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布呂肯
薩爾布呂肯(德語:Saarbrücken)是德國薩爾州的首府,人口約為17萬9千人。
薩爾布呂肯 | |
---|---|
坐標:49°14′00″N 7°00′00″E / 49.2333°N 7°E | |
國家 | 德國 |
聯邦 | 薩爾蘭 |
面積 | |
• 總計 | 167.07 平方公里(64.51 平方英里) |
海拔 | 230.1 公尺(754.9 英尺) |
時區 | CET(UTC+01:00) |
• 夏時制 | CEST(UTC+02:00) |
郵政編碼 | 66001-66133 |
電話區號 | 0681, 06893, 06897, 06898, 06805 |
政府地址 | Rathaus St. Johann 66111 Saarbrücken |
網站 | www.saarbruecken.de |
薩爾布呂肯曾經是一個巨大煤層的工業和運輸中心。這裡的工廠生產鐵和鋼、糖、啤酒、陶器、光學儀器、機器和建築材料。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薩爾州的工業重要地位逐漸下降,因為越來越多的德國公司開始從工資低下的國家直接進口廉價的煤。
薩爾布呂肯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包括:橫跨薩爾河的石橋(1546年)、哥特式教堂St Arnual和建於18世紀的薩爾布呂肯城堡等。1815年,薩爾布呂肯被納入普魯士的控制。在二十世紀的兩個時期(1919年至1935年、1945年至1957年),它成為法國轄下的一部分。包含薩爾布魯根在內的薩爾地區於1957年1月1日起回歸德國版圖。
歷史
編輯羅馬帝國
編輯薩爾州地區是成形於1世紀羅馬帝國時期,隨後被法蘭克人控制。925年,它又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中世紀至18世紀
編輯從1381年至1793年,當地主要管理者為拿騷-薩爾布呂肯委員會。作為其強大鄰國的戰利品,16世紀該地區被法國人控制,1680年代正式納入法國。1697年,法國被迫放棄薩爾州,但在1793年至1815年間,法國又重新控制了該地區。
19世紀
編輯1815年以後,該地區的大部分成為普魯士的一部分。19世紀,當地的煤和鐵資源被開發。
20世紀
編輯根據《凡爾賽和約》「薩爾地區」從德國劃分出來歸國際聯盟管轄,實際則由法國控制,薩爾礦區由法國獨占15年,以作為法國在戰爭期間被毀壞礦井的補償。條約還提出,在15年期滿之後,由公民投票決定薩爾的未來。1935年,超過90%的當地居民選擇回歸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在遭受了沉重的轟炸之後,薩爾地區再度被盟軍交由法國託管,成為薩爾保護領而未加入西德。1946年,法國在該地區推行自治,並從1940年末到1950年代初,法國一直試圖讓薩爾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終究未能成功。1955年10月23日經薩爾地區公民投票,多數居民希望該地區早日回歸德國。1956年西德與法國在盧森堡簽訂 薩爾條約(因此又稱 盧森堡條約),約定原薩爾地區於1957年1月1日起回歸德國版圖,隨後並成立「薩爾蘭邦」。[1][2]
氣候
編輯Saarbrücken/Ensheim (1961-199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日均氣溫 °C(°F) | 0.4 (32.7) |
1.6 (34.9) |
4.7 (40.5) |
8.3 (46.9) |
12.5 (54.5) |
15.6 (60.1) |
17.6 (63.7) |
17.1 (62.8) |
14.1 (57.4) |
9.6 (49.3) |
4.3 (39.7) |
1.4 (34.5) |
8.9 (48.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68.2 (2.69) |
59.5 (2.34) |
66.0 (2.60) |
60.2 (2.37) |
80.7 (3.18) |
83.4 (3.28) |
71.9 (2.83) |
72.7 (2.86) |
62.0 (2.44) |
71.4 (2.81) |
84.0 (3.31) |
83.0 (3.27) |
862.9 (33.97) |
月均日照時數 | 42.1 | 80.4 | 119.2 | 161.0 | 208.3 | 214.4 | 239.6 | 215.8 | 168.0 | 111.7 | 57.3 | 43.1 | 1,660.8 |
數據來源:Deutscher Wetterdienst |
友好城市
編輯參考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德文)(英文)(法文)薩爾布呂肯市官方主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