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巴·大衛·腓特烈
卡斯巴·大衛·腓特烈(德語: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年9月5日—1840年5月7日),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他出生於瑞典波美拉尼亞的格賴夫斯瓦爾德鎮,而當時的波美拉尼亞屬於瑞典王國。格賴夫斯瓦爾德鎮這裏也是他開始學習藝術的起點。1798年起,腓特烈開始在哥本哈根學習。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主要興趣是寄情自然,他往往通過象徵性和反傳統的工作來傳達對自然世界一種主觀情感化的反應。1920年代,他的畫作被表現主義者重新發掘。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初超現實主義者和存在主義者經常從他的畫中汲取靈感。
卡斯巴·大衛·腓特烈 | |
---|---|
出生 | 瑞典波美拉尼亞格來斯瓦德 | 1774年9月5日
逝世 | 1840年5月7日 德意志邦聯薩克森王國德累斯頓 | (65歲)
國籍 | 德國 |
教育程度 | 格來斯瓦德大學 哥本哈根學院 |
知名於 | 繪畫 |
知名作品 | 《山上的十字架》(1807-1808) 《橡樹林中的修道院》(1809-1810) 《海邊修士》(1808-1810) |
運動 | 浪漫主義 |
他一生都以浪漫,情懷、靈性追求的方式來表現風景畫。他的母親在他七歲的時候去世,而十三歲時,他的哥哥把他從溺水中救出,反倒送掉了自己的命。這些悲痛的經驗為他本來已經敏感的天性帶來更沉重的打擊,自此,死亡、憂愁、自然等題材便成為他所迷戀的主題。他常常漫步於山林海濱,探索自然風景的主題。他有極端敏銳的觀察力,又擅於表達光線與色彩的精微細節。他曾表示:「從一粒砂中也可以看到自然的神妙。」
他在1809年畫的《橡樹下的寺院》便是混合著死亡的題材於風景中。畫中是一塊荒蕪的墳場,畫面下方隱約可以見到幾個僧侶正抬着一副棺木準備下葬。但是在幾棵枯萎參天的橡樹和殘破的寺院下,這幅葬禮圖幾乎不可辨識,鉛灰的天空把枯樹照得只剩一株株黑影,而頹敗的寺院只剩下一面牆,看起來像是一矗巨型的墓碑,整幅景緻陰冷神祕,明淨的光圍把累贅的生命淨化為一種靈性的境界;使這幅畫充滿了宗教的訊息。腓特烈的作品強調尖銳的明暗對比和空無的精神表現,混合著古典主義的嚴謹技法和浪漫主義的情愫。他的風景畫與歌德的小說、貝多芬的音樂,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佼佼者。
代表作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Caspar David Friedrich by Werner Hofmann[1]
Caspar David Friedrich by Johannes Gustav[2]
Caspar David Friedrich und die Theorie des Erhabenen by Johannes Gustav[3]
Caspar David Friedrich: Geschichte als Natur by Peter Märker[4]
註釋
編輯- ^ Hofmann, Werner. Caspar David Friedrich. Mary Whittall trans. New York: Thames & Hudson. 2000.
- ^ Grave, Johannes. Caspar David Friedrich. Dr. Fiona Elliott trans. New York: Prestel. 2012.
- ^ Gustav, Johannes. Caspar David Friedrich und die Theorie des Erhabenen. Weimar: VDG. 2001 (德語).
- ^ Märker, Peter. Caspar David Friedrich: Geschichte als Natur. Heidelberg: Kehrer Verlag. 2007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