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5 203毫米自行榴彈炮(英語:8 inch Self-Propelled Howitzer M55)是美國冷戰初期的一款自行榴彈炮,以M47巴頓的底盤為基礎研製。原型車於1952年問世,但直到1955年才正式投產[2]。M55和M53 155毫米自行加農炮為同一系列,共同服役於美國陸軍美國海軍陸戰隊,並參與了包括金門炮戰越南戰爭等一系列戰鬥。1963年起,M55逐漸被具有空運能力的M110自行榴彈炮取代[3],共生產約550輛。

M55自走炮
8 inch Self-Propelled Howitzer M55
美國軍械博物館中展出的M55自走炮
類型自走炮
原產地 美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52-1970年代
使用方 美國
 西德
 比利時
 土耳其
 西班牙
 中華民國(租借12門[1])
參與戰爭/衝突八二三炮戰
越南戰爭
生產歷史
研發日期1951年
生產商太平洋車輛製造廠
生產日期1952年8月-1955年4月
製造數量550輛
衍生型M53自走炮日語M53 155mm自走砲
T162自走炮
基本規格
重量44公噸(97,000英磅)
長度7.91公尺(311英寸)
寬度358.1公尺(14,100英寸)
高度2.4公尺(94英寸)
操作人數6人

裝甲軋壓均質裝甲
最厚處25毫米
主武器155毫米M45加農炮(M53)
備彈30發
203毫米M47榴彈炮(M55)
備彈10發
副武器M2白朗寧重機槍
備彈900發
發動機大陸AV-1790-5B引擎
810馬力(總輸出)
704馬力(淨輸出)
功率/重量16馬力/噸
變速艾利森CD-850-4A
懸掛扭力桿
底盤高度47公分(19英寸)
燃料容量1440升
作戰範圍240公里(150英里)
速度35英里每小時(56公里每小時)

開發歷史

編輯

二戰結束時,美國陸軍列裝有一系列不同底盤的自行榴彈炮(如M7M12M37M40等),在日益落後的同時也為後勤帶來了不必要的負擔。1946年7月,美國軍械研發部陸軍經過商討,決定研發一款新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取代二戰設計,必須儘可能和新型中型坦克共用動力懸掛系統[4]。1950年4月,太平洋車輛製造廠受約生產一種以M47巴頓為底盤的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次年4月又追加一款203毫米衍生型,分別命名為T97和T108自行榴彈炮[4]

鑑於朝鮮戰爭需求急切,美國陸軍決定於1952年生產30輛T97和70輛T108,但一如同時期的M47巴頓M103重型坦克[5],匆忙的投產使得T97和T108在試驗中故障叢生,不得不進行曠日持久的修改工程[2],同時引入新研製的M48巴頓坦克的零部件。1955年,兩種樣車正式定型為M53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M55 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列裝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2]

設計特點

編輯
 
放下車體駐鋤的M53(左)和M55自行火炮(右)。

M55自行榴彈炮繼承了M47中型坦克的行走機構,將動力室和戰鬥室位置對調,引擎和驅動輪置於車體前方,誘導輪位於車體後方,與負重輪平齊,為車體後部增加空間。早期型使用M47的AV-1790-5B發動機和CD-850-4傳動箱,後期升級為M48的AV-1790-7B發動機和CD-850-4B傳動箱,但始終保留M47寬23英寸的履帶[6]。車體後部設有駐鋤,開火時放下以承受大口徑榴彈炮的後坐力

車體後部的空間裝有一個有限旋轉的液壓驅動炮塔,射界為左右各30度。包括駕駛員在內的所有6名車組成員均位於炮塔中,這一布局的裝甲車輛屈指可數,而M53/M55更是唯二成功投產的型號[註 1]。駕駛員位於炮塔左前方,頭頂設有艙蓋和四具觀瞄鏡,早期型像M47一樣使用操縱杆,後期型則改用與M48類似的方向盤駕駛車輛[6];車長位於炮塔右側,指揮塔上有一挺勃朗寧M2高射機槍;炮手緊挨車長位於車體右前方,間接射擊時使用M149全景鏡和T27方位指示器,直瞄時則使用M159炮瞄鏡。剩餘3名成員為裝填手,位於炮塔後部。炮塔兩側設有兩段式艙門,炮塔後部也有大型上下開啟式艙門,方便補給和上下車。M55採用軋壓均質裝甲,最厚處25毫米,能防護輕武器和破片殺傷。全車具有三防系統英語CBRN_defense,可於核戰爭環境下運用。

主武器為一門25倍徑203公釐(8.0英寸)M47榴彈炮,是二戰時期M43自行火炮所用的M1榴彈炮的輕量現代化版,早期原型車帶有炮口制退器,但量產型號沒有保留。最大俯仰角為-5~+65度,最大射程16,008碼(14,638公尺)[7]。除了二戰時期的M106榴彈等彈種外,還可發射M246毒氣彈。M55帶有半自動輸彈機,射速為每1~2分鐘一發[6][8]。全車可攜帶10發彈藥,彈藥架位於炮塔內部兩側。

實戰運用

編輯

M55自行火炮的主要用戶是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從1952年一直服役至1970年代初,並於60年代提供給西德聯邦國防軍[9]。美國的M55退役後用於出口,最初的客戶為比利時土耳其也獲得了159輛[10]。不久比利時又將退役的M55廉價售予西班牙,後者繼續運用至80年代。

 
蔣經國監督M55自走炮登陸金門。

戰役開始前的1957年,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俞大維曾三次赴美商談引進八吋炮事宜,希望將其部署於金門加強防禦,但都被美方以政治制衡為目的予以拒絕[11]。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大規模炮擊金門島金門炮戰爆發。為增強金門守軍的反擊能力,美國於9月5日批准向中華民國以租借形式提供6輛M55自行火炮。這6輛M55來自駐沖繩美軍海軍陸戰隊第3師英語3rd_Marine_Division_(United_States),轉交國軍第1軍第607炮兵營使用[12]。在一周的適應訓練後,第607炮兵營隨火炮經由代號「轟雷計劃」的運輸行動分兩批於9月18日和9月21日從臺灣運至金門[13],部署於東堡、面前山和內洋一帶,一般每次出動兩輛[14]

9月26日,金門守軍首次將M55投入實戰[13],初期目標為圍頭、小嶝島大嶝島解放軍前線炮兵陣地,後逐漸延伸至廈門港口等,交戰中有1輛M55被反炮兵火力直擊摧毀[14]。M55的出現扭轉了國軍單發投射質量的劣勢[註 2],對解放軍炮兵構成了一定威脅,但關於M55的確切戰果,交戰雙方說法不一[11][12]。1959年,美國收回了包括被擊毀在內全部6輛M55自行火炮,作為交換提供了36門拖曳式M1榴彈炮[13]

越南戰爭

編輯
 
1968年,美國艦隊陸戰隊英語Fleet Marine Force第3炮兵中隊的M55正向峴港機場附近的目標射擊。

美軍從1952年8月開始列裝首批M55自行火炮(當時仍稱T108),至1956年全部接收完畢[2]。M53/M55以1:1的比例取代了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中所有老式155毫米等級自行火炮。以越戰時期海軍陸戰隊編制為例,每個炮兵排一般裝備2輛M55,每個炮兵中隊由三個炮兵排組成,共6輛M55。炮兵中隊隸屬海軍陸戰隊師,為步兵提供曲射火力支援。此外,艦隊陸戰隊英語Fleet Marine Force直屬炮兵部隊也裝備包括M55在內的自行火炮,供一般支援和加強火力用[16]。1956年初,美國陸軍將所有的M53升級為M55,但陸戰隊繼續混用。

1967年,M55自行火炮隨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第3海軍陸戰隊師英語3rd_Marine_Division_(United_States)被再部署於越南戰場,分別投入峴港機場溪生戰役的戰鬥中[17]。1968年5月,美軍展開代號「鼓火II(英語:Drumfire II)」的大規模炮擊攻勢,第3陸戰隊師轄第12炮兵中隊的4輛M55自行火炮參與了對越南-老撾邊境目標的打擊,三天內共執行射擊任務59次,發射炮彈1,002發[18]。第1陸戰隊師轄第11炮兵中隊則主要負責應對越共122毫米自行火箭炮英語BM-21 Grad140毫米自行火箭炮英語BM-14峴港機場的襲擾,一般在前線觀察哨的指引下,從越軍有效射程(8,000米-12,000米)外對目標實施縱深打擊[8]。同年6月,艦隊陸戰隊英語Fleet Marine Force直屬第1炮兵中隊的M55參與「雷神行動(英語:Operation Thor)」,對17度線越南人民軍的防禦堡壘進行地毯式轟炸,協助摧毀了789個高炮陣地、179個炮兵陣地、143座碉堡、9個地空導彈陣地以及大量車輛和建築等[19]

隨着越戰的發展,便於靈活部署的空運能力相比應對核戰的三防能力英語CBRN_defense更符合美軍的戰術方針,而這正是設計於全面核戰爭背景下的M55不具備的。1968年起,缺少三防但可用運輸機空運的M110自走炮開始部署於越南戰場,逐漸取代了M55自行火炮。耐人尋味的是,冷戰結束後,M110最終又再次被具有三防能力的M109自走砲所取代。

衍生型號

編輯
  • M53:和M55同時研發,安裝155毫米M46加農炮。
  • M55E1:改善動力裝置,採用帶有燃油噴射裝置的AV-1790-8發動機和CD-850-5傳動箱;車尾艙門改為左右開合。僅生產2輛樣車。
  • T162:重火力實驗型,採用長達60倍徑的175毫米加農炮。為了適應額外的重量,加強了車體和懸掛系統,使用M48坦克的28英寸寬履帶、1000馬力的AV-1790-6發動機和XT-1400-3傳動箱[20]。僅生產3輛樣車。其火炮定型後安裝於M107自走炮上。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另一款為以M41輕型坦克為底盤,結構基本相同的105毫米M52自行榴彈炮。
  2. ^ 當時解放軍炮兵團主力為54式122毫米榴彈炮ML-20 152毫米榴彈炮英語152_mm_howitzer-gun_M1937_(ML-20)56式152毫米榴彈炮英語152_mm_howitzer_M1943_(D-1)、繳獲的M1 155毫米榴彈炮英語M114 155 mm howitzer,以及鐵道列車炮兵團裝備的130毫米B-13艦炮英語130_mm/50_B13_Pattern_1936,單發榴彈最大裝藥6千克;而M55發射的M106榴彈單發裝藥16.5千克,並使用近炸引信增加殺傷半徑[15]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八二三砲戰60週年(六)轟雷、鴻運計畫 陸戰隊成功運補8吋砲. ETtoday新聞雲.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2. ^ 2.0 2.1 2.2 2.3 Hunnicutt 2015,第256頁.
  3. ^ Hunnicutt 1995,第223頁.
  4. ^ 4.0 4.1 Hunnicutt 2015,第255頁.
  5. ^ Hunnicutt 2015,第55頁.
  6. ^ 6.0 6.1 6.2 Hunnicutt 2015,第257頁.
  7. ^ Hunnicutt 2015,第459頁.
  8. ^ 8.0 8.1 Shulimson 2015,第730頁.
  9. ^ Blume 2012,第30頁.
  10. ^ Turkish Army Land Forces military equipment and vehicles of Turkey. Army Recognition. 2010-04-15 [2017-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8) (英國英語). 
  11. ^ 11.0 11.1 沈衛平 2004,第第十二章頁.
  12. ^ 12.0 12.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第294頁.
  13. ^ 13.0 13.1 13.2 田立仁; 張之維. 八二三台海戰役五十年記(1958-2008). 2011-04-15 [2017-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4) (中文(臺灣)). 
  14. ^ 14.0 14.1 60砲. 八吋自走榴參戰士兵口述歷史. 2014-03-16 [2017-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1) (中文(臺灣)). 
  15. ^ TM 43-0001-28-3 1981,第3-18頁.
  16. ^ Shulimson 2015,第540頁.
  17. ^ Shulimson 2015,第533頁.
  18. ^ Shulimson 2015,第544頁.
  19. ^ Shulimson 2015,第548頁.
  20. ^ Hunnicutt 2015,第446頁.

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