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阿赫玛托娃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俄语: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оренко;乌克兰语:Анна Андріївна Горенко;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笔名安娜·阿赫玛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俄罗斯乌克兰裔女诗人[1]“白银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大清洗与1946年日丹诺夫批判期间遭受迫害。
安娜·阿赫玛托娃 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 | |
---|---|
出生 |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 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оренко 1889年6月23日[儒略历6月11日] 俄罗斯帝国敖德萨 (今 乌克兰) |
逝世 | 1966年3月5日 苏联莫斯科 | (76岁)
职业 | 诗人,翻译家,回忆录作者 |
国籍 | 苏联 |
文学运动 | 阿克梅派 |
配偶 | 尼古拉·古米廖夫 (1910-1918,离婚 ) 弗拉基米尔·希里奇科 (1918-1926,离婚) |
伴侣 | 尼古拉·普宁(死于劳改营) |
子女 | 列夫·古米廖夫 |
生平
编辑1889年6月11日,阿赫玛托娃出生在敖德萨近郊,1912年在俄罗斯出版第一本诗集《黄昏》,引起了诗坛的关注。1914年3月,出版第二本诗集《念珠》。1917年9月,出版第三本诗集《白色的群鸟》。三本诗集的出版使阿赫玛托娃跻身于俄罗斯一流诗人行列。
14岁时,阿赫玛托娃结识了比她大3岁的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1910年,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结婚。十月革命后阿赫玛托娃频繁遭到苏联当局迫害。1921年8月,古米廖夫被苏联政权以“反革命阴谋罪”处决。20年代中期开始,阿赫玛托娃被苏联当局认定为“在意识形态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家,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
30年代,她唯一的儿子列夫·古米廖夫也在大清洗中两次被捕,第一次在1935年,第二次在1938年,原因是不承认自己父亲有“历史问题”。1935年至1941年期间,在儿子被捕与遭受迫害与磨难下,诗人写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又名《挽歌》)。
1946年8月14日,苏共中央作出了一项关于《星》与《列宁格勒》杂志的著名决议,严厉批判米哈伊尔·左琴科与阿赫玛托娃:“阿赫玛托娃是与我国人民背道而驰的、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性的典型代表。她的诗歌充满悲观情绪和颓废心理,表现出过时的沙龙诗歌的风格,停留在资产阶级-贵族阶级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理论的立场上,不愿与本国人民步调一致,对我国的青年教育事业造成危害,因而不能为苏联文学界所容忍。”日丹诺夫还在报告中称阿赫玛托娃“不知是修女还是荡妇,更确切地说,是集淫荡与祷告于一身的荡妇兼修女”。阿赫玛托娃再次被禁发作品,为了生活,她只好开始翻译诗歌。
1966年3月5日,阿赫玛托娃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7岁。1987年,其作品《安魂曲》才得以全文发表。
早年
编辑1889年6月23日(儒略历6月11日),阿赫玛托娃出生在黑海港口敖德萨的度假郊区博尔绍伊丰坦。她的父亲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戈连科是乌克兰海军工程师,是一个乌克兰哥萨克贵族家族的后代,母亲因娜·埃拉兹莫娃娜·斯托戈娃是俄罗斯贵族的后代,与基辅关系密切[2]。她写道:
我们这个大家族里没有人写诗。但第一位俄罗斯女诗人安娜·布尼娜是我的祖父伊拉姆·伊万诺维奇·斯塔戈夫的姨妈。斯托戈夫家是莫斯科省莫扎伊斯克区的地主。他们在马尔法·博雷茨卡娅起义期间被迁到这里。在诺夫哥罗德,他们是一个更富有和更杰出的家族。我的祖先阿黑麻汗,一天晚上在帐篷里被俄罗斯杀手杀害。卡拉姆津告诉我们,这标志着蒙古对俄罗斯的束缚的结束。 [...] 众所周知,这个阿黑麻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十八世纪,阿黑麻汗家族的一位公主 – 普拉斯科维亚·叶戈罗夫娜 –嫁给了富有而著名的辛比尔斯克地主莫托维洛夫。叶戈尔·莫托维洛夫是我的曾祖父;他的女儿安娜·叶戈罗夫娜是我的外祖母。她去世时,我母亲只有九岁。我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我的几枚钻石戒指和一枚祖母绿戒指,都是用她的胸针制成。虽然我的手指很细,但她的顶针并不适合我。[3]
在她11个月大的时候,她家北迁到了圣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4]。一家人住在希罗卡亚街和贝日米扬尼巷拐角处的一所房子里(今天这栋楼已经不存在了)。从7岁到13岁的夏天,都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达恰小屋度过[5]。她就读于马林斯卡娅高中,1905年父母分开后,她搬到基辅(1906–10 年),在那里完成学业。她接着进入基辅大学学习法律,一年后离开,到圣彼得堡学习文学[6]。
11岁时,阿赫玛托娃开始写诗,在十多岁时出版,灵感来自诗人尼古拉·涅克拉索夫、让·拉辛、亚历山大·普希金、叶夫根尼·巴拉廷斯基和象征主义诗人[5][7]。她的妹妹Inna也写诗,但没有坚持下来,高中毕业后不久结婚。阿赫玛托娃的父亲不希望看到任何一首诗签署他尊贵的姓氏,于是她选择用她祖母明显的鞑靼姓氏“阿赫马托娃”作为笔名。[8][9]
1903年平安夜,她遇到了年轻的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古米廖夫鼓励她写作,并猛烈地追求她,从1905年开始多次求婚。17岁时,在他的刊物《天狼星》上,她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在他的手上,你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戒指”(1907年),署名"Anna G."[10]。很快,她在圣彼得堡的艺术圈中出名,定期在读物上公开发表。那一年,她给一个朋友写信说:“他现在已经爱我三年了,我相信做他的妻子,是我的命运。无论我是否爱他,我不知道,但看起来,我爱他。”[5]1910年4月,在基辅,她与古米廖夫结婚。然而,阿赫马托娃的家人都没有参加婚礼。这对夫妇在巴黎度蜜月,在那里,她结识了意大利艺术家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11]
1910年末,她与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和谢尔盖·戈罗德茨基等诗人一起组成了阿克梅派(诗人协会)。它提倡将技巧,而不是灵感或奥秘,作为诗歌的关键,有具体的主题,而不是象征主义者的短暂世界。他们发展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反象征主义流派阿克梅派,与意象主义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同时出现[12]。从他们结婚的第一年开始,古米廖夫开始“失去对她的激情”,那年年底,他离开前往非洲旅行了六个月[10]。
她“第一次尝到了名气的滋味”,成名了,与其说是因为她的美丽,不如说是她强烈的磁性和诱惑力,吸引了许多男人,让他们着迷。她回到巴黎,去见莫迪利亚尼,他为她创作了至少20幅画,包括几幅裸体画[10]。
后来,她开始与著名的阿克梅派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发生婚外情,他的妻子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后来在自传中宣布,随着时间流逝,她已经原谅了阿赫马托娃[13] 。阿赫马托娃的儿子列夫·古米廖夫出生于1912年,后来成为著名的新欧亚主义历史学家[14]。
纪念
编辑参见
编辑备注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АХМАТОВА (Горенко) Анна Андріївна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4-26.
- ^ Norris, Stephen M., Éditeur scientifique. Sunderland, Willard, (1965- ...)., Éditeur scientifique. Russia's people of empire life stories from Eurasia, 1500 to the presen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op. 2012. ISBN 978-0-253-00176-4. OCLC 866835267.
She was born Anna Gorenko by the sea in Bolshoi Fontan, near Odessa in Ukraine, to an unexceptional gentry family. Akhmatova's mother, Inna Stogova, was a descendant of a rich Russian landing family with strong ties to Kyiv, and her father, Andrei Gorenko, was a Ukrainian navel engineer descended from Ukrainian cossacks.
- ^ Polivanov (1994) pp. 6-7
- ^ Harrington (2006) p.13
- ^ 5.0 5.1 5.2 Martin (2007) p.2
- ^ Wells (1996) p. 4
- ^ Wells (1996) p.3
- ^ Harvard Book Review, 2008 Reinventing a Good Thing: Anderson Fails to Improve on Older Translations of Akhmatova". Reviewed: The Word That Causes Death's Defeat: Akhmatova's Poems of Memory, Anderson, Nancy; Yale University Press
- ^ Dinega, Alyssa (2001) A Russian Psyche: The Poetic Mind of Marina Tsvetaeva,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 224; ISBN 9780299173340.
- ^ 10.0 10.1 10.2 Martin (2007) p. 3
- ^ Volkov, Solomon. St Petersburg: A Cultural History. Simon and Schuster. 2010: 162–163 [2020-03-02]. ISBN 978-1-4516-031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 ^ Wells (1996) p.8
- ^ Slate Magaz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na Akhmatova: Assessing the Russian poet and femme fatale" by Clive James, 5 February 2007.
- ^ Harrington (2006), p.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