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技術發明,其中使用木頭為原材料製作的活字,即木活字印刷術。中國的木活字印刷術自宋朝及西夏時期產生、經由元朝的改良下廣泛使用後,在印刷出版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並延續至今。由於現代印刷技術和社會變遷的影響,中國傳統木活字印刷術目前已經急劇凋零。2010年,浙江瑞安東源村及西前村的木活字印刷術以「中國活字印刷術(wooden movable-type printing of China)」之名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宋
編輯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並提到:「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說明畢昇曾嘗試過使用木活字,但並未成功。[1]
西夏
編輯因為西夏舉國崇拜佛教,隨着大量佛經的印製,西夏大量使用活字印刷術,比例(相較於雕版印刷)可能比中原地區還要高。近年來在存世的西夏文獻中,發現了大批活字印刷品,為目前世界上發現的較早的活字印本。[2]其中,寧夏賀蘭縣拜寺口方塔遺址出土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蝴蝶裝,約10萬字,是譯自藏文的藏傳佛教密宗經典。《吉祥遍至口和本續》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印刷時間不晚於12世紀下半葉。[3]
回鶻
編輯20世紀,在敦煌莫高窟北區,前後發現了1152枚回鶻文木活字。其中968枚為法國探險家伯希和於1908年發現,大部分(960枚)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4枚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4枚藏於日本東京東洋文庫;130枚為沙俄學者奧登堡於1914年發現,現下落不明;54枚為之後陸續發現,藏於敦煌研究院。與漢字木活字和西夏文木活字以「字」為單位不同,回鶻文木活字既有固定的詞(如「涅槃」「罪」),也有表示語法意義的詞綴,還有字母。這批回鶻文木活字大約製作於12世紀末到13世紀上半葉,是世界上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活字實物。[4]
元
編輯元代,旌德縣令王禎在寫作《農書》時,為排印方便,讓人製作了木活字,並發明轉輪排字盤。王禎於大德二年(1298年)將木活字嘗試應用於排印《旌德縣誌》,成功印刷100本。他後來將「造活字印書法」寫入《農書》之中,這是在文獻中對木活字印刷術最早的翔實記載和闡述。至治二年,奉化知州馬稱德也用活字書板排印了《大學衍義》等書。[5][6]
明
編輯明代,木活字印刷比元代大為流行。明胡應麟說:「今世欲急於印行者,有活字;然自宋已兆端……今無以藥泥為之者,惟作木稱活字雲。」[7]清代魏崧說:「活板始於宋……明則用木刻。」[8]清代龔顯曾說:「明人用木活字板刷書,風乃大盛。」[9]明代用木活字刻書的有藩王、書院或民間私人。明代木活字本有書名可考的,約有100多種,多為萬曆年間印本,弘治以前的極其罕見。[10]:552-554另外,明末還開始使用木活字印刷邸報。[11]
清
編輯清代,木活字印刷無論數量上還是品質上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乾隆三十八年,負責管理四庫全書刊印事務的金簡向乾隆帝提議,用棗木刻制活字,用以印刷書籍。他指出,排印一本書,大約需要大小活字15萬個,加上其他工具,約需1400兩白銀;而用雕版,印刷一部《史記》就要大約1180兩白銀。得到乾隆帝同意後,金簡組織臣工,用一年時間雕造了25萬個木活字。至乾隆五十九年,共印製了134種古籍,加上之前雕版印刷的4種,總計138種,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金簡還寫成了《欽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詳細介紹木活字印刷的技術工藝。這批木活字後來收藏在武英殿內,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僅在嘉慶年間排印過8種圖書(世稱「聚珍版單行本」),最後竟被值班的衛兵們用於烤火取暖,今已不存。[12][13]
在內府的影響下,各地官衙也都開始使用木活字印刷。民間書院、私家和營業性書坊也有不少採用木活字印刷技術。清代木活字印本(不含家譜),傳至今天的約有2000種。
清代也用木活字印刷連續出版物。除沿襲明末做法、用木活字印邸報(京報)外,還有北京官員常備的《縉紳錄》,即一種按季度出版的政府職官名冊。因其內容變化不大,也使用木活字印刷。[10]:590-598
家譜
編輯明末起,民間開始用木活字來排印家譜,主要集中在南方,尤以江蘇、浙江為主,又特別集中在江蘇常州府和浙江紹興府。[10]:556,600從技術上看,木活字印刷技術印刷便利,費用低廉,工具便於攜帶,正好滿足編修家譜的需要。家譜版式變化較多,續修周期短,更新快,都適合木活字印刷術發揮優點;另一方面,家譜無須保留原版,所用文字範圍與數量有限,且不刻意追求精美,只要求字跡清晰,又都避開了木活字印刷術的缺點。上海圖書館藏11700種家譜中,木活字本多達9314種,其中超90%是清光緒和民國年間的產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藏家譜1009餘種,木活字本佔701種。據浙江省圖書館主編的《浙江家譜總目提要》,目前存世的12775種譜籍地為浙江的家譜中,木活字本佔9303種;其中明代13種,清代約5100種,民國約3700種,1949年後約500種。[14][15]
當代
編輯浙南木活字
編輯木活字印刷技術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浙江省瑞安市 |
分類 | 傳統手工技藝 |
序號 | 918 |
編號項目 | Ⅷ-135 |
登錄 | 2008年 |
在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平陽、蒼南一帶,至今仍有民間譜師將木活字印刷術傳承至今。瑞安東源村有譜師70餘人。據當地王氏家譜記載,其先祖從中原遷至福建安溪,元代開始將木活字印刷術應用於修譜,明代正德年間遷至溫州平陽,乾隆元年開基祖王應忠始遷至瑞安東源。其祖傳的木活字印刷編修族譜技藝稱為「梓輯」,具體分採訪(開丁)→謄清(理稿)→檢字→排版→校對→刷印→打圈→劃支→填字→分譜→折譜→草訂(打孔、下紙捻)→切譜(裁邊)→裝線→封面→裝訂等16道工序,此外還有取材(選取字材)、制字模、寫反字、刻字等一系列製作木活字的基礎工作。製作木活字使用棠梨木,刻字採用宋體舊字形。[16][17]
浙江地區從明代開始就規模化使用木活字印刷術印刷家譜,在金華一帶尤其盛行。溫州地區木活字本家譜反而是1949年之後才開始佔據主導地位。[14]文化大革命中,溫州一帶仍有許多譜師在為各宗族修譜。文革後期到改革開放初期,東源梓輯達到全盛,譜師不僅在本地接活,還經常應邀出省修譜。之後,木活字技藝逐漸凋零,且後繼乏人。2001年,《溫州都市報》對瑞安東源村傳統木活字印刷術進行了報道;幾乎與此同時,《瑞安日報》記者將自己深入採訪的文稿和影像資料發給多家媒體。從此,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術引來了多方關注。2004年,由原王氏大宅修繕、佈置的「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館」正式開放。[16][17]2008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成為中國大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2010年,瑞安東源村及西前村的木活字印刷術以「中國活字印刷術(wooden movable-type printing of China)」之名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20]
目前,木活字印刷術所面臨的威脅主要是:經濟報酬低(2008年,修譜年收入在2萬至4萬人民幣左右),導致從業人員急劇減少,年輕人不願繼承,老譜師也有許多人改行;現代印刷技術日益發達,一些譜師改用技術簡單、價格低廉、印刷效果也更好的鉛字,電腦排印更是大大擠佔了活字印刷的生存空間;宗族觀念弱化,木活字印刷所依賴的宗譜編印市場不斷萎縮。[19]
閩西北木活字
編輯木活字印刷術 | |
---|---|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寧化縣、光澤縣 |
分類 | 傳統技藝 |
序號 | 4-29 |
登錄 | 2011 |
在福建省西北部,也有一些地方保存了木活字印刷術。三明市寧化縣,從事木活字印刷修譜的尚有五家。[21]南平市光澤縣,尚有一家印刷作坊保留有木活字印刷術。[22]2011年,寧化、光澤「木活字印刷術」進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3]
技術特點
編輯相較於銅活字印刷術,木活字印刷術更為經濟。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間,一度盛行金屬活字印刷術,如無錫華燧、安國等人用銅活字印刷。萬曆之後,木活字開始取而代之。趙元方指出,中國古代一貫用銅鑄幣,有能力鑄造銅活字的必定是經濟繁榮年代的富貴之家,而當經濟衰落後,木活字印刷術就會因為更低的成本而興起。[24][10]:589
與雕版印刷品相比,木活字印刷品的品質較遜色。由於各枚活字的木料材質不同,印刷時着墨受潮後膨脹的程度也不一,因而用木活字印刷的書籍,即使同一版面上的字跡也會深淺不一。排版時,也容易因為疏忽大意而出現文字錯誤、脫衍、方向顛倒的現象。而木活字印刷術的優點在於排印靈活,速度快,價格低,木活字還可以出借使用,因此尤其適用於想要印行著作卻經濟不寬裕的情況,或印刷報紙、縉紳錄、家譜等特定出版物。[10]:629-631
參考來源
編輯- ^ 沈括, 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5)
- ^ 史金波.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圖書館館刊. 1997, (01): 67–78.
- ^ 牛達生.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学术价值. 文物. 1994, (09): 58–65.
- ^ 彭金章. 有关回鹘文木活字的几个问题. 敦煌研究. 2014, (03): 56–63.
- ^ 王禎. 农书·农器图谱·杂录附·造活字印书法.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李致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制字材料的演进. 文獻. 1998, (04): 114–137.
- ^ 胡應麟. 少室山房笔丛·卷四.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魏崧. 壹是纪始.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龔顯曾, 亦園脞牘
- ^ 10.0 10.1 10.2 10.3 10.4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 中国印刷史. 增訂版.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518-727-3.
- ^ 顧炎武, 与公肃甥书之二,
憶昔時邸報,至崇禎十一年方有活板,自此以前並是寫本。
- ^ 向功晏.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刊印经过. 圖書館雜誌. 1986, (02): 64–65.
- ^ 金簡, 钦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 維基文庫,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0)
- ^ 14.0 14.1 丁紅. 木活字印刷文化在浙江家谱中的传承与发展. 圖書館雜誌. 2008, (02): 76–80.
- ^ 吳展. 中国古代家谱印刷中的木活字应用.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 2006, (04): 75–77.
- ^ 16.0 16.1 王曉東. 探究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09, (11): 79–82.
- ^ 17.0 17.1 楊菁,黃友金(編著). 瑞安东源:再现木活字印刷.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308088664.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19.0 19.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请表. UNESCO.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9).
- ^ Wooden movable-type printing of China. UNESCO.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英語).
- ^ 戴先良, 宁化木活字印刷田野调查笔记
- ^ 黃富蓮. 光泽县木活字印刷术遗存探究. 福建文博. 2014, (01): 57–60.
-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6).
- ^ 王玉良. 明铜活字本《曹子建集》与《杜审言集》赵元方题跋. 文獻. 1991, (03): 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