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行政區劃
東漢行政區劃,在漢光武帝時確定,基本沿用西漢行政區劃的郡縣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體制,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將司隸校尉部與其餘十二州並列,將北方的朔方刺史部併入并州,將南方的交趾刺史部改名為交州。
行政級別及長官
編輯州在東漢並不是一級行政區劃。直到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州刺史仍然只是沒有固定治所的高級監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縣令[註 1]。但到了黃巾之亂後,漢靈帝為了鎮壓各地黃巾軍餘部及其它叛亂力量,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而且刺史與州牧被授權統一掌管一州實際軍政大權,最終促成了天下分裂的局面和三國時代的出現。州牧與刺史因此成為東漢晚期第一級地方行政長官,權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晉昇州牧[註 2]。
郡、王國是東漢的一級行政區。郡的最高長官稱太守、郡守,直接掌管一郡政務,由中央任命,秩二千石,輔官叫郡丞;如該郡有戍邊防衛義務的,輔官稱長史。王國一般是皇子的封邑,其最高長官稱相,級別同太守,代替封王的皇子管理國內事務,但是仍然由中央直接任命,從實質上避免諸王掌握地方政權重蹈西漢七國之亂的覆轍。屬國許多是外民族聚居地,甚至只是名義上臣服,基本不受中央朝廷直接管束,只設一名都尉,比二千石。
縣、國、邑、道是郡、國以下的第二級行政區。大縣的長官稱縣令,秩一千石;小縣的長官稱縣長,秩分為三百、四百石兩級。縣侯的封地也叫國,如豫州汝南郡新陽國。侯國的長官也稱相,品級同縣令、縣長。公主的封地叫做邑,如司隸河東郡安邑,豫州潁川郡舞陽邑。而設置在少數民族地區,治下人口主要為少數民族,類似於現在民族自治縣的單位稱為道,如涼州隴西郡狄道,涼州武都郡故道。有所謂「縣主蠻夷曰道,公主所食湯沐曰邑」的區別。
行政區列表
編輯- 每州所列的第一個郡為該州刺史治所,常稱首郡。
東漢行政區劃變更年表
編輯皇帝年號 | 儒略曆紀年 | 當年行政區劃變更 |
---|---|---|
光武帝建武元年 | 25年2月17日至26年2月5日 |
|
光武帝建武二年 | 26年 | |
光武帝建武五年 | 29年 |
|
光武帝建武七年 | 31年 |
|
光武帝建武十年 | 34年 |
|
光武帝建武十一年 | 35年 | |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 | 36年 | |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 | 37年 | |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 39年 | |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 40年 |
|
光武帝建武十七年 | 41年 |
|
光武帝建武十八年 | 42年 |
|
光武帝建武十九年 | 43年 |
|
光武帝建武二十年 | 44年 | |
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 | 50年 |
|
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 | 52年 |
|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 | 54年 |
|
明帝永平元年 | 58年 |
|
明帝永平三年 | 60年 |
|
明帝永平四年 | 61年 |
|
明帝永平十年 | 67年 |
|
明帝永平十二年 | 69年 | |
明帝永平十三年 | 70年 |
|
明帝永平十五年 | 72年 | |
明帝永平十六年 | 73年 | |
明帝永平十七年 | 74年 | |
章帝建初元年 | 76年 |
|
章帝建初四年 | 79年 | |
章帝建初五年 | 80年 |
|
章帝建初七年 | 82年 | |
章帝元和元年 | 84年 |
|
章帝元和二年 | 85年 |
|
章帝元和三年 | 86年 |
|
章帝章和元年 | 87年 |
|
和帝章和二年 | 88年 | |
和帝永元二年 | 90年 | |
和帝永元三年 | 91年 |
|
和帝永元五年 | 93年 |
|
和帝永元六年 | 94年 |
|
和帝永元七年 | 95年 |
|
和帝永元八年 | 96年 |
|
殤帝元平元年 | 106年 | |
安帝永初元年 | 107年 | |
安帝永初二年 | 108年 | |
安帝永初四年 | 110年 |
|
安帝永初五年 | 111年 | |
安帝元初四年 | 117年 |
|
安帝元初五年 | 118年 |
|
安帝元初六年 | 119年 |
|
安帝永寧元年 | 120年 |
|
安帝建光元年 | 121年 | |
安帝延光元年 | 122年 |
|
安帝延光二年 | 123年 | |
安帝延光三年 | 124年 | |
順帝延光四年 | 125年 |
|
順帝永建元年 | 126年 |
|
順帝永建四年 | 129年 | |
順帝永和五年 | 140年 |
|
順帝永和六年 | 141年 |
|
沖帝永憙元年 | 145年 |
|
質帝本初元年 | 146年 |
|
桓帝建和元年 | 147年 |
|
桓帝建和二年 | 148年 |
|
桓帝元嘉元年 | 151年 |
|
桓帝永興元年 | 153年 |
|
桓帝延熹元年 | 158年 |
|
桓帝延熹四年 | 161年 |
|
桓帝延熹八年 | 165年 |
|
桓帝永康元年 | 167年 | |
靈帝熹平元年 | 172年 |
|
靈帝熹平三年 | 174年 |
|
靈帝中平元年 | 184年 | |
靈帝中平五年 | 188年 | |
少帝中平六年 獻帝中平六年 |
189年 | |
獻帝初平元年 | 190年 | |
獻帝初平四年 | 193年 | |
獻帝興平元年 | 194年 |
|
獻帝興平二年 | 195年 | |
獻帝建安二年 | 197年 | |
獻帝建安三年 | 198年 | |
獻帝建安四年 | 199年 | |
獻帝建安五年 | 200年 |
|
獻帝建安六年 | 201年 | |
獻帝建安十一年 | 206年 |
|
獻帝建安十三年 | 208年 | |
獻帝建安十五年 | 210年 | |
獻帝建安十七年 | 212年 |
|
獻帝建安十八年 | 213年 | |
獻帝建安十九年 | 214年 | |
獻帝建安二十年 | 215年 | |
獻帝建安二十一年 | 216年 | |
獻帝建安二十二年 | 217年 |
|
獻帝建安二十三年 | 218年 | |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 | 219年 |
東漢行政區關係表
編輯註釋
編輯- ^ 《後漢書·百官五》:「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
- ^ 如荊州刺史劉表因平定境內賊寇有功,而被任命為荊州牧。
- ^ 亦作「淡槀縣」
- ^ 亦作「進桑縣」
- ^ 雲中郡、朔方郡、北地郡三郡廢棄時間不詳,大約於建武二十年前後
- ^ 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延光三年
- ^ 高興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永康元年
- ^ 漢嘉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中平元年
- ^ 漢嘉郡撤銷時間不詳,不遲於中平五年
- ^ 高興郡更名時間不詳,不遲於中平五年
- ^ 汶山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中平五年
- ^ 章陵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初平元年
- ^ 汶山郡撤銷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二年
- ^ 高涼郡撤銷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二年
- ^ 左內史設置時間不詳,不早於建安元年
- ^ 東城郡設置時間不詳,不早於建安元年
- ^ 離狐郡設置時間不詳,不早於建安元年
- ^ 嬴郡設置時間不詳,不早於建安元年
- ^ 東安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四年
- ^ 長廣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四年
- ^ 西海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十八年
- ^ 漢安郡更名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十八年
- ^ 譙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十八年
- ^ 西平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十八年
- ^ 章武郡設置時間不詳,不早於建安十八年
- ^ 帶方郡設置時間不詳,不早於建安十八年
- ^ 樂平郡設置時間不詳,不早於建安二十年,不遲於建安二十一年
- ^ 上郡撤銷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二十四年
- ^ 陰平郡僑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二十四年
- ^ 房陵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二十四年
- ^ 臨川郡設置時間不詳,不遲於建安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