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编辑次数综合征 编辑

编辑次数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网瘾,表现为时刻察看自己在维基百科贡献的次数。谢天谢地,至今还未出现死亡病例或重伤病例,且及早发现可恢复正常生活。

症状

编辑

典型症状:

  • 看编辑数量的频率比看监视列表还高。
  • 从不使用“预览”按钮,这样的话,自己修复自己的一次小错误就可以增加一次编辑次数。
  • 在持續編輯一個頁面時,每改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句話就「保存編輯」一次,或者只是增加或刪除一個不影響顯示頁面的space或其它字符又「保存編輯」一次。
  • 把頁面Wikipedia:最近編輯次數最多的用戶當作為一個比賽。
  • 某些极端情况下,故意做出破坏性编辑然后回退。
  •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不斷更新自己的用戶頁面。
  • 更新用户页上的编辑数时,习惯性地忘掉这一次编辑,然后再编辑一次,或者再再编辑一次。
  • 管理員投票裡,以用戶的編輯次數決定(+)支持(-)反对,而並非其貢獻。
  • 經常編辑沙盒或自己個人的沙盒
  • 经常使用“随机页面”功能。

若您發覺自己有以上症狀,您可能要考慮尋求專業協助。(※)注意

  • 除非你想当管理员,否则没人真正在乎你的编辑次数——就算有人在乎也是在乎编辑质量。
  • 五百次编辑之后,不会有任何奖励,管你编辑了2,000次、3,000次、10,000次、216(65,536)次、217(131,072)次,甚至是218(262,144)次。(不过,还有一些权限和荣誉需要一定的编辑次数,但一般不超过1,000次)
  • 不管你在维基狂列表中排名多靠前,你也永远追不上自己和大家的!

治疗

编辑

以下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自助治疗方法。

  • 看到维基百科页面右上角的“×”了吗?轻轻点一下。
  • 同样道理,电脑关机,或者用榔头砸烂主机和显示器。
  • 如果仍然忍不住,可以把身边的每一句话都破坏进条目裡,医生管理员会热情地帮你治病。
  • 如果医生管理员也帮不了你,可以去中国大陆定居,自然有人帮你搞定封杀一切。

然而,更严肃的看待……

编辑

编辑次数这个功能带来了一个滑稽的看法:可以仅凭编辑次数就来判定一个维基人的贡献级别。很明显这个指标过于单一,对于申请管理权限等过程甚至对于维基社区本身是有害的。

仅仅根据编辑次数来判定编辑经验会出现两类偏差:

  1. 低估用户水平:用户可能在注册账户之前就积累了编辑经验,然而这些“积累经验值”的编辑无论多么有益也不可能计入用户的编辑次数中。
  2. 高估用户水平:进行具有深度的讨论、实施破坏、装饰自己用户页都会同等地被系统认为是“增加一次编辑次数”,所以我们无法单纯通过次数来判断编者对维基百科是正面贡献、负面损害还是无关痛痒。

尽管如此,借助编辑次数仍然能够帮助我们粗略地了解一个用户在维基百科的活动与经验。

所有好的编辑都是受到欢迎的,包括一次修正笔误的小编辑。但是,每一次编辑都会在系统里面产生一条记录,而刷屏的记录会对检查页面历史等站务工作造成不便,所以请不要刻意刷编辑次数,也请避免过于频繁地提交编辑,例如从来不使用“预览”功能。请记住我们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建造一部百科全书,而不是竞争谁编辑得最多。

被迫制造大量编辑

编辑

反过来,不是每一个拥有很高的编辑次数的人都真的是一个“疯狂刷屏”的编辑者,有时他们会编辑一个段落,保存,再编辑一个段落,保存……他们也许试图让他们的编辑次数低于40,000,不过,有的维护人员平常就“被迫”做许多小编辑,例如他们必须回退恶意编辑甚至破坏。许多主要的条目被“半保护”来防止他们被匿名用户破坏。然而,大多数条目没有被半保护,这就造成了一些破坏。理想中是某天,维基百科会有一个消除“hacked revisions”的政策,那样,所有编辑都不需要了, just back-out the hacked revision and log the incident somewhere. 同时,即使是具有威望的用户也必须因为取消坏编辑或修正分类而增加编辑次数,以此来作为他们的日常工作。那些人则不应该被谴责拥有高编辑数。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