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3年2月15日) |
麦加利地震烈度表(英语:Mercalli intensity scale)是一个用来量度地震震度的单位,也就是说用来量化地震对某一特定地点所受到的影响。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震度源自和应用于十度的罗西–福雷尔地震烈度表,由意大利火山学家朱塞佩·麦加利在1883年及1902年修订。后来多次被多位地理学家、地震学家和物理学家修订,成为今天的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scale)。麦加利地震震度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至12度。5度或以上才会造成破坏,震度会因观测地点的不同而异。
修订麦加利地震震度现在于美国、韩国、香港等地都有采用。并以“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为基础延伸出、由印度、各前苏联加盟国、以色列等地采用的MSK震度;继而再衍生欧洲采用的EMS震度,以及中国大陆的震度标准。
震度
编辑等级 | 震度 | 情况 |
---|---|---|
1(I)度 | 1.0–3.0 | 无感觉。只有仪器能观察到。 |
2(II)度 | 3.0–3.9 | 在静止的情况下,少部分人有感觉。 |
3(III)度 | 大部分室内的人感觉到震动,很多人意识不到是地震。 | |
4(IV)度 | 4.0–4.9 | 连室外的人也感觉到震动;家中较小的饰物开始摇晃,但不造成破坏。 |
5(V)度 | 所有人都有感觉;睡者惊醒,牲畜不宁,摆钟停摆,不稳定的物件可能倾翻。 | |
6(VI)度 | 5.0–5.9 6度–7度
6.0–6.9 7度–8度 7.0 以上 8度以上 |
很多人慌张逃跑,走路摇晃;玻璃破碎,书籍或摆设从书架掉下,家具移动或翻倒,破坏轻微。 |
7(VII)度 | 站立困难。家具损坏。 未加固,建筑材料差的建筑物出现裂缝或毁坏,开车中的人可以察觉。 | |
8(VIII)度 | 烟囱、纪念碑、塔、墙倒塌,重型家具移动。 未周密考虑抵抗外力的建筑物遭受某种损坏,部分严重损毁。水平方向抗力弱的建筑物倒塌。破坏力强。 | |
9(IX)度 | 人民普遍恐慌。 未周密考虑抵抗外力类建筑物随时倒塌。 建筑物可能脱离地基。 | |
10(X)度 | 一些木造建筑物毁坏,大多数建筑物连同地基毁坏。 铁路轨道轻微弯曲。 | |
11(XI)度 | 只有少数建筑物尚未倒塌。 铁路轨道明显弯曲,地下管道完全不能使用,地面有很多裂缝、大规模滑坡、山崩,地表断裂。 | |
12(XII)度 | 所有建筑物遭受毁灭性破坏,动植物可能灭绝。 天崩地裂,视线扭曲,地貌改观。 地壳呈波浪状剧烈抖动或形成大峡谷,物体被抛入空中。 |
与其他震度的关系
编辑与中国(CSIS)、日本仪器震度标准的比较
编辑时任福建省地震局局长、地震学者金星团队的研究指出,日本(日本气象厅计测震度)、美国(基于ShakeMap标准计算的麦加利地震震度)、中国大陆(中国地震烈度表)三种不同的震度标准可以统一地换算为由有效峰值加速度Am表示的关系,具体如下[1]:
中国(CSIS) | 美国(ShakeMap) | 日本(计测震度) | 日本(对应震度等级) |
---|---|---|---|
I度 | <2.0 | <0.8 | 震度0 |
震度1 | |||
II度 | 2.0~2.6 | 0.8~1.5 | 震度1 |
震度2 | |||
III度 | 2.6~3.2 | 1.5~2.1 | 震度2 |
IV度 | 3.2~3.9 | 2.1~2.8 | 震度2 |
震度3 | |||
V度 | 3.9~4.6 | 2.8~3.5 | 震度3 |
VI度 | 4.6~5.7 | 3.5~4.2 | 震度4 |
VII度 | 5.7~6.5 | 4.2~4.9 | 震度4 |
震度5弱 | |||
VIII度 | 6.5~7.4 | 4.9~5.6 | 震度5强 |
震度6弱 | |||
IX度 | 7.4~8.2 | 5.6~6.3 | 震度6弱 |
震度6强 | |||
X度 | 8.2~9.0 | 6.3~7.0 | 震度6强 |
震度7 | |||
XI度 | 9.0~9.8 | 7.0~7.7 | 震度7 |
XII度 | >9.8 | >7.7 | 震度7 |
参考资料
编辑- 信息来自 The Severity of an earthquake pamphlet of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and the website of the U.S. 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er in Golden, Colorado.
参看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 金星,张红才,李军,康兰池,韦永祥,马强. 地震仪器烈度标准初步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北京). 2013, 28 (5): 2336-2351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