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濂
吳宗濂(1856年—1933年)字挹清,號景周,今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街道人。清朝外交官,中華民國官員。[1][2]
吳宗濂 | |
---|---|
生平
編輯吳宗濂幼年喪父,母親殷氏做女紅維持生計,家境貧寒。吳宗濂達到入學年齡時,其舅父殷懷濂將其接到家中,延請塾師,令其與表兄弟們共同學習。吳宗濂於光緒二年(1876年)入上海廣方言館,後來又入京師同文館,學習法語和俄語。畢業後,出任京漢鐵路局法文翻譯。後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保奏,候選中書科中書,擢同知府候補道,不久便調入外務部。光緒九年(1883年),隨李鴻章赴俄國簽訂中俄邊界條約。光緒十一年(1885年)起,任駐英國和駐俄國使館翻譯。光緒十六年(1890年),任駐英國欽差大臣龔心湛的隨員。當時,吳宗濂著《隨軺筆記》,內中記述了孫中山在倫敦蒙難的事件,並對西方文化介紹得十分詳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吳宗濂回國,到蘆漢鐵路稽查部任職。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任駐法國使館秘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任駐日斯巴尼亞使館代辦。後來,吳宗濂升任外務部左參政、右丞,隨後又任英、法、比、義、德五國留學生監督。宣統元年(1909年),出任駐義大利欽差大臣。辛亥革命後,吳宗濂繼續留任,改稱駐義大利外交代表。[1][2]
吳宗濂在西歐各國使館任職時,曾受孫中山委託,在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籌集巨款,以建設中國的三大鐵路幹線。孫中山還手訂了籌款原則:「一、事權不落外人之手,不礙主權;二、用中國鐵路總公司名義而不用國家名義借外債。」[1][2]
民國3年(1914年)吳宗濂回國,任大總統府外交諮議。民國5年(1916年),任外交部特派吉林交涉使。民國7年(1918年),當選安福國會參議員。民國13年(1924年),任浦口商埠督辦。民國14年(1925年),任上海法租界市政會議委員。民國19年(1930年),任國民政府修約委員會委員。[1][2]
卸職後,吳宗濂在北京居住,後來遷居上海,任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維持晚年生計。[1][2]
有子吳匡時。
著作
編輯逸事
編輯1890年,桉樹被引進中國栽種。1910年,駐意大利欽差大臣吳宗濂編譯出版了《桉譜》一書。他還向清廷提議引種桉樹。他根據法文音譯而為該植物起了中文名「桉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