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建築

纳粹推崇的建筑风格

納粹建築,即德國國家社會主義時期建築,是納粹德國從1933年到1945年垮台前所提倡的建築風格。納粹建築有以下三種型式:一種遵循簡約古典主義(以阿爾伯特·施佩爾的設計為典型),另一種是從傳統農村建築,特別是高山建築中汲取靈感的鄉土風格,最後一種是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和工業或軍事綜合體所遵循的實用主義風格。納粹意識形態對建築採取了多元化的態度,然而,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卻支持「形隨機能」,並撰文反對「愚蠢模仿過去」。[1]

阿道夫·希特勒阿爾伯特·施佩爾的指導下制定的日耳曼尼亞(柏林)計劃模型,向北看向人民大廳

雖然與古典主義相似,但納粹的官方風格帶給大眾與眾不同的印象。納粹將意識形態融入建築風格,譬如運用平頂、水平延伸、統一、缺乏裝飾等形式化元素,來傳達納粹黨自身「簡潔、統一、紀念碑、堅固和永恆」的表現形式。[2]

其他目的

編輯

除了建築風格與意識形態交融的表現外,新建築的建造還有其他實用目的;在弗洛森比格等地,黨衛軍建立了戰犯勞動營英語Flossenbürg concentration camp,利用戰俘及囚犯進行開採石料和製造磚塊等生產活動,其中大部分直接交給阿爾伯特·施佩爾,用於重建柏林等建設。而由於工作條件惡劣,造成囚犯死亡。

整個開採和建造的過程中,不僅創造建築物以宣傳國家社會主義思潮,同時也實現了黨內政治與經濟的目標[3]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

編輯

納粹建築運動的巔峰成就是「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Welthauptstadt Germania),即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後對德國首都柏林的重建計劃。負責監督該計畫的施佩爾規劃了大部分的新城,但在1937年至1943年期間,「世界之都」只建成了一小部分。該計劃的核心包括:以柏林東西軸線為基礎,以勝利紀念柱為中心,建立一個偉大的新古典主義城市。納粹的主要建築,如德國國會大廈人民大廳(從未建造),會毗鄰寬闊的林蔭道。在規劃建設區內,城市中大量的歷史建築被拆除,然而隨着第三帝國的戰事失敗,最終規劃落空。

尚存的案例

編輯

知名建築師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Nazi architecture, in "Oxford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 p. 518.
  2. ^ Espe, Hartmu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national socialist and classicist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81, 1 (1): 33–42. ISSN 0272-4944. doi:10.1016/s0272-4944(81)80016-3. 
  3. ^ Jaskot, Paul B. The architecture of oppression: the SS, forced labor and the Nazi monumental building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2000. ISBN 0203169654. OCLC 48137989. 

外部連結

編輯
  • A Theory of Ruin-value , Cornelius Holtorf, last updated on 21 December 2004.
  • A Teacher's Guide to the Holocaust website:
Photos: Third Reich Architecture in Berl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otos: Third Reich Architecture in Muni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