桑格在2000年春或夏時起草了Nupedia的〈無偏見方針〉。
- 由桑格提議,「避免偏見」是維基百科第一批「應考慮的方針」之一。
- 在維基百科開始後的幾個月間,吉米·威爾士在關於「中立的觀點」的發言中詳細闡述了「避免偏見」規則:參見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副本(註:該頁同時還包含了其他維基人在2001年4月12日前的一些發言)。後來的NPOV版本,都視吉米所言為中立觀點方針的「最初表述」。
- 2001年12月,拉里·桑格在元維基發表了一篇更加詳細的NPOV方針:參見元維基上的〈中立的觀點〉草案,拉里·桑格,2001年12月20日。
- 在經過多次修改後(參見元維基上草案的編輯歷史),2002年1月25日,由拉里·桑格和其他人一同寫成的版本遷至本頁,在經過後來不斷編修後(參見本頁的編輯歷史),形成了您當前所看到的這一版本。
- 2003年3月17日,Brion Vibber又在元維基引入了另一篇較短的表述:參見元維基〈中立的觀點〉頁在2003年3月17日的版本。
- 不合理的比重這一章節從2003年開始發展,吉米·威爾士為此於2003年9月29日在郵寄清單中發表了一封有益的郵件。
- 在多場討論中,吉米·威爾士始終認為中立性是「不容置辯的」:2003年9月、2006年4月、2008年3月(還可比較Jimbo Wales對基本原則的聲明 #1)。
中立背後的原因
維基百科是一部綜合性百科全書,這意味著它所代表的,是人類知識在某種程度上的普遍性,但人類卻在許多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見;對於任何有不同觀點的主題,每一觀點都對什麼是真理持有不同意見,並因為其他觀點與這種觀點相矛盾,其支持者便會認為其他觀點都是虛假且因此不能稱為知識。對於什麼是真理、什麼才能構成知識,人們是存在不同觀點意見。維基百科是建立在諸人萬家協同運作的基礎上;但是,也正因為協同運作,如果前一人寫道「這是對的」,後一人又改成「這是錯的」,這種無休止的「編輯戰」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夠避免?
這種解決方法應為我們所接受,應能讓維基百科正常運作,應使得「人類的知識」能夠海容所有不同主題的所有不同且重要的理論。我們承諾在這種意義下展現人類的知識,這裡的「知識」一詞顯然有其公認的含義。人類「已知」的事物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因此當我們使用「知道」一詞時,我們常會用引號將它們括起來。中世紀的歐洲人「知道」惡魔會導致疾病[8][9];我們現在「知道」的卻不是這樣。
(在這一意義下,)我們仍然可能會有偏見地去表現人類知識的總和:我們可以陳述一系列關於主題T的理論,然後聲稱T的真理就是如此這般。再強調一次,維基百科是國際性的協同運作專案,我們的編者和讀者幾乎能找到每個主題的每一觀點。為了避免無休止的編輯戰,我們贊同公平地表現每一個重要的觀點,且不去斷言哪一觀點是正確的。這便是在此種意義下讓一篇條目「無偏見」或「中立」的秘訣。要以中立的觀點寫作,應表現爭議的觀點而不是去斷言它們;要做到這點,對競爭觀點的表達就應多多少少地讓它們的支持者們接受,並將這些觀點歸屬到它們的支持者身上。維基百科描述爭議,而不會參與其中。
要總結本方針訂立的首要原因,那便是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是人類知識的匯集。什麼內容才能在嚴格意義上構成知識?我們提出了這些理據,但由於維基百科是建基於社群的國際性資源庫,我們不能期待參與者們都能同意我們的所有理據,甚而連許多理據都不能期待。因此,我們採用了「人類知識」更廣泛的定義,即讓多種衝突的理論構成我們所謂的「知識」。我們個人與集體都應作出努力,讓有資格的衝突觀點都能夠公平無偏見地展現——這裡的有資格,指的是不應像展現重要少數觀點那樣展現極少數人才持有的觀點,也許這樣的觀點根本就不應展現。
還有另一個原因來讓我們致力於這一方針:我們應當讓讀者明白,我們不希望他們採信某一觀點,而希望他們能自由形成自己的意見,以鼓勵獨立思考。世界各處的極權政府與教會可能會據此找到反對維基百科的理由。如果無偏見方針能夠被成功堅守下來:在各種各樣主題中展現的眾多競爭理論便足以表明:我們,亦即維基百科的諸參與者,是信任我們的讀者的,信任他們持有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在文字中公平展現多種觀點,不要求讀者接受某一特定觀點,這是一種解放。中立會打破教條主義的桎梏。幾乎每個維基人都會同意中立的觀點是一項好東西。
案例:墮胎
看一下維基人曾如何改善一篇帶偏見的文章,此案例可能會有助於你理解本方針。
2001年初,曾有一些支持者在墮胎頁面上爭執不休,無法就該頁應出現的爭論以及表現競爭立場的方式達成一致。他們所需要的是一篇從不同立場來深刻討論各個時期對墮胎的道德與法律觀點的文章。諸立場的討論都被精心加以組織於內容其中,使得文章不偏向任一立場。這樣使讀者能夠更易於組織與了解關於墮胎這一話題的相關爭議,因為它們都獲公平表達,各有其長處與短處。
還有許多這樣的成功案例:許多條目一開始時只是單一派系觀點的長篇大論,但後來致力於清楚公平表現所有觀點的人們都將這些條目清理得令人滿意。
常見的異議與解釋
以下是一些對維基百科中立方針的常見反對意見或問題:
- 保持中立:
- 根本就沒有「完全客觀」這回事
任何有點哲學頭腦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因此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地施行「中立」方針?
- 缺乏中立性是條目被刪除的藉口
中立性有時為刪除一些有偏見條目提供了藉口。請問這是不是一個麻煩?
- 作出必要的假設
如果是這種情況呢?為了寫下關於某一主題的一系列條目,我們必須作出一些有爭議的假設。比如說進化論這一主題,我們總不能在每篇相關條目裡都提一遍進化論與創世論的爭議吧?
- 給予「同等效力」
我覺得關於科學與偽科學的樂觀是沒有根據的。歷史上也有許多偽科學擊敗事實的例子:那些依賴於偽科學獲利的人,可以透過謊言、誹謗、影射以及大量的支持者來將他們的觀點強加於人。如果地平說、否認猶太人大屠殺存在的觀點都在這個計劃上被同等對待,那麼我們將在(不經意間)肯定與傳播這些被視為錯誤乃至邪惡的觀點。
- 為「敵人」寫文章
我才不同意你們「為敵人寫文章」的說法。我才不願意為敵人寫文章呢!他們所聲稱的那些事實大部分都大錯特錯了。難道你的意思是,為了中立地寫一篇條目,我必須撒謊,來表達我根本不同意的觀點嗎?
- 宗教信仰
你們不尊重我的宗教信仰,你們把我信仰的宗教看成一種「人類發明物」,你們在搞宗教歧視,這樣是錯誤的!憑什麼說我信的都是錯的,憑什麼反對我的宗教,憑什麼說它過時,憑什麼說它不科學?
- 與常規價值觀不符的觀點
如果是這一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是與常規價值觀不符的,但真有人持有呢?比如說地域歧視、性別歧視、否認南京大屠殺等。我們是不是不應該對他們中立?
- 編輯爭議:
- 對待有偏見的貢獻者
我贊成無偏見方針,但總會有人無可救藥地帶有偏見。我必須跟在他們屁股後面去收拾殘局。我該怎麼辦?
- 避免持續的爭議
我們如何才能結束在中立問題上持續且無休止的衝突?
- 其他:
- 系統偏好
維基百科似乎注重於某些特定地區的觀點。這樣違背中立的觀點。
- 其他反對意見
我有一些別的反對意見——我該在哪說?
對新手而言,中立的觀點方針往往並非他們熟悉的內容,但這卻是他們跨入維基百科的關鍵步驟。有許多關於中立方針的問題在變得嚴重前並未被發現,如果您對我們的討論有什麼新意見,可以到維基百科討論:中立的觀點發表,或者將它發在維基百科的郵寄清單中。在提出你的問題前,請先瀏覽一遍下面列出的連結。
註腳
- ^ 觀點包含有事實與價值觀;參見事實與價值觀的辨析
- ^ 更詳細的資訊,參見本方針中不合理的比重一節。
- ^ 3.0 3.1 參見:Wikipedia:不要模稜兩可、Wikipedia:不要華而不實。
- ^ 不過,重新導向功能解決這一技術限制,原標題的非爭議同義詞及詞態變體均可透過重新導向指向同一篇條目。
- ^ 參見:如何選擇爭議性名稱、如何選擇地名、Wikipedia:命名衝突與Wikipedia:命名常規。
- ^ 單獨的批評段落,或「支持者與反對者」式的條目章節是常被提及的案例。這樣的結構是否適當、以及在何種程度上適當,有著不同的看法,參見Wikipedia:避免線索模式、Wikipedia:批評、Wikipedia:支持者與反對者列表以及Template:批評段落。
- ^ 常提及的例子包括:讀起來很像「爭議」的文章,或內容結構很像「摘要」的文章。參見:Wikipedia:布局指南、格式化批評內容、Wikipedia:編輯戰、維基清理模板以及Template:Lopsided。
- ^ Manchester, William A World Lit Only By Fire: The Medieval Mind and the Renaissance – Portrait of an Ag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2 pp. 60 – 62 ISBN 0-316-54556-2 (pb)
- ^ Roberts, J.M. A History of Europe Penguin Group. 1996 pp. 139 – 140 ISBN 0-7139-9204-2
其他資源
外部連結
- On MeatballWiki:
- Multiple points of view: see religion-wiki: Multiple points of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