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閩清縣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縣,歷史上則是福州十邑之一,深受閩都文化的影響,境內有全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全省最大的宋元時代青白瓷古窯址、福州十邑中規模最大的縣級文廟以及張聖真君信仰的起源宮廟等文物保護單位。本列表列出閩清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及簡要介紹。[1][2]:347,372
自1981年至2023年,閩清縣人民政府先後公佈了3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7處先後升格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閩清縣境內暫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最晚的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於1963年建立的梅城革命烈士墓。擁有最多文物保護單位的鄉鎮是坂東鎮,境內有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47,372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名稱 | 年代 | 地址 | 類別 | 圖片 | 簡介 |
---|---|---|---|---|---|
第三批(1991年4月公佈)[2]:347 | |||||
黃乃裳、黃乃模墓 | 清代至民國 | 坂東鎮湖頭村 26°06′50.61″N 118°46′43.59″E / 26.1140583°N 118.7787750°E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平面呈鳳字形,三合土構築,寬13米,進深40米,墓埕有4層。墓主黃乃裳是著名愛國華僑,曾參與公車上書、辛亥革命等運動,率領福州移民開墾婆羅洲砂拉越的詩巫(新福州)[3],1924年去世後附葬於此墓;黃乃模是黃乃裳三弟,甲午戰爭時任致遠艦副管帶,在海戰中犧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朝廷欽賜衣冠冢,墓前豎有1對石望柱,柱上所刻的文字由陳寶琛所題寫,說明此墓是黃乃模衣冠冢。1982年入選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 | |
義窯窯址 | 宋代至清代 | 東橋鎮大箬村、義由村 26°19′47.02″N 118°51′40.74″E / 26.3297278°N 118.8613167°E |
古遺址 | 是福建省面積較大、保護比較完整的古窯址[5],窯爐為龍窯。閩清的產瓷歷史在古代沒有任何文獻記載,乾隆時期的縣誌甚至稱閩清「不產瓷器」,但閩清境內卻發現了散佈在方圓10多公里的範圍內的龐大窯址群,考古學界認為閩清義窯是福建省宋元時期青白瓷的最大窯址,對福建制瓷歷史的研究具有較大意義。義窯產品在澎湖列島、南海、連江縣東洛島和日本等地區均有發現。1985年入選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 | |
第六批(2005年5月公佈)[2]:347 | |||||
宏琳厝 | 清代 | 坂東鎮新壺村 26°05′44.57″N 118°46′08.73″E / 26.0957139°N 118.7690917°E |
古建築 | 是全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由藥材商人黃祖嘉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歷時28年,由其子黃宏琳建成於道光三年(1823年),建築整體對稱,三進格局,住房666間,總面積17000多平方米[7]。項南等中共早期領導人曾在此領導中共組織抗日[8]。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1997年入選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7月9日大部分建築毀於颱風尼伯特,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歷經三年重修,將宏琳厝恢復到受災前的狀態。[9] | |
第八批(2013年1月公佈)[10] | |||||
萬松嶺驛道 | 宋代 | 梅溪鎮樟洋村 26°15′18.58″N 118°49′58.74″E / 26.2551611°N 118.8329833°E |
古建築 | 位於閩清縣城的西北側,是古代當地通往閩清縣城的重要通道,驛道旁側有摩崖石刻,「萬松嶺」石刻為南宋鄭性之所題,高0.82米,寬0.60米,右側有民國時期閩清縣長徐堯炤所題寫的「聽濤」。1992年入選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0][11][12]:209-210 | |
合龍橋 | 清代 | 省璜鎮璜蘭村 25°59′18.17″N 118°43′46.78″E / 25.9883806°N 118.7296611°E |
古建築 | 是閩清縣最具代表性的斜撐式木拱廊橋,使用的「虹橋技術」在世界橋樑建築中獨具一格,橫跨梅溪,長53米、寬4.80米,二堍一墩二孔等跨木拱廊屋,廊內11開間,用柱48根,8節橋拱拱骨由較粗大的圓木組成。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元延祐年間遭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里人鄭克承募資重建,民國18年(1929年)有維修。1985年入選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3] | |
閩清文廟 | 清代 | 梅城鎮城南北大街 26°13′37.04″N 118°51′48.92″E / 26.2269556°N 118.8635889°E |
古建築 | 是福州十邑留存至今的五座文廟中規模第二大的,僅次於市區的福州文廟,始建於北宋景德四年(1004年),現存建築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坐北朝南,木構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佔地21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1347平方米。廟內有大成殿、廊廡,存有多處清代和現代石刻碑記,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曾遭嚴重破壞。1981年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在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20年代多次對文廟進行大修。[1][14] | |
際上石刻群 | 宋代至清代 | 雲龍鄉際上村 26°07′50.85″N 118°51′07.25″E / 26.1307917°N 118.8520139°E |
石窟寺及石刻 | 是宋朝當地文人陳祥道、陳安道兄弟的讀書處,保存有南宋詩人張孝祥所題寫的「起傅岩」字樣,以及對側陳祥道所刻寫的「龍首崗」字樣,同時將附近張安國(即張孝祥)、蕭千岩(即蕭德藻)聯名題寫的七言詩石刻納入附屬文物。「起傅岩」石刻是1985年入選的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0][12]:211 |
閩清縣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名稱 | 年代 | 地址 | 類別 | 簡介 |
---|---|---|---|---|
第一批(1981年公佈) | ||||
台山石塔 | 清代 | 梅城鎮台山公園 | 古建築 | 是閩清縣的重要地標之一,始建於唐朝,具體年代無考,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建,空心花崗岩材質,共7層,高10米,第1層約高2米,以上6層塔的層高隨高度上升而減少,塔檐斗拱翅角。塔下原有柱流亭,現已圮毀。[1] |
白雲山石碑 | 宋代 | 白樟鎮白雲村 | 石窟寺及石刻 | 是宋理宗趙昀於淳祐六年(1244年)親筆題寫的石碑,呈深灰色,礪石質地,長方形圓首,高4.4米,寬1.35米,厚約35厘米,上文刻篆體「皇帝御書」四字,中央刻楷體「白雲山」三個大字,兩邊有龍紋圖案,碑下花崗岩底座為贔屭狀,長2.4米、寬1.8米、重約5噸。[1][15] |
第二批(1982年公佈) | ||||
白岩山風景區 | 清代 | 三溪鄉山壋村[1] | 其他 | 是一套發育完整的典型火山岩系,海拔1237.7米,因山頂岩白如雪而得名,景區內有108處自然景觀,有「百景岩」之稱,亦有歷代詩人題詠、寺廟道觀等多處人文景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朱熹所題刻的「八閩岳祖」四字。[16] |
第三批(1985年公佈) | ||||
梅溪坪題刻 | 宋代至清代 | 梅城鎮台山腳下 | 石窟寺及石刻 | 是梅城鎮台山腳下一處突兀石壁上的題刻真跡群,岩壁摩崖高、寬均為300厘米,其上石刻有朱熹題寫的50厘米字徑的「梅溪」、福州府知府李拔題寫的40厘米字徑的「山清水秀」和清代閩清縣令何琬題寫的一首七絕等。[17]:134[12]:208 |
白雲寺 | 清代 | 白樟鎮白雲村 | 古建築 | 曾是坐落於白雲山谷台地中的一座規模宏大的佛寺,始建於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清朝雍正、嘉慶年間兩度重修,原建築為依山勢而建的三進建築,現僅存原建築最後一座的法堂,已改作大雄寶殿,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東西寬33.02米,南北深27.13米,佔地約895.83平方米。建築現保存較好。[18] |
第四批(1992年公佈) | ||||
芝田宮 | 清代 | 坂東鎮墘上村[註 1] | 古建築 | 原名昭顯廟,五代時是供奉閩國開國君主王審知手下四個部將和兩位總管的廟宇,明朝天啟年間將元朝縣尹董禎、明朝知縣沈源供奉在廟宇中,並更改為現名。現存建築為清咸豐六年(1856年)擴建,佔地800平方米,風格獨特,正殿面闊5間,進深3間,抬梁式木構架,歇山頂式,另有戲台、兩側廊廡、鐘鼓樓等結構,1989年曾重建。芝田宮在道光年間形成的「十八坂」廟會習俗延續至今。[19] |
金沙堂(張聖真君祖殿) | 清代 | 金沙鎮金沙街中段 26°07′50.85″N 118°51′07.25″E / 26.1307917°N 118.8520139°E |
古建築 | 是供奉張聖君的祖殿之一[註 2],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正統四年、康熙年間以及民國6年(1917年)多次重修,1963年拆除,文革時期神像、碑刻幾乎全毀,1984年當地民眾、台灣信眾和旅外僑胞對金沙堂進行籌資重建,歷時十五年重新落成,除正殿外,亦修築了文昌閣、觀音廳、順天聖母廳等附屬建築。閩清民間認為張聖君是當地的農業保護神,每年舉行的「游田了」民俗成為第二批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11][21] |
洞靈橋 | 清代至民國 | 白中鎮繼善村 | 古建築 | 曾是德化、尤溪等地與閩清的重要通道,因橫跨洞靈溪而得名,又名繼善橋,始建於清朝,民國8年(1919年)由里人姚東玖等募資重修。石拱單跨廊廡式,長19.7米,寬3.9米,通高8.7米,廊屋為七開間,用木柱24根,西南側中部建有佛龕,廊屋頂分設三段脊翼,屋架木構抬梁,拱券頂門洞,上有豎匾書寫「洞靈橋」三字。[13] |
王公廟 | 清代 | 池園鎮麗山村 | 古建築 | 又名王公宮,是一座祀奉陶瓷保護神的廟宇,池園一帶高嶺土儲量豐富,又有芝溪穿過,故擁有五百年左右的製瓷歷史,現存清嘉慶年間建成的正殿,坐東朝西,面寬15.33米,進深8.22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間,進深6柱,穿斗式木構架,外圍以風火牆,翹角以彩繪裝飾。道光十八年(1838年)擴建的山門、戲台、圍牆等均毀於文革。2010年代新建禮堂和梅瓷紀念館等,存有前代製瓷的老工具。[18][22] |
武功廟 | 明代至清代 | 上蓮鄉蓮埔村 | 古建築 | 是一座祭祀岳飛及其結義兄弟的廟宇,俗稱岳府、岳廟,始建於南宋紹聖年間,後毀壞,明清時期重修,現代建築為清朝時期所建,坐北朝南,土木結構,佔地432平方米,正殿面闊4間、進深3間,後座大殿面闊5間、進深10柱,前出遊廊,穿斗式木構架,歇山屋面,屋角起翹下施角魚,燕尾正脊。整體建築有着典型的宋代建築特徵,現保存較為完好。[18] |
文昌閣 | 清代 | 上蓮鄉上峰村 | 古建築 | 是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文昌閣,因古人祈求文運昌盛而建,主祀文昌帝君。始建於乾隆年間,樓閣式六角三層,層層內收,每層出檐翹脊,脊背飾卷草,下施角魚,葫蘆頂剎。通高12米,六角基座高0.3米,每邊長7米,進深10.34米、寬12.34米。閣樓內有直通閣頂的木梯,一層的大門面朝南方,面闊3間,進深5柱,上兩層為整體單間,有方形、圓形門窗。[23] |
文泉書院 | 清代 | 坂東鎮新壺村 | 古建築 | 是清朝時期閩清最大的私立書院,原名崇文書院,由宏琳厝建立者黃作賓創辦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家中四子去縣城文廟路途遙遠不太方便,黃作賓遂在老家建立了一個私塾供親族就學[24]。光緒十五年(1889年)鄉紳與知縣聯合捐款倡建,更為此名,後屢經變遷發展為今閩清第二中學,書院舊址現位於校內,在2015年局部搶修,今成為閩清二中校史展覽館。[25] |
文昌宮 | 清代 | 梅溪鎮樟洋村 | 古建築 | 是舊時樟洋一帶的學生就學場地,始建於清朝,佔地580平方米,內祭祀有孔子、文昌帝君等,為當地十里八鄉村的社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昌宮作為小學校舍,一直延續使用到1960年代,後荒廢。2015年村民募資30萬元人民幣重修,現作為村內圖書館和健身中心使用。[26] |
留雲石刻 | 宋代 | 下祝鄉後峰村 | 石窟寺及石刻 | 是朱熹在此地留下的題刻真跡「留雲」二字,書於後峰村壋獅岩壁上,題寫的具體時間不明,兩字為橫排魏體陰刻,高30厘米,寬40厘米,落款為三個小字「晦翁書」,晦翁為朱熹晚年自號。[2]:209-210 |
第五批(1998年公佈) | ||||
六葉祠 | 民國 | 坂東鎮墘上村 | 古建築 | 是祭奠追隨閩國王審知入閩的坂東黃氏先祖黃敦的祠堂,因他有六個孩子而得名,曾用名福建江夏虎丘黃氏祠堂,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朝廷御賜名稱護國積善院,重建於抗日戰爭末期,中共曾在此建立黨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一度被徵用、毀壞,1980年代重建。總體佔地面積1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5000平方米,正大廳寬11.3米,正棟高9.6米,左右各三邊廳,有海外宗親捐建的懷恩堂等建築,天井埕寬35米,長19.5米。現有理事會、宗史研究會、文保委員會、慈善協會等機構管理此祠堂。[27][28] |
第六批(2019年公佈) | ||||
娘寨 | 清代 | 省璜鎮良寨村 | 古建築 | 是一座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古寨,據傳是遭悍匪抄家的張姓大戶中一位祖媽嚴氏臨危不亂,攜孫兒倖免並建起一座城堡,最終使家道復興。後世傳為美談,雅稱此城堡為娘寨。佔地7700平方米,外觀近似方形。屋面雙坡頂鵲尾脊;寨牆四角為圓孤形,高8米,下段以大塊溪石砌成,上段用粘土夯築,設有小窗和槍眼,便於防禦。寨內保存一幅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絲製巨幅壽幛,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11][29] |
良衡厝 | 清代 | 坂東鎮新壺村 | 古建築 | 是新壺古民居群之一,得名自厝主黃良衡之名,又名新壺裏新厝,最初由里人黃懋瑩之妻林氏主持,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年),歷時7年於光緒七年(1881年)落成,坐東北朝西南,土木結構二層半,面寬44米,進深51.5米,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2266平方米,保持了閩清縣傳統民居的結構,書院佈局則有別於新壺其他建築。福建省立科學館(今福建博物院前身)的創始人黃開繩出生於此。[30][31] |
學龍厝 | 清代 | 坂東鎮坂西村 | 古建築 | 是閩清清代古民居之一,建築風格與宏琳厝類似,始建於清朝,2016年7月9日毀於颱風尼伯特帶來的洪災,當地本打算拆除建造新房,但被一些住戶保留下來並進行了原貌重建,政府亦撥款8萬元人民幣支持,2017年名列第一批縣級歷史建築。[32][33] |
洋里橋 | 明代 | 省璜鎮璜蘭村 | 古建築 | 是閩清縣迄今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木構伸臂橋,始建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康熙年間重修,全長20米,面闊5間,用柱34根,橋中建有佛龕,橋兩側建有木欄、坐椅,橋面上有亭子,橋拱梁木長短相接,由斗拱和廊柱支撐。[13] |
橫溪盧公堂 | 明代 | 省璜鎮橫溪村 | 古建築 | 是祭祀盧公祖師的相關建築,盧公是永泰出身的民間神靈,本名盧善,其影響力擴大到閩清省璜一帶。建築採用疊斗式抬梁式構架,屋面為燕尾式歇山頂,整體建築有明顯的明代風格,具有一定研究價值。[34][2]:372 |
橫溪泗洲亭 | 清代 | 省璜鎮橫溪村 | 古建築 | 是祭祀泗洲佛的相關建築。泗洲佛又稱泗洲大聖,是唐代的佛教高僧,福建、台灣等多地均有供奉泗洲佛的廟宇,橫溪泗洲亭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穿斗式構架,屋面燕尾式歇山頂,佛龕建在靠山的一側,內有泗洲佛像。[2]:372 |
橋東大王宮 | 清代 | 梅溪鎮橋東村 | 古建築 | 建於清朝,坐東北朝西南,面寬14.57米,進深11.62米,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169.3平方米,有正前圍牆、天井、左右廊道、正殿等建築元素,正殿面闊3間,為夯土牆隔扇,外側為馬鞍式風火牆,進深1間,正廳面闊4柱3間、進深4柱,穿斗減柱造木構架,殿內保留有文物價值較高的壁畫。[18] |
溫湯廊屋橋 | 清代 | 桔林鄉溫湯村 | 古建築 | 是一座橫跨溫湯溪的單跨木拱斜撐廊屋橋,始建年代無考,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西南東北走向,全長13.3米,寬3.86米,橋面距水面5.5米,兩岸橋台以塊石疊砌,前端八字木拱以圓杉木搭成,廊屋面闊4柱,進深7間,用柱32根,9檁抬梁木構架,懸山屋頂,兩側有供行人休息的座椅,廊屋正檁上有墨書說明該橋重修年份。[35] |
冬疇寨 | 清代 | 塔莊鎮坪街村 | 古建築 | 是一個極具規模的寨堡,由寨主夫人鄭梅英主持修建,原命名自寨主黃國閃之名,稱之為閃廬,其子黃冬疇繼家主之位後改為現名,有大小房間和廳堂106間,包括回照、天井、正座、後天井、廚房、橫厝、外橫厝等建築結構,外牆為夯土築就,牆基以方塊青石壘砌,牆內有貫通全寨的走馬弄。建築現今總體保存完好。[11] |
典利厝 | 清代 | 雲龍鄉後壠村 | 古建築 | 是當地最典型的古厝建築,又名本典厝,始建於清代,佔地約3500平方米,厝內建築有主座、花廳和護厝,建築外圍有具防禦功能帶連廊的圍牆,擋水脊上有灰塑彩繪,建築中有木構件雕刻和墀頭等華麗的裝飾。當地是中科院院士吳孟超的故鄉,附近有吳孟超院士館等建築。[11] |
第七批(2023年公佈)[36] | ||||
梅城革命烈士墓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梅城鎮洋桃社區 | 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 | 是閩清縣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烈士遺骸安葬墓園,1963年興建,坐西南朝東北,佔地面積6200平方米,共三層,安葬烈士遺骸的底層為花崗岩材質,面寬16.5米,進深15.50米,高1.80米,第二層面寬8.03米,進深6.53米,高0.8米,最高層豎有高10米的紀念碑,刻有魏體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36] |
際上石樑橋 | 宋代 | 雲龍鄉際上村西北面村口 | 古建築 | 是閩清縣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石樑橋,南北走向,兩台兩墩、三孔等跨,釃水三道,長35米,寬3.4米,橋墩高4.5米,墩間跨度4.2米,用青條石橫豎交叉構築,橋面平鋪十五塊長6.50米、寬0.50米、厚0.33米的青石板。[36] |
溪頭林氏宗祠 | 清代 | 金沙鎮溪頭村 | 古建築 | 是一座具有閩東建築特色的地方宗祠,始建於清朝,2001年重修,坐南朝北,土木結構,面寬21.7米,進深34.5米,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749平方米,天井左右迴廊4柱3間,外側則是馬鞍式風火牆,有精美的木雕、灰塑,具有一定藝術價值。[36] |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閩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闽清县志. 群眾出版社. 1993: 768–770. ISBN 7-5014-1090-9.
- ^ 2.0 2.1 2.2 2.3 2.4 2.5 2.6 福州市文物局 (編). 福州市文物志. 福州市: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20. ISBN 9-787-211-08504-0.
- ^ 邢軍. 黄乃裳先生的爱国轶文. 蘭台世界 (瀋陽: 遼寧日報社). 2013, (28): 68–69. ISSN 1006-7744.
- ^ 考古——闽清古代墓葬. 閩清縣人民政府. 2012-06-18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 ^ 风景名胜. 閩清縣人民政府. 2023-06-27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0).
- ^ 《走遍中国·走进福州》义窑之谜.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07-08-16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5).
- ^ 陳木易. 中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古民居修复完工,重现200多年前规模布局 闽清宏琳厝,王者归来!. 福州晚報. 2020-07-13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6).
- ^ 林奕婷; 林瑞琪. 百年古厝里的抗战往事. 福州新聞網. 2021-06-23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 ^ 从灾后废墟到网红打卡点——古厝在乡村振兴中重生. 新華網. 2021-05-23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8).
- ^ 10.0 10.1 10.2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2013〕9号). 2013-01-28 [2022-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1).
- ^ 11.0 11.1 11.2 11.3 11.4 自然地理. 閩清縣人民政府. 2023-06-27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0).
- ^ 12.0 12.1 12.2 黃榮春. 福州十邑摩崖石刻.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9320533.
- ^ 13.0 13.1 13.2 闽清古桥. 福州新聞網. 2007-05-14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 ^ 石磊磊; 鄭旭; 蔣詩晴. 保留清代文庙格局 闽清文庙今夏完成修缮. 海峽網. 2021-01-20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 ^ 闽清白云山:青山行处尽 始觉白云深. 福州新聞網. 2023-03-06 [202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6).
- ^ 八闽岳祖白岩山. 閩清縣人民政府. 2012-06-08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 ^ 國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 福建分册 下. 文物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5168296.
- ^ 18.0 18.1 18.2 18.3 考古——闽清古寺庙宫观. 閩清縣人民政府. 2012-06-18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 ^ 考古——闽王史迹. 閩清縣人民政府. 2012-06-18 [202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09〕375号). 2009-11-16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 ^ 俞黎媛. 传统神灵信仰在当代的变迁与适应——以福建闽清金沙堂张圣君信仰为例. 世界宗教文化 (北京): 78-81. ISSN 1007-6255.
- ^ “闽清瓷都”有五百多年历史 池园手工制瓷获保护性传承. 福州新聞網. 2017-04-24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 ^ 书院 | 文昌阁. 福州史志網. 2023-05-31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 ^ 廖瑾. 清朝闽清最大的私立书院文泉书院. 梅城報. 2023-08-25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 ^ 福建省圖書館編. 福建书院概览. 廈門: 鷺江出版社. 2017: 27-28. ISBN 978-7-5459-1312-5.
- ^ 陳木易; 林雙偉. 闽清樟洋村:清新田园风 琅琅读书声. 福州新聞網. 2020-12-29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 ^ 劉寧. 福建"万祠之首"虎丘黄氏六叶祠 (PDF). 梅城報. 2021-11-15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0-31).
- ^ 池宣滾; 林振壽. 千年底蕴——闽清坂东墘上黄氏六叶祠. 福州晚報. 2022-12-26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 ^ 瞰中国 | 福建:闽清娘寨. 新華網. 2023-03-13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 ^ 新壶村. 東南網. 2017-01-03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 ^ 謝彪. 新壶村古民居. 福州史志網. 2023-07-14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 ^ 林瑞琪. 延续历史文脉 守护质朴乡情——闽清多措并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福州新聞網. 2019-06-19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 ^ 关于下拨文庙、学龙厝等十一处文保单位、文物点灾后维修经费补助的通知. 閩清縣人民政府. 2017-09-19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 ^ 陳其彬. 一条古道穿村而过 (PDF). 梅城報. 2022-02-25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01).
- ^ 考古——闽清古桥. 閩清縣人民政府. 2012-06-18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 ^ 36.0 36.1 36.2 36.3 闽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閩清縣人民政府. 2023-04-06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