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鋪,是中國清朝時設置的鋪鎮級行政區,中國廣東一帶的古地名。處綏江邊上,曲水河流域一帶。現地屬廣東省四會市黃田鎮

《道光廣寧縣誌》曲水鋪地輿圖


建置

編輯

曲水鋪首次記載於《道光廣寧縣誌》,得名於曲水河。在道光年間,曲水鋪屬肇慶府廣寧縣,設有鹽廠、曲水汛,曲水營[1]、曲水渡等官方機構,並下轄萬洞、信步(今進步村)、泥崀(今黎崀村)、大崀、高崀、福田、莫村、金坑、野豬、竹逕、下濠、馬鞍、勒菜、憑傘等村寨。[2]

歷史

編輯

自先秦至唐朝

編輯

秦朝以前,曲水是百越族的居住地。

前214年,秦始皇征服百越之後,置四會縣,屬桂林郡

漢武帝平定南越(南粵)之後,改四會縣南海郡,直至南北朝初。

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從四會縣分置綏建郡,領新招、化蒙、化穆、化注四縣。置曲水村新招縣。村名得自附近曲水,曲水因水勢曲折而得名。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綏建郡,撤新招縣,縣境分屬四會縣。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新招縣。唐朝貞觀元年(627年),新招縣併入四會縣,直到明朝後期。

明清時期

編輯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割四會縣永集鄉的太平、永義二都,清泰鄉的大圃都,重山鄉的柑欖都,共三鄉四都十一圖,設置廣寧縣。改曲水村為曲水鋪,屬重山鄉柑欖都,直到民國初期。

民國時期

編輯

民國十年至十八年(1921年-1929年),廢鋪甲,改區鄉制。曲水鋪改廣寧縣第十一區,分曲水鄉和進步鄉,曲水鄉轄萬垌、燕崀、倉溪、星溪(今星仔崗)、莫村、佛祖,進步鄉轄進步、高崀、馬鞍、金坑、隔頭(今隔江)、石橋。[3]

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村為小鄉,原曲水鄉和原進步鄉廢。

人文

編輯

唐朝詩人羅隱,南遊粵地至水槽嶺[4],渴甚,鑿石得水,書「清涼池」三字於其上,故名清涼池。

順治九年春(1652年),施閏章桂林出發,到廣東肇慶廣州遊覽,途徑曲水鋪,寫下《曲水鋪》一詩:

一望平芜绿,千岩霁色遥。
园茶初吐叶,驿柳未成条。
驻马寻山寺,啼莺过野桥。
年年流水畔,春色为谁消。[5]

清朝不記年,有一文人,曾在此地的白石咀(綏江邊一土名)立一碑,刻有「鴉飛不過萬田垌,蛤乸三年跳不返」詩句,稱喻此地田塱廣闊。該地萬洞村[6]因此得名,寓意「萬頃田垌」。

景觀

編輯

水槽嶺 · 水檀嶺

編輯

水槽嶺,又作水檀嶺,在如今雞乸頭山位置。《道光廣寧縣誌》記載:「寧陽有嶺,曰水槽」。嶺上有清涼池,據載為曲水發源處。

清涼池 · 清源池

編輯

相傳為唐朝詩人羅隱南遊粵地,於水槽嶺上所鑿之泉匯流成池,因泉水清涼,得名「清涼池」,並刻字在其上。據載該池為曲水河發源處。「清源池」疑似後人筆誤,應指「清涼池」。

曲水流霞

編輯

曲水指曲水河,此為明清時期廣寧八景之一,如今在四會市黃田鎮萬洞村,曲水河匯入綏江處。《道光廣寧縣誌》記載:「在縣治西南,其水東流注入綏江,水道彎迥纖折,澄徹晶瑩,曉暮霞生如長拖艷錦,每槳揖搖曳,暈影輕翻,綏江遊覽,此足移情」。

清泉月鑒

編輯

為明清時期廣寧八景之一。《道光廣寧縣誌》記載:「然寧邑溪澗川源皆清瑩可起,月夜尤美,空明盪漾,使人塵俗頓消」。一說此景可能在清涼池。

註釋及徵引文獻

編輯
  1. ^ 《道光廣寧縣誌》:曲水營,在曲水鋪江邊守兵五名
  2. ^ [清].黃思藻.《道光廣寧縣誌》 卷之四 輿圖
  3. ^ 廣寧縣地方志編繁委員會. 《广宁县志》. 廣東: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4年12月: 66頁. ISBN 978-7-218-01726-6. 
  4. ^ 一作水檀嶺,在如今雞乸頭山
  5. ^ [清].施閏章.《施愚山先生全集》
  6. ^ 「洞」通「垌」,田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