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

中醫理論

經脈中醫學經絡的一種。經絡中主幹為經脈,分支為絡脈

診脈

分類

編輯

正經

編輯

正經有十二條,分手足三陽經和手足三陰經,合稱「十二經脈」。與此十二經對應又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奇經

編輯

奇經有八條,也稱作「奇經八脈」。

分佈

編輯

十二經脈中

  • 陰經分佈於身體於身體內側(胸腹部)、四肢內側,會聚於胯底會陰穴,屬於六臟(心、肝、脾、肺、腎、心包)。
  • 陽經分佈於身體外側(腰背部)、頭面、四肢外側,會聚於頭頂百會穴,屬於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其中陽經合於其本經,陰經合於與其相表裏的陽經。

十二筋經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十二皮部分佈於體表皮膚,按照十二經脈劃分出十二塊區域。

奇經八脈不屬臟腑,無表裏關係,與十二經脈不同,所以稱奇經。其中任脈分佈在腹面正中軸線,總管全身的陰脈,稱「陰脈之海」;督脈分佈在背部正中軸線,總管全身的陽脈,稱「陽脈之海」。沖脈從頭到腳貫穿人身,稱「十二經脈之海」。

表裏關係

編輯

十二經脈中手三陰三陽間、足三陰三陽間,形成表裏關係。

足太陽-足少陰
足少陽-足厥陰
足陽明-足太陰
手太陽-手少陰
手少陽-手厥陰
手陽明-手太陰

其中三陽為表、三陰為裏。並且太陽對少陰、少陽對厥陰、陽明對太陰。

奇經八脈無表裏對應關係。

作用

編輯

中醫理論中,

  •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 「奇經八脈」統率、聯絡、調節十二經脈。
  • 「十二經別」聯繫十二經脈中互為表裏的兩經,並補充十二經脈之不足。
  • 「十二筋經」約束骨骼、關節曲伸,保證人體運動功能。
  • 「十二皮經」是十二經脈之氣散發的地方,是機體的衛外屏障。

經脈包括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是輸送氣血、溝通內外、傳導信息的通道結構。經脈主氣血,充臟腑。《素問·調經論篇》:「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靈樞·海倫篇》:「夫十二經脈者,內屬府藏,外絡支節。」從現代組織學角度看,經脈為穿行在肌肉筋膜間的深層縫隙結構,是與其他組織共同合成而沒有具體形態的一種結構,在主體結構上應是脈管、脈道或組織間隙等中空有隙、具有傳導功能的通道系統。[1]

病症

編輯

經脈病病機為「不通則病」,氣滯、血瘀、痰濕及虛損等引起的經絡氣血異常是經脈病變的主要因素,所屬病證表現為經脈阻痹、血氣逆亂、陰陽失調和五臟虛損等。《靈樞》中辨證以辨其病經為主,治療以循經取穴和按部取穴結合為主,強調氣至病所,通其經脈,根據寒熱實虛變化,行針除疾,最終達到血氣暢通的治療目的。

演變體系

編輯

全國各地出土的記載經脈特點的醫學簡帛文獻,如馬王堆帛書、張家山漢簡、老官山漢簡、老官山經穴髹漆人、涪水經脈漆人等,總體上說明中國古代對經脈研究的演變雖然同屬一個體系,但沒有完全固定一致的明確線路,是功能逐步完善、逐步總結,多元化演進的過程。[2]

爭議

編輯

目前暫無明確的實驗資料證明經脈在人體中存在。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王, 笛釔. 经筋与经脉的差异性及其辨证论治思路的探讨. 中醫臨床研究 (福建中醫藥大學). 2022-03-10, 14 (07): 53-56 –透過知網. 
  2. ^ 盧, 進. 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经脉体系演进研究. 中華中醫藥雜誌 (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 2022-05-01, 37 (05): 2427-2431 –透過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