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瓦恩兰
美国物理学奖
戴维·瓦恩兰(英语:David Jeffrey Wineland,1944年2月24日—),美国物理学家,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物理实验室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工作。他的工作主要在量子光学领域,特别是以下方面:[1]
- 用镭射冷却技术来冷却与控制被陷俘于保罗阱(Paul trap)里的离子,并且应用这技术制成比原子钟更准确的光学钟。
- 用陷俘离子(trapped ion)的概念来实现量子计算机的量子门,最先制作出两个量子比特的受控非门。
- 直接非摧毁性地观察单独量子粒子的量子行为,这使得物理学者能够做实验检验像薛定谔猫一类的思想实验。
戴维·瓦恩兰 David J. Wineland | |
---|---|
出生 | 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 | 1944年2月24日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哈佛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知名于 | 量子光学 |
奖项 |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2年)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07)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学 |
机构 | 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华盛顿大学 |
博士导师 | 诺曼·拉姆齐 |
2012年,因为研究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瓦恩兰与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
生平
编辑1961年,瓦恩兰从加州萨克拉门托的恩忻娜高中(Encina High School)毕业。1961年9月至1963年12月,他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学习。此后他申请获准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这是美国颇负盛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位于旧金山东湾伯克利市的山丘上。1965年,得到学士学位后,他以优异成绩进入哈佛大学,在获得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大师诺曼·拉姆齐诲人不倦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70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原子重氢激微波》(The Atomic Deuterium Maser)。之后,他加入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斯·德默尔特的研究团队,在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专门研究离子阱相关论题。
1975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聘请他为物理研究员。在那里,他成为离子储存团队的领导人。应用镭射冷却离子技术,这团队制做出至2012年为止最准确的原子钟,比较铯-133原子钟还要准确30倍。[3]瓦恩兰又获聘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书。
家庭
编辑瓦恩兰与妻子赛德娜·科恩比-瓦恩兰(Sedna Quimby-Wineland)共育有两个儿子。[4]
参考资料
编辑- ^ Class for Physics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Measuring and Manipulating Individual Quantum Systems (PDF). Scientific Background 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2.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1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22).
- ^ nobelpress. Press release - Particle control in a quantum world.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9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1).
- ^ NIST's Second 'Quantum Logic Clock' Based on Aluminum Ion is Now World's Most Precise Clo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IST, 4 February 2010
- ^ Bonfils-Stanton Foundation. [201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