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要可供查證,不要真理

維基百科對於來源的方針之一,可供查證,之前曾被籠統的稱為維基百科「要可供查證,不要真理」。可供查證或者說可查證性在這裏是指維基百科中引用的材料必須來自可靠來源。編者不能因為僅僅相信某件事是對的就將他們加入到維基百科中,也不能因為不同意某件事就將其從頁面中移除。

「要可供查證,不要真理」實際上更多的是指,可供查證應該是維基百科中對來源要求的必要條件或者說是最低標準,但應當注意單純的可供查證達不到充分條件的標準。事實上,在維基百科中對材料的引用應當精確,謹慎,緊貼主題並且維持中立

維基百科的條目旨在對相關領域內的現有知識進行智能總結和反思,並對相關文獻進行概述。可供查證方針也常常與中立的觀點方針一同被人使用,人們認為條目應該包含一個主題所有的重要觀點,謹慎的選取參考文獻,對於有衝突的觀點給予讀者自行思考的機會(見下面的有關論述)。

2012年,英文維基百科重寫了可供查證方針,重寫之後的方針進一步闡述了相關規則,並且指出「維基百科的內容來自先前發佈的資訊,而非其編輯者的信念或經驗。即使編者確定某件事是真實的,也必須先查到這件事的可靠來源,然後才能在條目中加入這些內容」。請注意,我們有可供查證的原則並不意味我們不尊重真理和準確性,這就像法院對證據規則的依賴並不意味着法院不尊重真理,而是說,我們要求這些真理能夠被別人查詢到。事實上,與其他的一些百科全書不同,維基百科並不試圖把真理強加給讀者,也不會強迫讀者在粗略的讀了條目之後就相信條目中寫的一切。我們賦予讀者相信與否的權力,我們不要他們盲目信任。

我們深知,即便是最權威的來源有時也會犯錯,但我們並不一定會去找那些對的的簡陋替代品——就像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中以詼諧的語調寫的那般:

一旦在哪個問題上它[譯註 1]是不準確的,那麼,在那個問題上,它至少是「最權威地」不準確。在出現重大分歧的情況下,最終只可能是現實本身的哪裏出了錯。

定義

編輯

2012年前,英文維基百科中的對應方針為「維基百科的門檻是可供查證,不是真理」:

  • 門檻(Threshold):這個詞有許多意思,與這條方針最接近的意思應該是「觸發動作的範圍的下限」。這意味着維基百科的「絕對的最低標準」是可供查證。在當時,如果這個訊息不可查證,那麼你就不能把它放進維基百科,不管怎樣都不能放進維基百科。滿足最低門檻並不代表你的資訊就能長期在維基百科中存在了——還有Wikipedia:中立的觀點Wikipedia:侵犯著作權Wikipedia:維基百科不是什麼Wikipedia:生者傳記以及其他編者對你的資訊出現在這個位置是否合適的判斷在等着你。
  • 可供查證性(Verifiability):目前維基百科的共識是,若一條陳述式由至少一條發表過的英語Wikipedia:Published可靠來源所支撐時,就可稱其為是可供查證的。可供查證並不依賴於內文引用
  • 非真理(Not truth):維基百科不滿足於僅僅是真的資訊,維基百科更不滿足於你(更有可能是錯誤地)相信了這些資訊是真的。的確,維基百科與準確為友,但它更愛可供查證性——更確切地說,它要求可供查證性。維基百科允許並鼓勵你加入可供查證的並且是正確的內容,但不允許你加入任何不可查證的內容——即便那是正確的™

英文維基百科的可供查證方針於2012年7月被重寫,以進一步闡明這些原則,但核心不變:任何被加入到維基百科的陳述式必須由可靠來源支撐,編者不能因為僅僅相信某件事是對的就將他們加入到維基百科中,也不能因為僅是不同意某件事就將其從頁面中移除。

事實,真理與「真理」

編輯

真理這個詞的真實涵義其實有兩種:事實,或是被接受為正確的事實或者信仰[譯註 2]。事實的主體建立在探尋(inquiry)和對足夠精確的陳述的驗證(verifiably accurate statement)的過程中——事實上,這也是科學建立起來的方法。關於事實的兩種定義中的後者常見於宗教和哲學中,也因此客觀來說地球的確有45億年歷史,但是對於一個年輕地球創造論信徒來說,地球是神在6000年前用6天創造的就是「真理」[譯註 3]

事實一詞的現代含義是:與親身經驗的現實一致,或是由證據證明正確的陳述。這個定義其實是相對較新穎的。因為事實(fact)這個詞來源自拉丁詞factum一詞,後者的意思是已經被做了的事。法律中,事實一詞則源自犯罪,也因此幫助犯(accessory after the fact)最早是指在犯罪行為之後協助犯罪的人。這些東西之後演化成了他們的現代含義的一部分——僅是事實,女士英語just the facts, ma'am。自16世紀中期,事實這個詞開始被定義為「一件可驗證為真的事」,這個定義與科學方法的發展有千絲萬縷的關聯。科學革命教學論英語Didacticism取代了永恆的「真理」——在教學論下,實驗可驗證性被皇家學會的一句格言所概括:「(未經驗證)不隨他人之言」。也因此,許多曾經的「真理」——如重的物體總是下落的比輕的物體快,這樣已經由亞里士多德等人傳唱了超過一千年的「真理」在幾十年裏就被實驗所否定,被科學所拋棄。

許多又臭又長的編輯戰正是真理與「真理」之爭。維基百科的方針授權我們描述「真理」,但更要反映真理。因此,我們應當從客觀上認同地球已有45億年歷史的角度寫條目,但同時也要在相關段落描述我們過去的信仰。後真理政治的時代其實是前真理時代的復興或者說重演。編者有一種可供查證和客觀的真理的同時,可能還有許多種主觀的「真理」。誰的「真理」在這裏能獲勝?宗教狂熱者也許會就這類問題舉行大聖戰,但我們不允許在這類問題上進行編輯戰。我們一般先描述事實,然後描述後面那些信仰中比較重要的幾種。請記住:科學戰勝了宗教。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呢?

編輯

因為真理往往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精確無誤。在許多情形下,尤其是社會科學方面的問題,事實上不存在真理而更多的是觀點和假設。例如下面這些問題:「最好的政治制度是什麼?」、「這個或者那個政府好不好?」對於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對這些術語的嚴格定義和共識(比如:在精確到客觀標準的前提下,政府的好是具體在指什麼?),那麼也就不存在對這些問題的嚴謹回答。取而代之的,我們只有一些事實,觀點,有關事實的觀點,有關觀點的事實,有關觀點的觀點。我們不能把事實作為觀點投擲,或者是把觀點作為事實投擲,或者是其他對應情況。

另外,一般來說,真理僅在某些特定領域的文字中才是一個布林值(100%真或100%假):比如數學或者電腦科學與技術。在其他領域中,除了真理和謊言之外還有半真理、缺乏描述的內容、多義詞、歧義、邏輯謬誤、透過春秋筆法引導讀者得到預定結論的內容、對他人謊言的無意重複和對他人說法的誤解。一份陳述即便不是謊言,可能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法充分表達它想表達的內容。

甚至,精確這個詞本身也是值得商議的:一個特定的問題可能有一個沒人知道答案的確切答案。這種資訊的不對稱會讓人們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比如外星人是否存在和木衛二上是否存在生命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要麼為真要麼為假,絕對是有一個符合事實的答案(要麼有外星人,要麼沒有),但是沒人敢對任何一個答案打包票。

「但是我『確定』這是真理!」

編輯

你確定嗎?[譯註 2]在歷史上,不止一次地發生過某人與其他所有人的意見都有分歧,當你覺得是「其他人都錯了」但事情與你想的並不太一樣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你更可能發現了一個邊緣學說而不是真理。維基百科在這類事上的處理方式就是避免給予少數派的觀點不合理的比重,保持目前對某個話題的認知狀態。如果學者間也有分歧,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不要涉足進去,僅作介紹英語Wikipedia:Don't teach the controversy。如果一個觀點幾乎被所有人[譯註 2]接受了,但極少數人接受了另外一種觀點,那麼應該將前一種觀點作為事實描述

但是應當注意,主流觀點並不意味着正確,所有人都錯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曾一再發生。例如,巴斯德之前所有人都認為生物是自然發生的。因此,如果維基百科出現在巴斯德之前的時代,那麼恐怕也會將自然發生學說視為正確——因為當時幾乎所有相關領域的專家都認為這是正確的。

在上述假設的情境中,如果巴斯德在維基百科中自行編輯了相關條目,證明了自然發生是錯誤的呢?那麼他就是在進行原創研究,這最終會導致維基百科變成一個一手來源,然而維基百科不能容忍這種行為。維基百科不應該知道,也沒有資格去驗證一個理論對還是不對,也不能將一個未發表但具有革命性的理論與一個普通的邊緣理論區分開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般更多的依賴可供查證,而不是真理。巴斯德應該先在科學界內解釋他的理論,由同行檢查和評審,最後才能用到維基百科中。維基百科應只有有來源的內容英語Wikipedia:Wikipedia only reports what the sources say,沒有僅是編者認為是正確的事。

「如果它被人寫進書裏了,那它肯定是對的!」

編輯

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某事在可靠來源中出現了,那麼可以在維基百科中對應的地方使用它,但是應注意可靠來源並非絕對可靠。在下面這些例子中,維基百科不應該完全採用來源材料中的結論,因為在這些例子中來源往往只是想表達一種觀點而非事實,而且也未必準確:

  • 大多數的材料都沒有將自己的觀點標記為觀點,而是把他們標記為事實:比如我們在小報上能找到的往往是「催眠這項活動十分強大」而非「我們認為催眠這項活動十分強大,但也有許多人不同意我們的觀點」。因此,維基百科編者應當將這些觀點標記為觀點,而不是將他們標記成事實並寫到對應的條目下。這也是為什麼維基百科應當保持中立的原因之一,而保持中立又能描述爭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第三手來源中的內容來描述爭議,並且將其引用為參考文獻。三手來源也能幫助編者確定爭議的存在,而非一個新的邊緣學說在挑戰主流觀點。
  • 不要玩弄春秋筆法。原始材料的內容應當被公正、合理、準確的概括後,按照合適的比重加入到維基百科中。
  • 特殊情況下,可靠來源中的著作也不一定效力足夠,一方面這些著作中的理論可能已經過時,另一方面這些理論可能被其他來源中的內容所質疑。比如巴斯德之前的書籍會認為自然發生理論是一個事實,而且這些著作依然是解釋自然發生理論的可靠來源,但並不是描述今日相關理論的可靠來源。不過,也有一批不朽但十分稀少的著作,其中的理論往往今日依然適用。現今,即便是短短幾年前出版的書籍中也可能會與時代脫節[1]。事實上,由於出版物普遍需要編輯和印刷,在一些十分稀少的情況下,原始書籍中的內容經過了這些工序後可能其中的理論早已過時。
  • 可靠來源中的內容可能僅僅對某些內容表示了猜測,或者是關於一件重要事的一些細枝末節。在這類情況下,除了方針中描述的標準之外,編者應該引入新的標準。
  • 即使是最可靠的來源也會犯錯誤,大部分是些十分微小的錯誤——比如拼錯了單詞或者弄錯了一些細節。這類微小的錯誤應該忽略,而不是上綱上線至一些本不存在的爭議。如果想要知道在這類問題上到底是作者犯了個小錯還是這裏確實存有爭議,應當去鑑別作者是否精於相關領域(而不是精於另一個領域的作者在粗略的總結相關領域的內容),或是鑑別這類文字是否是打破主流知識的或者周圍是否有註釋。例如:喬治·華盛頓生於1732年,但是假設有一天你聽到有個導遊說:「華盛頓特區是美國的首都,其名來自於美國開國元勛喬治·華盛頓,他生於1722年,死於1799年」,那麼很明顯這是導遊的口誤,但是如果我們某天讀到一篇由知名歷史學家寫的論文中寫到「新的考古證據顯示喬治·華盛頓生於1722年而非1732年」,那麼這就是值得寫的東西了——不論這最後被證實了還是被證偽了。
  • 有時候可靠來源中的內容可能看起來是錯了,但實際上並沒有錯。比如許多舊材料會說喬治·華盛頓生於1732年2月11日,但更現代的材料則會說他生於1732年2月22日(當然,還有兩種都說的)。這兩個日期事實上都是100%正確的,只不過第一種說法採用了儒略曆而第二種說法採用了格里曆。由于格里歷推廣時美國還是英國的十三殖民地,而華盛頓這時還是一個年輕人,所以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想要了解如何更好地解決這類問題,可以去讀英文維基百科喬治華盛頓條目的第一句話。
  • 有關真實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虛構作品不應當作為歷史事實的可靠參考來源,不論這部作品有多麼貼合史實。虛構作品需要開頭,一系列的事件,結尾,演技良好的演員等等東西,但是現實很少能滿足這些條件,更別說虛構作品為了吸引眼球常常修改史實或者加入一些歷史上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如果你想參與伊娃·貝隆條目的編輯,不要直接把電影貝隆夫人中的東西當作可靠文獻,如果你想要參與溫泉關戰役條目的編輯,不要直接用《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中的東西作為可靠文獻。不過,如果我們要描述有關貝隆夫人或者溫泉關戰役的虛構作品,你可以把它們當作一手文獻使用。

維基百科編者不是真理探尋者

編輯

維基百科不會逐字複製來源。一般來說,它概括了可靠來源中的內容後將概括之後的內容以可供查證的文字形式加入到維基百科的對應條目中。與其說這個過程中的編者找到了真理,倒不如說他們找到了那些正在宣稱自己找到真理的其他人的理論。如果編者找到了不只一套對事實的合理解釋,維基百科也有對應的方針指引來處理這個問題。

維基百科的編者並非漠視真理,但維基百科作為一個主要由業餘愛好者編篡的百科全書,並不是每一個編者都有能力判斷某句話是對是錯,但是編者可以透過查詢可靠的來源和對應的方針與指引來判斷條目中的內容是否合適。

關於真理在不同學科下的定義

編輯

數學與邏輯學

編輯

數學基本上是建立在邏輯學上的。在存在某些公理一致性假設下,大多數,但非全部的數學運算的結果可以被判定為真、假或不可知。例如,皮亞諾公理體系下 2 + 2 = 4 和28 = 256 這些敘述均為真,但2 + 2 = 5在該體系下為假,求柴廷常數Ω的具體值則是不可判定問題

包含大多數的形式科學物理科學在內的許多其他科學學科建立在對數學的應用之上。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這些學科,「只要它還依賴基礎數學」,超出日常計算的部分,比如提出假說這類行為必須仔細描述,引用文獻並添加其他相關的內容。

自然科學

編輯

自然科學在這裏的定義是指地質學、解剖學和物理學相關的科學。在自然科學中,存在一些的難以辯駁的事實,但更多的是籠罩在爭議下的事實。除了事實之外,自然科學還具有慣例、習俗、推測和見解。因此,需要對來源進行一些判斷和比較以確定可靠的來源:可靠來源尊重事實,不尊重事實的來源一般不可靠。不過有的來源可能比起其他來源來說要更可靠或者更不可靠。對來源的評估和爭議有助於辨識可靠來源,編者們應該多參與這方面的探討。不過應當注意,真理和可靠來源本不應該衝突過大。可靠來源與真理應該重合——或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重合,而這種重合也正是維基百科編輯者應當去探求的。維基百科應當避開那些並非真理的東西,即使它們出現在了可靠來源上,但也應當記住只有可靠來源記載的內容才應當出現在維基百科上。

社會科學

編輯

比起自然科學和邏輯學來說,社會科學中的普適理論少得可憐——在某些領域中甚至幾乎一條都沒有。歷史學中的普適理論比社會學中多一點,心理學則比政治科學多一點。不論如何,正如我們之前說的那樣,我們必須區分好事實,觀點,有關事實的觀點,有關觀點的事實和有關觀點的觀點。只有各類事實(包括有關觀點的事實,但不包含觀點本身)才有真值,不過即便是這樣,社會科學中事實的真值看起來也要比數學和邏輯學中的真值要模糊。比如,「某個總統府打出了一條標語『抵抗是徒勞的』」,這件事是一個事實。但是這裏還有許多人們不太清楚的事情:是指什麼抵抗是徒勞的?誰支持這條標語?誰反對這條標語?社會上的反應是怎樣的?是什麼事導致了這一切?結果又是什麼?忽略此類上下文可以使某些事情看起來比實際更好或更壞。

由於歷史是關於過去發生的事情,因此人們傾向於認為它完全是由事實構成的,但其實並不是。今天的歷史是昨天的政治,就像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歷史一樣。儘管確實存在歷史事實(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過,這就是一個事實),但有關亞伯拉罕·林肯、理查德·尼克遜、喬治·W·布什和貝拉克·奧巴馬的觀點和看法就如同顏色表一樣複雜——而且這些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虛構相關

編輯

有關各類虛構作品,主要要考慮兩方面:首先,現實世界中作品創作和受眾的方面:在這方面不能省略的一點就是有關這些東西的真理與社會科學的真理緊密相連。我們在這裏有一些事實,比如作品的出版日期;觀點,比如在這部作品中的某句話影射了什麼,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麼;有關觀點的事實:比如有人相信了這部作品的主旨是某某;有關觀點的觀點:比如某人就這部作品的主旨是某某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或信念。

其次是情節。現今,比較複雜的科幻作品已經不再滿足虛構人物,它們開始創造虛構的宇宙、虛構的技術、虛構的古代遺物甚至虛構的科學定律(比如星球大戰中的原力)。對於除了直接描述作品內容之外的任何資訊,比如粉絲從各種角度看待角色,建立作品中事物的聯絡,得出關於作品中某件事的結論,這些東西事實上都屬於原創研究——因為一個粉絲得到了某種結論並將它們發到了自己的個人網誌上,另外一位粉絲就可以從其他角度得到與之完全相反的結論。於是,像「浩克和神奇四俠中的石頭人誰更強」這種問題的標準答案統統是十分明確但無趣的「作品的作者想讓誰贏誰就會贏」。

在同一個題材下發生的不同故事也許有着良好的故事間的連貫性英語Continuity (fiction)。但是,應當記住這些連貫性是製作組的刻意為之,而非自然產生的事物。如果長篇小說或者電影出現了前後矛盾且無法解釋的地方,那麼這其中的真理可能只是製作組自己沒考慮周全產生了不連貫性,編造一套看起來合理的解釋來替製作組圓場並不是什麼好做法,因為製作組隨時可能推翻你的解釋。

本論述在英文維基百科經歷的爭議

編輯

這個短語(要可供查證,不要真理)最早於2005年3月在英文維基百科Wikipedia:非原創研究中作為對可供查證方針的總結出現。2004年12月8日在一個時長數月的,有關非原創研究英語Wikipedia:No original research (draft rewrite 5th December 2004 to 5th February 2005)的探討中再次被人提出。之後相關論述又被收入進2005年8月時的可供查證方針。之後在兩個方針里呆到了2012年7月,之後又經歷了一個月的討論被移出了兩個方針,但依然作為英文維基百科Wikipedia:可供查證方針中的註腳出現。

譯註

編輯
  1. ^ 原指銀河系漫遊指南本身。
  2. ^ 2.0 2.1 2.2 此處加粗為譯者所做,原文與此僅在字型上有不同。
  3. ^ 這裏原文使用了Truth的大寫T,本處採取引號,前後文中的真理一詞上的引號均同本處,但其他引號則未必。

另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In Context Toolbox. (2017 March 20). Gale: A Cengage Company. Retrieved from http://assets.cengage.com/training/HS_01_Judge_Info.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