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體操
自由體操是競技體操項目之一,因無使用任何器械,故此項目又被大眾別稱地板,與規定的場地範圍與時間限制內完成成套動作。是男子和女子唯二共同比賽項目之一(另一項為跳馬)。
場地要求
編輯根據國際體操聯合會的規定,標準自由體操場地要求如下:
- 長:12米
- 寬:12米
- 安全區域:1米
大部分比賽的專用場地在地板下面裝有彈簧或橡膠,使場地富有彈性,這樣可以跳得更高,並減少運動員落地時的衝擊力。自由體操明確規定了邊界,界外的區域由其它顏色的地毯標識或貼着明顯的膠帶。大部分場地在規定場地外還留有幾英尺的安全區域,在運動員不幸摔倒出界時起保護作用。
男子自由體操的時間限制是70秒,女子是90秒。女子比賽必須有配樂。
計分和規則(女子)
編輯在女子體操里,自由體操的規定時間是70到90秒。動作是預先編排好的,由技巧動作和舞蹈動作組成。這個項目和其他項目不同之處在於允許體操運動員通過舞蹈和音樂自由表達她們的個性。
動作的組合是由運動員和她們的教練決定的。很多國家隊聘請了專門的編排專家為運動員設計整套動作。著名的自由體操編排專家包括Adriana Pop(曾為羅馬尼亞、法國和中國隊編排動作),Nancy Roche(曾為美國隊編排動作)和Geza Pozar(曾為羅馬尼亞和美國隊編排動作)。也有一些是自己編排動作。有的運動員每年更換一套自由體操動作,而有些在幾個賽季里保持同一套動作。通常,一個運動員不會在一個賽季里同時使用一套以上的自由體操高難度動作。但是也有例外,如1996年奧運會,俄羅斯的迪娜·科切特科娃在全能比賽和自由體操單項決賽中使用的是不同的音樂和兩套不同的動作。
從1958年第10屆世界體操錦標賽開始,規定女子自由體操必須有音樂伴奏。音樂的選擇也是由運動員和她們的教練決定的。音樂原則上可以是任何樂器演奏的任何音樂風格,但是要求無伴唱。運動員和教練負責將自由體操的CD或磁帶交給比賽的工作人員。
整套動作設計通常包括3到5個空翻組合和一些舞蹈技巧,旋轉和跳躍。根據體操計分規則,運動員必須從五個規定的動作組裏面選擇動作,包括至少540度的旋轉,空翻兩周,向前和向後的空翻。
評分是根據規定動作的難度,藝術性,感染力和整套動作的完成質量。缺少規定動作,動作沒有按要求完成,失誤等等都會扣分。與男子比賽不同,女子比賽在落地的時候允許一腳在前,另一腳在後。運動員要求在整套動作中儘量利用整塊場地,但是出界是嚴重的失誤,會被扣分(單腳出界,扣0.1分;雙腳出界,扣0.3分)。
運動員在自由體操比賽時允許擦鎂粉並可以帶護腕。
女子自由體操自1952年起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計分和規則(男子)
編輯在男子體操里,自由體操的規定時間是70秒內,沒有配樂。和其他體操單項比賽一樣,評分是根據規定動作的難度,編排和整套動作的完成質量。裁判根據難度來確定難度分,依據實施質量給予實施分。運動員要求在整套動作中利用整塊場地,和女子自由體操不同的是在空翻落地的時候必須雙腳併攏同時落地,重心偏移造成的跳躍和落地分腿都會扣分。
男子自由體操自1932年起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歷屆奧運會男子自由體操金牌獲得者
編輯- 1932年:伊斯特凡·佩勒(匈牙利)
- 1936年:喬治斯·梅茲(瑞士)
- 1948年:弗蘭克·帕塔奇(匈牙利)
- 1952年:威廉姆斯·索爾森(瑞典)
- 1956年:瓦連京·穆拉托夫(蘇聯)
- 1960年:相原信行(日本)
- 1964年:弗蘭科·梅尼凱利(意大利)
- 1968年:加藤澤男(日本)
- 1972年:尼古拉·安德里亞諾夫(蘇聯)
- 1976年:尼古拉·安德里亞諾夫(蘇聯)
- 1980年:羅蘭德·布魯克納(民主德國)
- 1984年:李寧(中國)
- 1988年:謝爾蓋·科沃夫(蘇聯)
- 1992年:李小雙(中國)
- 1996年:約阿尼斯·梅利桑尼迪斯(希臘)
- 2000年:伊戈爾·維赫洛夫斯(拉脫維亞)
- 2004年:凱爾·休菲爾特(加拿大)
- 2008年:鄒凱(中國)
- 2012年:鄒凱(中國)
- 2016年 : 馬克斯·惠特洛克 (英國)
歷屆奧運會女子自由體操金牌、銀牌獲得者
編輯- 1952年:阿格尼斯·凱萊蒂(匈牙利)
- 1956年:阿格尼斯·凱萊蒂(匈牙利)
- 1960年:拉里莎·拉特尼娜(蘇聯)
- 1964年:拉里莎·拉特尼娜(蘇聯)
- 1968年:拉里莎·彼特里克(蘇聯)、薇拉·恰斯拉夫斯卡(捷克)
- 1972年:奧爾加·科布特(蘇聯)
- 1976年:內莉·基姆(蘇聯)
- 1980年:內莉·基姆(蘇聯)、納迪婭·科馬內奇(羅馬尼亞)
- 1984年:埃卡特琳娜·薩博(羅馬尼亞)
- 1988年:達妮艾拉·西莉華絲(羅馬尼亞)
- 1992年:拉維尼婭·科林納·米洛索維基(羅馬尼亞)
- 1996年:莉莉婭·波德克帕耶娃(烏克蘭),西莫娜·阿瑪納爾 (羅馬尼亞)
- 2000年:埃萊娜·扎莫洛德奇科娃(俄羅斯),斯維特蘭娜·霍爾金娜 (俄羅斯)
- 2004年:卡塔莉娜·波諾爾(羅馬尼亞)
- 2008年:桑德拉·伊茲巴沙(羅馬尼亞),肖恩·約翰遜 (美國)
- 2012年:亞莉珊卓.萊斯曼(美國),卡塔莉娜·波諾爾(羅馬尼亞)
- 2016年:西蒙·拜爾斯(美國),亞莉珊卓.拉斯曼(美國)
參考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