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宮
女王宮(高棉語:ប្រាសាទបន្ទាយស្រី,羅馬化:Banteay Srei,發音:[ɓɑntiəj srəj],即「女人的城堡」之意),又譯為班迭斯雷、女皇宮、班蒂斯蕾,是位於柬埔寨大吳哥東北約21公里荔枝山(Phnom Dei)旁的一座印度教寺廟,供奉著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建於967年的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王朝,而於1002年的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王朝完成。
女王宮 | |
---|---|
ប្រាសាទបន្ទាយស្រី | |
Banteay Srei | |
座標 | 13°35′56″N 103°57′46″E / 13.59889°N 103.96278°E |
材料 | 紅土,砂岩 |
建成時間 | 967年-1002年 |
建造者 | 羅貞陀羅跋摩二世、闍耶跋摩五世 |
建築風格 | 後巴戎式 |
該寺以朱色砂岩構成,充滿精緻的浮雕,有「吳哥藝術寶石」之稱。規模與尺寸較其它吳哥古跡的建築為小,一般認為即是「女人的城堡」之名稱由來。
歷史
編輯據碑文所載,女王宮始建於公元967年,於吳哥王朝闍耶跋摩五世統治時期建成,原名「濕婆宮」,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的就是濕婆神。
女王宮坐西朝東,長200米,寬約100 米,內外有3層紅砂石砌成的圍牆,從大門到中門約50米,大道兩旁豎立着兩排對稱的2米多高的朱紅石柱。第二道圍牆正東有3 個石拱門,中門兩側各有一根竹節狀石柱和一根鏤花石柱,上面是一個山形門眉,刻有許多武士像,描述的是一個有關戰爭的故事。第三道圍牆正東也是3個拱門,中間拱門也有鏤花門柱和雙層山形門眉。拱門之間有兩扇窗戶,每扇窗上嵌有5根竹節狀的窗櫺。
石門裏是女王宮的中心部分,三座朱紅色的鐘形寺塔由一條巨大的石基連接在一起,兩面有對稱的配殿,還有石台石屏,所有建築都雕刻着各種圖案和畫飾。三座並列的寺塔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每座塔的東、南、北各有1門,門高僅有1.2米,門上有7頭那迦蛇翹首警戒,所有朝聖者必須彎腰屈膝才能入內。每個門前都有石雕守護神一對,兩側牆上都有手持長矛的武士及身飾瓔珞的仙女浮雕。
三座鐘形寺塔中,中間一座最高,約10米,裏面供奉着濕婆神,南面一座供奉的是梵天神,北面一座供奉的是毗濕奴神。寺塔高5層,每層都飾有各種神鬼羅剎雕像,形態各異。塔基及兩側的神龕和門樓上,也是千姿百態的浮雕,內容大多是記載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禦外族侵略的戰鬥場面。在中間寺塔右側的一座巨大的神龕上,完整地保留着一幅石雕「戰象圖」。這幅圖把當時高棉人民抗擊外族侵略的戰鬥場面再現在石壁上。寺塔各層門前都有一對守護獅石雕,右手持兵器,左手按在跪地的左膝蓋上,右腿半蹲式。頭部有的像猛獸,有的似鬼怪,外形彪悍勇猛,是婆羅門教三大神主的守衛者。
建造者和建造目的
編輯建成於公元967年的女王宮是當時吳哥唯一非國王所建的主要廟宇。它的建造者是羅真陀羅跋摩國王的一位大臣Yajnavaraha。根據奠基石的記載,Yajnyavaraha既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名慈善家,救助人民於病痛、冤屈或貧苦。[1] 廟宇的周圍原來是一個名叫Isvarapura的市鎮。
女王宮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原名 Tribhuvanamahesvara — 三重世界的主宰 — 即它供奉的主神濕婆。[2] 然而現在女王宮的建築看來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濕婆,而以北的建築供奉毗濕奴。
廟宇現在的名字「女王宮」可能來自於建築牆面裝飾的精緻浮雕及建築規模的小巧。[2]有人也猜測此名得自浮雕上的女神。[3]
擴建和改造
編輯女王宮於11世紀被進一步擴建和改造。在某種程度上國王主宰了改造工程;根據一段12世紀的銘文記載,女王宮被賜予僧侶 Divarakapandita 並供奉濕婆。[4] 遲至14世紀以後它才被遺棄。[5]
重建
編輯直至1914年女王宮才被西方人發現。1923年法國作家馬爾羅從女王宮偷走了四件女神像,案件轟動一時。馬爾羅很快被逮捕,失竊的女神像也隨即被送回柬埔寨。[6]此事件激起了人們對女王宮的興趣,隨後清理了女王宮的建築,在1930年代對女王宮的修復中原物歸位法也首次在重大工程上派上用場。人們起初根據女王宮的精緻浮雕猜測其建築時間較晚,1936年發現了奠基石之後才推翻此假設。[7]2000年至2003年,為了防止雨水浸蝕,柬埔寨和瑞士合作的女王宮保護工程給建築安裝了排水系統。[8]人們還採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建築被周圍的樹木破壞。[9]然而女王宮一直不幸地蒙受文物盜竊的破壞。20世紀末柬埔寨當局移走了一些雕像原件而用複製品替代,盜賊們就將目標轉移到複製品上。女王宮的一件濕婆及其女性化身烏瑪的雕像被移至金邊的國家博物館保護,卻在博物館內遭到破壞。[10]
建築材料和風格
編輯女王宮大量使用紅色砂岩作為的建築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被像木頭一樣雕刻。[11]磚和鐵礬土只是用於圍牆和一些結構元素。最為知名的是其精緻的砂岩楣石和山形牆。
山形牆跨立於四方形的門框之上。女王宮的山形牆比起門框來顯得特別大,氣勢磅礴。在高棉建築史上,女王宮第一次將神話故事雕刻在山形牆上。楣石橫跨兩根門柱之間,一些用於支撐上面的結構,一些則純粹為了裝飾。女王宮的楣石上均飾有精緻的浮雕,足以和神牛寺的9世紀雕刻匹敵。
值得細看的浮雕包括呲牙裂齒的怪獸卡拉(時間的象徵)、廟宇的衛兵、女神和飛天、假門假窗等等。[12] 實際上浮雕幾乎裝飾着建築的每一寸表面。
建築佈局
編輯女王宮和多數高棉廟宇一樣面朝東方。踏入最東邊的瞿布羅(拱門,Gopura),便可見一條67米長的鋪道一直通向女王宮的主建築群。主建築群由三層院落(Enclosure)圍成。神廟在最內層的院落內,神廟的東北方和東南方有兩座通常稱為圖書館的小型建築。
大門
編輯女王宮原本在現存的三層院落之外,另有一道圍牆將神廟與市鎮相隔。這道外層的圍牆現在僅存拱門(即最東邊的瞿布羅),原來可能用木材建成。人們認為按照這道圍牆計算,女王宮的面積約500平方米。大門的山形牆上雕刻着印度教中守護東方的因陀羅——他端坐於長着三個頭的白象之上。[13]
第三層院落東西長110米、南北寬95米,由鐵礬土建成,東西軸的兩端分別開了兩道瞿布羅。 [14]兩道瞿布羅的山形牆均已不在原位。西瞿布羅的山形牆現由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描繪了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阿修羅孫陀(Sunda)和烏普孫陀(Upasunda)兩兄弟爭奪飛天提絡塔瑪(Tilottama)的故事。東瞿布羅的山形牆散落在地上,描繪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惡魔掠走羅摩的妻子悉達的故事。[15] 院落內的壕溝被鋪道沿東西軸切為南北兩半,環繞着第二層院落。
第二層院落
編輯第二層院落的外圍是一道東西長42米、南北寬38米的鐵礬土圍牆,內圍是一道邊長24米的正方形磚牆,外圍牆的東西軸開有兩道瞿布羅。[14]外牆西瞿布羅的山形牆上雕刻着羅摩幫助猴王須羯哩婆殺死其兄波林的故事。內牆已經坍塌,僅剩東邊的瞿布羅和西邊的一座磚砌神殿;東邊瞿布羅山形牆上外側(朝東一面)雕刻着舞蹈的濕婆,內側則是難近母。院落里又有一圈鐵礬土的走廊,現在已經斷續地坍塌。走廊的其中一片浮雕描繪了獅面人那羅辛訶撕開魔王希蘭亞卡西普胸膛的場景。
參考文獻
編輯- ^ Higham, "The Civilization of Angkor" p. 80
- ^ 2.0 2.1 Freeman and Jacques, Ancient Angkor p. 206.
- ^ Jessup, Art & Architecture of Cambodia, p.101.
- ^ Higham, The Civilization of Angkor, p. 114.
- ^ APSARA Authority, Banteay Sre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Freeman and Jacques, Ancient Angkor, p.207.
- ^ Glaize, The Monuments of the Angkor Group, p. 183.
- ^ APSARA Authority, News 12 August 2005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5-26.
- ^ APSARA Authority, Banteay Srei Conservation Project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20
- ^ Jessup, Art & Architecture of Cambodia, p.104.
- ^ Glaize, Monuments of the Angkor Group, p.183.
- ^ Mannikka, Banteay Sre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Freeman and Jacques, Ancient Angkor, p. 207.
- ^ 14.0 14.1 Glaize, Monuments of the Angkor Group, p.184.
- ^ Freeman and Jacques, Ancient Angkor, p.209.
外部連結
編輯- APSARA Authority. Banteay Sre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