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斯科·德·阿爾梅達 編輯

葡萄牙貴族和士兵

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 (葡萄牙語:Dom Francisco de Almeida,同時被稱為「偉大的弗朗西斯科閣下」,1450年—1510年3月1日)是葡萄牙貴族探險家。他以傑出的表現受到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的稱讚,在後來參加了對抗摩爾人的戰爭,並在1492年征服了格拉納達。1505年,他被任命為第一任葡萄牙駐印度首任全權代表[1](Vice-Rei da Índia)。阿爾梅達在1509年的第烏戰役的海戰中獲得了勝利,建立了葡萄牙在印度洋的霸權。在他卸任總督返回葡萄牙的路上,在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ça)被原住民殺死。他的獨生子洛倫索·德·阿爾梅達(Lourenço de Almeida)在先前的第烏戰役中喪生。

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
Francisco de Almeida
第一任葡屬印度總督
任期
1505年—1509年
君主曼努埃爾一世 (葡萄牙)
個人資料
出生1450年
葡萄牙王國里斯本
逝世1510年3月1日
好望角 桌灣
國籍葡萄牙
軍事背景
效忠葡萄牙帝國

加入軍隊

編輯

阿爾梅達(Almeida)出生於里斯本。作為一個經典的世俗男子,阿爾梅達從小就加入了軍隊。1476年,他參加了托羅之戰。(有說法是當時確實有一個著名的阿爾梅達,但是一個被砍手的棋手)在隨後的時間,他在摩洛哥不同的地區參加戰鬥,1492年參加了卡斯蒂利亞一方對格拉納達的基督教戰爭。

東方之行

編輯

1505年,當時50歲的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任命阿爾梅達為第一任葡屬印度總督。1505年3月25日,阿爾梅達帶領1500名士兵以及一隻22艘船的艦隊(包括14艘克拉克帆船和6艘卡拉維爾帆船)從里斯本出發。該艦隊的旗艦是一艘名為聖拉斐爾 São Rafael)的克拉克帆船,由 Fernão Soares擔任艦長。該艦隊的主要目的是東非和印度海岸線上建造堡壘,以及和當地土著建立聯盟,使葡萄牙控制海運香料貿易,此外,還設置貿易點進行貿易。

遠征非洲

編輯

阿爾梅達繞過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ça),進入非洲沿海的索法拉莫桑比克島,並最後在北處沿海的基爾瓦定居。1505年7月,他們僱傭了8艘軍艦並攻下來了這座約4000人口的海港城鎮。由於該城有良好的港口,足以固定500噸以下的船隻,葡萄牙人決定在此處建立一座堡壘,因此佩羅·費雷拉(Pêro Ferreira)和一支由80名士兵組成的工作人員留在鎮上。

1505年,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Francisco de Almeida)帶領11艘全副武裝的船隻摧毀了基爾瓦巴拉韋蒙巴薩,併到達了一個更北方的港口。在與謝赫(sheikh)帶領的當地阿拉伯軍隊的激烈戰鬥過後,阿爾梅達奪取了這座約一萬人的城市,阿爾梅達掠奪了城鎮的金銀珠寶,並燒毀了城市。蒙巴薩的敵人馬林迪協助葡萄牙人進行了這次襲擊。同月,由若奧·霍姆雷(João Homere)率領的一支艦隊攻占了桑給巴爾島,並對外聲稱該處是葡萄牙殖民地。

印度總督

編輯
 
阿爾梅達艦隊所使用的克拉克帆船示例
 
安賈迪普島安吉迪瓦堡
 
坎納諾爾的聖安傑洛堡

1505年3月25日,阿爾梅達被任命為印度總督,作為交換,他在南印度群島的安捷迪瓦島(Ilha de Angediva)、坎納諾爾(Cananor),戈奇(Cochim)和庫勞(Coulão)設立了炮塔。[2]隨後,阿爾梅達帶領一隻1500人,22艘船的艦隊離開了葡萄牙。[2]

9月13日,阿爾梅達到達了安捷迪瓦島(Ilha de Angediva),並立刻開始修建安吉迪瓦堡(Fortaleza de Angediva)[2]。10月23日,在當地土著Kōlattiri的允許之下,他的部下洛倫索·德·布里托(Lourenço de Brito)帶領150名葡萄牙士兵開始修建聖安傑洛堡(Forte de Santo Ângelo),並留下了兩條船。[2]

1505年10月31日,阿爾梅達帶領着八條卡拉維爾帆船到達戈奇(Cochim)[2]。他在此處聽聞庫勞(Coulão)的葡萄牙商人遭到了殺害,他便派他的兒子洛倫索·德·阿爾梅達(Lourenço de Almeida)帶領6艘卡拉維爾帆船前去,自己則住在戈奇,並加強了科契堡的防禦。

科澤科德扎莫林準備了200艘龐大的艦隊以對抗葡萄牙人,1506年3月,洛倫索·德·阿爾梅達(Lourenço de Almeida)在坎納諾爾戰役(Batalha de Cananor)狙擊並大敗扎莫林扎莫林損失慘重。洛倫索乘機向南探索到了斯里蘭卡科倫坡。此時,扎莫林成功說服坎納諾爾的考拉蒂里(Kōlattiri)進攻葡萄牙,並將葡萄牙人圍困於坎納諾爾的聖安傑洛堡(Forte de Santo Ângelo)。

1507年,一支由特里斯唐·達·庫尼亞帶領的中隊抵達以加強阿爾梅達的實力,此時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正在出征西部區域。

1508年3月,應卡利卡特阿拉伯商人的請求,一支埃及海軍在阿米爾·侯賽因·庫爾迪/米羅森(Amir Husain Al-Kurdi /Mir Hussain)的指揮下在第烏擊敗了阿爾梅達的的遠征隊,並殺死了阿爾梅達的兒子 洛倫索·德·阿爾梅達(Lourenço de Almeida),葡萄牙人暫時撤離了印度海域。[3]

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在1508年抵達坎納諾爾(Cananor),並立刻告知阿爾梅達國王給他的密詔:在阿爾梅達任期結束時由他來取代並當任總督。阿爾梅達為子復仇心切,同時也想救出此前在第烏被俘的葡萄牙士兵,宣稱阿爾布克爾克的詔書是偽造的,並逮捕了他。

1509年,阿爾梅達抵達孟買,並成為第一個登陸孟買的葡萄牙人。他寫了一封恐嚇信給馬利克·艾亞茲(Meliqueaz)和馬穆魯克·米羅克姆(Mameluk Mirocem),信中充滿了對他兒子死亡的憤怒:

隨後,阿爾梅達便率領一支23艘艦船的艦隊對第烏進行進攻。最終葡萄牙人在威尼斯共和國和拉古薩共和國海軍的支持下,對馬姆盧克·布爾吉·蘇丹-奧斯曼-薩莫林-古吉拉特邦的蘇丹聯合艦隊聯軍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並摧毀了他們東部的貿易線。[4]

他的勝利標誌着奧斯曼帝國和埃及人被從印度洋驅逐出去,葡萄牙帝國藉機對印度水域貿易壟斷長達一百多年,直到17世紀。而阿爾布克爾克在被囚禁了三個月,直到葡萄牙元帥帶領龐大艦隊抵達之後,終於走出了禁閉室。

歸亡之行

編輯

在卸任總督職位後,阿爾梅達在1509年12月起航,途徑桌灣(Baía da Mesa),加西亞(Garcia),貝倫(Belem)和聖克魯斯(Santa Cruz)補充,於1510年2月下旬併到達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ça)到達好望角。他們在那裡遇到了當地原住民科伊科伊部落。[5]在與科伊科伊部落貿易之後,阿爾梅達允許他的手下去村莊裡參觀(今天天文台附近),其中包括了中隊長佩德羅(Pedro)和豪爾赫·巴雷托(Jorge Barreto),他的手下進了村莊後試圖偷幾隻牛。[6]因此士兵們遭到了當地土族的襲擊並且失去了一名士兵,而此時的阿爾梅達還在海灘附近等他的部下。當時旗艦艦長Diogo d'Unhos將登陸艇開至給水點,阿爾梅達的部隊無路可退。科伊科伊與其他部落對他們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期間,阿爾梅達和他的64名部下不幸喪生,其中包括了11名長官。阿爾梅達的遺體在當日下午被發現,並埋在開普敦的海岸邊。[7]檔案保管員尼古拉·韋根斯特(Nicolaas Vergunst)在的書中寫到,阿爾梅達是他部下陰謀的受害者,他的人在計劃對科伊科伊的挑釁之後被故意切斷了退路。[8]

氏族關係

編輯
 
阿爾梅達的君王曼努埃爾一世

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是阿蘭特斯伯爵(Conde de Abrantes)的兒子,也是許多傑出的兄弟姐妹之一,其中包括兩名主教,羅馬教廷大使和馬耳他教團葡萄牙首領。他的兒子洛倫索·德·阿爾梅達(Lourenço de Almeida)第烏戰役中喪生,但他仍有一女兒萊昂納爾(Leonor)與滕圖加爾伯爵(Conde de Tentúgal)的羅德里戈·德梅洛(Rodrigo de Melo)結婚,後者是卡達瓦爾公爵(Duque de Cadaval)的前身。 斐迪南·麥哲倫Fernãode Magalhães)與阿爾梅達一起到了東部,並擔任船長,直到1512年才卸任返回。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佐治(Alessandro Zorzi):《印度遊記》,Vice-Rei da Índia 直譯為「印度副王」,即代表國王對印度實行全面管治的官員,權限大於總督。
  2. ^ 移至: 2.0 2.1 2.2 2.3 2.4 William Logan. Malabar manual,p312. 2000 [2020-02-18]. 
  3. ^ Sreedhara Menon.A,A Survey of Kerala History(1967),p.152. D.C.Books Kottayam
  4. ^ Guilmartin, John E., The Military Revolution Debate: Readings On The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Of Early Modern Europe. The Military Revolution: Origins and First Tests Abroad.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95: 299–333. ISBN 0-8133-2053-4. 
  5. ^ Invaders received a lesson in warfare. [202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英語). 
  6. ^ Johnson, David. Imagining the Cape Colony: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 South African Na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2: P11 [2020-02-19]. ISBN 978-0-7486-430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1) (英語). 
  7. ^ Nicolaas Vergunst. Vergunst, Nicolaas. Knot of Stone: the day that changed South Africa's history. Arena Books.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4 (英語). 
  8. ^ 5. First encounters, lasting legacies—part two.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