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美國大獎賽

2005年美國大獎賽(英語:2005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官方名稱為2005年一級方程式美國大獎賽(英語:2005 Formula 1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5],是2005年6月19日舉辦於美國的一場一級方程式賽事,為2005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的第九場大獎賽。比賽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賽道進行,總計73圈。

美國 2005年美國大獎賽
賽事細節[1][2]
2005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共19站中的第9站
← 上一場下一場 →
日期 2005年6月19日 (2005-06-19)
官方名稱 2005年一級方程式美國大獎賽
舉辦地點 美國斯皮德韋印第安納波利斯賽道[3]
賽道類型 永久性賽道
賽道長度 4.192公里(2.605英里)
比賽距離 73圈,306.016公里(190.238英里)
天氣 多雲
空氣溫度 25.0 °C(77.0 °F)
風速 17.9 km/h(11.1 mph)[4]
桿位
車手 豐田
時間 1:10.625
最快單圈
車手 德國 米高·舒麥加 法拉利
時間 1:11.497 在第48圈
頒獎台
第一名 法拉利
第二名 法拉利
第三名 佐敦-豐田

此次比賽為賽車運動史上最臭名昭彰的賽事之一。在20輛賽車中,只有使用石橋牌輪胎的六輛賽車(法拉利米納爾迪佐敦)參加了該場比賽。其餘使用米芝蓮輪胎的車隊都在跑完暖胎圈後主動退賽。

於賽前發生數起輪胎故障,包括週五練習賽時拉夫·舒麥加出現爆胎並撞上護牆,以及同車隊的第三車手裏卡多·桑達也遭遇類似意外,因此米芝蓮建議車手經過13號彎時主動減速,否則輪胎在10圈後就不保安全。自2001年起米芝蓮便為車隊提供比賽輪胎,一直安然無恙。可是2005年賽季的規則有所變化(禁止比賽時換胎),再加上2004年Brickyard 400的橢圓賽道在賽後有重新鋪設[6],導致情況開始急轉直下。

為此米芝蓮提議在13號彎處搭建減速彎,但主管組織國際汽車聯合會(國際汽聯)則拒絕了並認為該改動對普利斯通車隊們極大不公平,而且臨時間改變賽道會有安全隱患。米芝蓮車隊們與國際汽聯最終無法達成共識,決定退出本次比賽。據後來說明,根據印第安納州法,如果米芝蓮的車隊參賽,他們或會面臨刑事訴訟。[7]而石橋牌有子品牌凡世通供應印第賽車系列賽[8]因此得以獲得印第安拿波里賽車場輪胎使用的實際數據,能為車隊設計安全的輪胎。

最終在參賽的六輛賽車中,由法拉利的米高·舒麥加奪得了冠軍,他的隊友魯賓斯·巴里捷奴獲得第二。此次讓舒麥加在車手積分榜上升至第三位,在他排名之上的車手都沒有參加比賽。[9]同時,自500英里大獎賽建賽以來,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賽道舉辦的大型方程式賽車比賽中,本場賽果為有史完賽數量最低的一次(低於1966年的記錄,當時第一圈發生了重大的事故,導致三分之一的車手被淘汰)。此次一級方程式賽車受到巨大的負面宣傳,尤其是在美國,在過去的這些年裏一直是一級方程式賽車難以立足的地方。

賽事簡報

編輯

背景

編輯

週五車手

編輯

2004車隊積分排名榜最後6支的車隊可在週五自由練習賽派出第三輛賽車。下列車手有參與週五自由練習賽,但沒有參加排位賽或正賽,除了代替拉夫·舒麥加在事故後參賽的列卡度·桑達。

車隊 車號 車手
麥拿倫-梅斯特斯 35   柏度·迪拉洛沙
沙巴-大馬國油 -
紅牛-科斯沃斯 37   史葛·史必
豐田 38   列卡度·桑達
佐敦-豐田 39   羅拔·多恩布斯
米納爾迪-科斯沃斯 -

排位賽

編輯

美國大獎賽的排位賽於6月18日舉行。[10]在排位賽的時候,每位車手依照上一場比賽名次的相反次序出場做出單圈時間,未能完成賽事的車手則根據退出時跑了多少圈計算,完成的圈數越多起步次序越晚。[11]杜連以最快的圈速1:10.625獲得了杆位,是他個人以及豐田車隊在一級方程式賽事中的首個杆位。[10]第二位由基米·拉高倫拿下,接着是詹臣·畢頓贊卡路·費斯捷拿和米高·舒麥加。而費蘭度·阿朗素在第六位,其餘前十位位置還有魯賓斯·巴里捷奴佐藤琢磨馬克·韋伯菲利比·馬沙[10]

排位賽成績

編輯
 
佐敦車手納拉因·卡西基昂在排位賽時鎖住了輪胎
名次 車號 車手 車隊 單圈成績 發車位
1 16   亞諾·杜連 豐田 1:10.625 1
2 9   基米·拉高倫 麥拿倫-梅斯特斯 1:10.694 2
3 3   詹臣·畢頓 英美-本田 1:11.277 3
4 6   贊卡路·費斯捷拿 雷諾 1:11.290 4
5 1   米高·舒麥加 法拉利 1:11.369 5
6 5   費蘭度·阿朗素 雷諾 1:11.380 6
7 2   魯賓斯·巴里捷奴 法拉利 1:11.431 7
8 4   佐藤琢磨 英美-本田 1:11.497 8
9 7   馬克·韋伯 威廉士-寶馬 1:11.527 9
10 12   菲利比·馬沙 沙巴-大馬國油 1:11.555 10
11 10   胡安·帕布羅·蒙度亞 麥拿倫-梅斯特斯 1:11.681 11
12 11   雅各·韋侖諾夫 沙巴-大馬國油 1:11.691 12
13 17   列卡度·桑達 豐田 1:11.754 13
14 15   克里斯蒂安·克萊因 紅牛-科斯沃斯 1:12.132 14
15 8   尼克·海菲爾德 威廉士-寶馬 1:12.430 15
16 14   大衛·庫塔 紅牛-科斯沃斯 1:12.682 16
17 18   堤亞高·蒙迪路 佐敦-豐田 1:13.462 17
18 21   基斯甸·亞伯斯 米納爾迪-科斯沃斯 1:13.632 18
19 19   納拉因·卡西基昂 佐敦-豐田 1:13.776 19
20 20   柏迪·費爾沙河 米納爾迪-科斯沃斯 1:14.494 20
來源:[12]

賽前爭議

編輯
 
拉夫·舒麥加於練習賽前的簽名會上。

事件的開端

編輯

在2005年6月17日的下午練習賽時,豐田車隊拉夫·舒麥加因左後輪胎爆裂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的第13彎發生了嚴重事故,導致無法繼續參賽。測試車手列卡度·桑達接替了剩餘的賽程,但在練習賽中也是遭遇同樣問題。[13]前一年度尚為威廉士車隊效力時,舒麥加曾在同一彎發生同類事故,導致背部脊椎骨折。[13]

該賽場的第13彎為超高速傾斜彎,使得輪胎承受比平常更大壓力,也是當時一級方程式賽事中獨一無二的彎角。[14]另外,在上一次大獎賽後,賽道進行了路面重整,使用的是更具磨損性的刨磨工法,因此輪胎承受比以前更大的壓力。[6][15]6月18日,米芝蓮報告說不理解為何輪胎不適合當地的賽道,並提出從法國總部空運與西班牙大獎賽同規格的輪胎,[16]然而這些輪胎並沒能解決問題。[17][18]

尋求解決方案

編輯

米芝蓮代表皮埃爾·杜帕斯奎爾尼克·肖羅克於6月18日曾發信給國際汽聯的賽事總監查理·懷汀,透露不清楚豐田車隊輪胎故障原因,並且除非車輛在第13號彎時減速,否則他們不能擔保輪胎在比賽時的安全問題。[18]懷汀在週日6月19日回覆,表示對米芝蓮沒有帶來合適的輪胎感到非常驚訝,同時車隊應告訴車手們米芝蓮對第13號彎的最大安全速度建議是多少。另外他也提及到車隊提出的幾種解決方案,堅持反對使用連夜空運過來的輪胎,稱「比賽幹事會認為那是違反規則的」,以及安置一個減速彎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改變賽道佈局,比賽將不受國際汽聯的認可(成為非錦標賽)。他認為米芝蓮車隊的提議對石橋牌車隊來說「極不公平」。[19]

 
輪胎問題導致只有六位車手參與正賽。

同日下午米芝蓮再次向國際汽聯發信,杜帕斯奎爾和肖羅克確認他們不會允許車隊在賽道沒有進行改變的情況下使用排位賽時的輪胎參加比賽,並重申了減速第13彎的要求。懷汀堅決稱不會允許任何賽道的更改,並向車隊提出建議:在過13號彎時控制車輛速度、使用不同規格的輪胎但需接受處罰,或如果車手的安全有問題,可進行多次入站換胎。[20]

各方嘗試達成共識

編輯
 
阿朗素於排位賽

米納爾迪(使用石橋牌的車隊)的老闆保羅·斯托德特英語Paul Stoddart在6月22日發表了一份關於賽前的會議記錄,會議在比賽當天上午10點左右開始,出席人員包括賽道的老闆東尼·喬治、兩位米芝蓮公司資深代表、伯尼·艾利史東一級方程式管理委員會一級方程式管理公司的總裁兼執行長)、各個車隊負責人、以及數位技術代表。除了法拉利車隊負責人尚·陶德外,其他受邀人員都到場了。[17]米芝蓮代表稱他們提供給車隊的輪胎無法保證比賽的安全,並請求石橋牌的車隊(由斯托德特及佐敦車隊的科林·科勒斯代表)同意在第13彎設置減速彎。與會人員討論後同意拒絕國際汽聯的建議——在該彎道限制米芝蓮車輛的速度,同時也不考慮每10圈進站一次的辦法,一致認為設置減速彎是最佳解決方案,並吩咐技術代表們為設置減速彎做好準備。艾利史東提出要與托德和國際汽聯主席馬克斯·莫斯利商議,並在得到回覆後繼續會議。[17]

艾利史東在10:55返回後,告知大家托特拒絕同意設置減速彎,聲稱這是國際汽聯和米芝蓮的問題,與他無關。而在斯托達特發表會議記錄的時候,托特否認曾被詢問過,但表示即使被問及,他也不會同意設置減速彎。[21]此外,艾利史東記述莫斯利「表示如有任何試圖想更改賽道的舉動讓被,他將會立即取消大獎賽。」[17]

車隊提出的建議

編輯
 
由於拉夫·舒麥加受了傷,列卡度·桑達替代他為豐田參加排位賽。

據斯托德特的說法,與會人員繼續提出了其他方案,包括舉辦一場非官方賽事、或使用米芝蓮輪胎的車隊不予計分、甚至一場只有米芝蓮車隊使用減速彎的比賽,但最終一致認為最好的選擇是設置減速彎和辦一場非官方賽事,即使法拉利不參與。[22]如無視國際汽聯的指示,最壞情況是導致國際汽聯撤走其工作人員,因此大家開始研究由車隊人員去取代,並吩咐車隊負責人說服其車手及車隊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難以確保技術規則可以嚴格執行,所以他們需以誠實自持,盡力合作舉辦至少車迷看了開心的比賽。[22]

隨後,他們召集了二十名車手並介紹了計劃。關於車手們的意見,斯托達特寫道:「雖然我不能證明每位車手都同意我們的提議,但我可以確定沒有一位車手表示反對。」法拉利車手對此事沒有表達意見,把決定留給了當時不在場的托特。其餘九位車隊負責人決定,除非國際汽聯與他們能達成一致決定,否則他們不會參加比賽。[22]

 
第13彎為此次賽事的爭議點

短暫休息後,與會人員再次聚集在艾利史東的辦公室里。此時雷諾車隊負責人弗拉維奧·布里亞托利與馬克斯·莫斯利通話,然而莫斯利拒絕了所有提議。據稱「莫斯利已告知馬丁先生(為美國內最高代表),如舉辦任何非官方承認的比賽,或試圖對賽道作出更改,所有在美國受國際汽聯管轄的賽事都會被取消資格,包括美國大獎賽在內」。[17]於斯托德特發佈記錄的同日,國際汽聯隨即發表聲明否認莫斯利曾進行過威脅,以及曾出現過這樣的對話。[23]

在所有提案都提出後,米芝蓮旗下車隊的負責人(佐敦車隊的科林·科勒除外)、斯托德特以及艾利史東商討是否應該繼續上場,最終決定完成暖胎圈後退出比賽。[17]斯托德特問科勒是否允許他的米納爾迪車隊作出同樣舉動,卻被得知佐敦車隊會參賽,儘管先前已同意不參加。後來一名石橋牌的代表與斯托德特進行了接洽,並告知石橋牌希望他們參加比賽。斯托德特也表示鑒於「目前與莫斯利的關係,如果此次不參賽,他會受到嚴厲的制裁。」因此斯托德特決定讓車手後發車,並表示如果佐敦車隊沒能完成賽事,他們將一同退賽。[22]

正賽

編輯

正賽成績

編輯
名次 車號 車手 車隊 輪胎 圈數 時間/退賽 發車位 積分
1 1   米高·舒麥加 法拉利 B 73 1:29:43.181 5 10
2 2   魯賓斯·巴里捷奴 法拉利 B 73 +1.522 7 8
3 18   堤亞高·蒙迪路 佐敦-豐田 B 72 +1圈 17 6
4 19   納拉因·卡西基昂 佐敦-豐田 B 72 +1圈 19 5
5 21   基斯甸·亞伯斯 米納爾迪-科斯沃斯 B 71 +2圈 18 4
6 20   柏迪·費爾沙河 米納爾迪-科斯沃斯 B 71 +2圈 20 3
DNS 16   亞諾·杜連 豐田 M 0 主動退賽 1
DNS 9   基米·拉高倫 麥拿倫-梅斯特斯 M 0 主動退賽 2
DNS 3   詹臣·畢頓 英美-本田 M 0 主動退賽 3
DNS 6   贊卡路·費斯捷拿 雷諾 M 0 主動退賽 4
DNS 5   費蘭度·阿朗素 雷諾 M 0 主動退賽 6
DNS 4   佐藤琢磨 英美-本田 M 0 主動退賽 8
DNS 7   馬克·韋伯 威廉士-寶馬 M 0 主動退賽 9
DNS 12   菲利比·馬沙 沙巴-大馬國油 M 0 主動退賽 10
DNS 10   桑·柏保路·蒙度亞 麥拿倫-梅斯特斯 M 0 主動退賽 11
DNS 11   雅各·韋侖諾夫 沙巴-大馬國油 M 0 主動退賽 12
DNS 17   列卡度·桑達 豐田 M 0 主動退賽 13
DNS 15   基斯甸·卡利恩 紅牛-科斯沃斯 M 0 主動退賽 14
DNS 8   尼克·夏菲特 威廉士-寶馬 M 0 主動退賽 15
DNS 14   大衛·古達 紅牛-科斯沃斯 M 0 主動退賽 16
來源:[24][25]

事後餘波

編輯

賽後排名

編輯
  • 備註: 僅列出前五位車手和車隊。

註釋

編輯
  1. ^ 杜連與其他使用米芝蓮輪胎車手一起退出比賽,因此他的起步位置留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2005 United States GP. ChicaneF1. [December 13,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4, 2013). 
  2. ^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 2005 results. ESPN. [December 13,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6, 2015). 
  3. ^ 2005 SAP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 Racing-Reference. [December 13,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17, 2011). 
  4. ^ Weather information for the "2005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 The Old Farmers' Almanac. [June 25,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6, 2013). 
  5. ^ United States. Formula1.com. [9 Nov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15, 2005). 
  6. ^ 6.0 6.1 CHICAGOLAND SPEEDWAY ASPHALT COMPOUND BEING USED IN THE REPAVING OF THE LEGENDARY INDIANAPOLIS MOTOR SPEEDWAY. www.chicagolandspeedway.com.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8, 2020) (美國英語). 
  7. ^ "Michelin teams exonerated on Indy"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June 29, 2012,. BBC. July 22, 2005. Retrieved August 5, 2006.
  8. ^ AUTOWEEK. A Blistering Problem: Repaved Indy retested after uneven tire wear discovered. Autoweek. 2005-04-24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4, 2020) (美國英語). 
  9. ^ Schumacher claims farcical US win. BBC. June 19, 2005 [October 28,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4, 2007). 
  10. ^ 10.0 10.1 10.2 Fryer, Jenna (June 19, 2005). "Trulli wins pole for F1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December 24, 2013,.. USA Today. Associated Press.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12.
  11. ^ 2005 Formula One Sporting Regulations (PDF).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 16–17. May 25, 2005 [December 14, 20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October 30, 2005). 
  12. ^ 2005 FORMULA 1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 - Qualifying. [December 27,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9, 2012). . Formula One.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15.
  13. ^ 13.0 13.1 "Toyota: Zonta had similar tyre problem to Ralf.". Crash.net. June 18, 2005. Retrieved December 2, 2006.
  14. ^ "Michelin: Tyres not flawed, just unsuitabl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December 14, 2020,.. Crash.net. June 27, 2005. Retrieved January 26, 2013.
  15. ^ AUTOWEEK. A Blistering Problem: Repaved Indy retested after uneven tire wear discovered. Autoweek. 2005-04-24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4, 2020) (美國英語). 
  16. ^ Michelin looking to fly in new tyres. [August 10,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9, 2007). . ITV. June 18, 2005. Retrieved January 26, 2013.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Stoddart comments on US Grand Prix"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June 6, 2011,.. Motorsport.com. June 23, 2005. Retrieved August 5, 2006.
  18. ^ 18.0 18.1 Garside, Kevin (June 20, 2005).Day of shame for F1. [February 20,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3, 2007).  . The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January 26, 2013.
  19. ^ FIA publish Michelin letters. Crash. June 19, 2005 [December 14,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5, 2021). 
  20. ^ Fresh exchange of correspondence. Pitpass. June 19, 2005 [December 14,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 2021). 
  21. ^ Todt: Chicane plan was 'ridiculous'. [June 23,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9, 2007). . ITV. June 21, 2005. Retrieved January 26, 2013.
  22. ^ 22.0 22.1 22.2 22.3 "Nine of ten teams had planned for non-FIA USGP."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December 14, 2020,.. Crash.net. June 22, 2005. Retrieved January 26, 2013.
  23. ^ "FIA denies Stoddart claim"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March 3, 2016,.. Grandprix.com. June 22, 2005. Retrieved August 5, 2006.
  24. ^ 2005 FORMULA 1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 - Race. [December 19,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6, 2005). . Formula One.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12.
  25. ^ 2005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 - Race Results & History - GP Archive. GPArchive.com. June 19, 2005 [8 Januar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8, 2023). 
  26. ^ 26.0 26.1 Jones, Bruce. Final Results 2005 . Grand Prix 2006. London, England: Carlton Books. 2006: 116–117. ISBN 978-1-84442-341-5 –透過Internet Archive. 
  27. ^ 27.0 27.1 United States 2005 - Championship • STATS F1. www.statsf1.com. [21 March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21, 2019). 


上一場:
2005年加拿大大獎賽
2005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下一場:
2005年法國大獎賽
上一屆:
2004年美國大獎賽
美國大獎賽 下一屆:
2006年美國大獎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