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izag/工作區9

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荷軍搶在日軍登陸前炸毀泗水的海軍設施。
日期1914年12月20日至1942年3月9日[1]
地点
结果 日軍勝利
领土变更 日本佔領印度尼西亞至1945年
参战方
大日本帝国 日本 美英荷澳司令部
大英帝国 英國
 荷屬東印度
 美国
 澳大利亞
新西兰 紐西蘭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登陸部隊:[2]
107,800人
193輛戰車和小戰車
2,017門火砲和迫擊砲
5,898輛摩托化車輛
11,750匹軍馬
空中支援:[3]
609架飛機
艦隊[4]
4艘重巡洋艦
5艘輕巡洋艦
1艘航空母艦
3艘水上機母艦
5艘佈雷艦
地面部隊:
122,600名荷印軍士兵[5]
8,000名英美澳軍士兵[6]
空中支援:
300架飛機
ABDA艦隊德语ABDA-Flotte
5艘巡洋艦
8艘驅逐艦
12艘潛艦
伤亡与损失
僅爪哇島的損失:[7]
842人陣亡
1,784人受傷

僅爪哇島的損失:[8]
82,618人被俘,其中
66,219名荷印軍
4,890名澳軍
10,626名英軍
883名美軍


總損失:
荷印軍:
121,000人
87艘軍艦
300架飛機
澳軍:
4,948人被俘
40架飛機

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日语:蘭印作戦,日軍作戰代號為「H作戰」[9])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日軍以輕微的代價擊敗當地由荷蘭東印度政府、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組成的「美英荷澳司令部」軍事力量,佔領印度尼西亞群島全境。

印度尼西亞群島為荷蘭自17世紀便開始委以「東印度公司」控制的殖民地,其盛產石油鋁土礦橡膠等戰略物資,為日本「南進」的主要目標。自對華戰爭後,日本對戰略物資的需求日增,加之二戰已於歐洲爆發和德義日三國同盟的成形、日本逐步以武力威脅侵略荷印當局等,最終引發美國聯合英荷兩國對其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資產和禁止石油出口。對此,日本決定對英美荷開戰,計畫自「南方作戰」中派遣以第16軍為主力的部隊兵分三路進攻荷印,另有第三艦隊進行海空支援。同盟國雖很早便察覺到日軍的侵略意圖,然而兵力有限、素質亦遠遜於日軍,作戰時亦屢次出現語言、協調和指揮體系方面的困難,加之荷印殖民政府與當地民眾關係惡劣,以致於最終盟軍被各個擊破,艦隊亦為日軍所全殲。

1942年3月9日,歷經91天的戰鬥後,荷印盟軍向日軍方面投降,遠比後者原估計的120天為早[10]。日本由此開始對荷印進行長達三年的軍事統治,輸出大量資源至本土與壓榨印尼人民提供日軍勞動力乃至性服務,而為有效控制印尼群島,日方與當地領袖進行相當程度之合作,培養了大量的准軍事部隊和高等教育人才,成了1945年日本投降後印尼展開獨立運動的重要資本。

背景

编辑

日本對荷印資源的需求

编辑
 
荷印打拉根油田的鑽井,當地豐沛的石油資源為日軍的主要目標。

日本很早便對東南亞的英美荷殖民地存有興趣和野心,其地緣政治學家時常鼓吹日本應朝具重要戰略地位、又有豐富自然資源的該區擴張,如小牧實繁日语小牧実繁主張日本應使東南亞發揮其地緣政治學上的價值,掌握作為「聯繫(亞洲與世界的)紐帶」的東南亞,是「實現大日本理想必不可少的步驟」[11],這類主張南下往東南亞擴張的觀點,即「南進論」,與往俄屬遠東方向擴張的「北進論」相對,一直是日本決策層爭論不休的議題[12]。時至1936年,日本正式將「南進論」列為日本國策之一,其於「五相會議」中正是制定的國策基準確定其將「一方面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發展」[13]。1938年12月,首相近衛文麿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表明日本在亞太地區意清除當地西方殖民勢力的企圖[14]

1937年7月7日,日本因「盧溝橋事件」開始對華展開全面戰爭,由於前者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大部分的戰略資源都自進口,根據統計,日本自1935至1938年的各種戰略資源的平均對外依賴程度分別為石油92%、鐵礦石87%、錫71%、鋁55%等[15],其中又尤以對美國的依賴極大,以1937年數據為例,日本進口美國商品總值為28,900萬美金,其中石油、精鍊油、廢鋼鐵、原棉四項戰略物資值14200萬美金,約佔二分之一,而日本所需的廢鋼鐵90%、石油80至85%、用於製造飛機和戰車的車床的70%都自美國進口[16]。因此美日關係的將直接影響後者遂行戰爭的能力。起初,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將重心放在處理經濟危機,對亞洲和歐洲爆發的戰爭採取保持中立態度,直到1939年7月26日,因日本過度擴張、佔領中國海南島威脅到法屬印度支那沿海、鼓勵英國制衡日本、平衡近期修改的中立法案的影響等因素,美國宣佈將於6個月後廢除了自1911年簽署的《美日通商及航海條約日语日米通商航海条約》,意在警告日本若再破壞遠東現狀,美國將採取經濟報復,而廢除該條約即使美國將可自1940年1月26日起,自行決定是否對日本繼續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美方此舉使日本朝野震動,若缺乏前者的資源,日本不僅難以繼續進行中日戰爭,連本國經貿活動都將面臨生存危機,遂於1939年10月起開始與同為資源出口國和其預想的「大東亞共榮圈」內的荷屬東印度當局談判以確保戰略物資的供應[17]

荷蘭對印度尼西亞的統治可追溯至1602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起,至1800年其統治範圍已涵蓋蘇門答臘島及鄰近島嶼、爪哇島馬都拉島南婆羅州西里伯斯島桑義赫群島塔勞群島小巽他群島馬魯古群島帝汶島西部新幾內亞島等,其石油產量為世界第八位(700至800萬噸)[18][15]為世界第三位(1938年,約為全球市場18.7%,僅次於馬來亞玻利維亞[19][18]、另外還出產鋁土礦(1938年產量為245,354噸[19])、橡膠(供應全球市場約32%[19])以及約90%金雞納植物(主要的抗瘧疾藥物奎寧原料[19])等諸多戰略物資,其資源之充沛得以滿足日本的需求,若將其與同樣為日本擴張目標的馬來亞一起,兩者所能提供的各種資源為日本的需求比例為:石油151%、錫20%、鋁98%、鐵礦石22%[15]。日方尤其重視荷印的石油資源,後者為當時東亞圈內唯一生產者,其主要油田包括婆羅洲東北的打拉根油田、東南的峇里巴板沙馬林達桑格桑格英语Sanga-Sanga, Kalimantan油田、西北的英屬婆羅洲砂拉越美里油田、爪哇島東部的泗水油田、中部的鄰傍印度尼西亚语Rembang, Rembang芝拉扎印度尼西亚语Cilacap (kota)油田、蘇門答臘北部、南部的巨港、中部的占碑、以及斯兰岛布拉油田等等,而其產業基本為英美資本所獨占,如美荷於「皇家荷蘭殼牌公司」佔61.5%、美國「標準石油」系的柯洛尼阿爾石油公司佔25%、荷蘭石油公司僅佔13.5%[20][21]。國防方面,荷蘭屬國力較弱的歐洲列強,其遠東殖民地仰仗英國的保護,並無強大的軍力駐紮當地[22]

日荷談判至太平洋戰爭爆發

编辑

1940年5月,德國發動西線攻勢,法國與荷蘭投降,而遠東的日本趁此機會在後兩者的亞洲殖民地擴張,於9月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斷絕中國自中南半島進口武器的管道。而荷印方面,日本早在5月10日——即德軍入侵荷蘭的第一天即開始有所行動,當日夜裡,英法海軍陸戰隊進駐荷印,以防當地在荷蘭被德國佔領時遭到日軍入侵,而日軍隨即於14日出動第4艦隊駛往荷印沿岸示威。由於擔憂德國將荷印作為戰利品,因此日本外相有田八郎於5月11日向各國提出維持荷印現狀的要求。德國則為鼓勵日軍南進,於5月22日表示其對荷印毫無興趣,日本見此默許深受鼓舞,決定對荷印進一步施壓。5月15日,荷蘭投降。5月20日,外相有田向荷駐日公使提交一份清單,要求確認無論將來發生何種事態都須向日本輸出每年錫3000噸、橡膠2萬噸、鋁土礦石20萬噸、石油100萬噸、鎳礦石15萬噸、鎢1000噸、屑鐵10萬噸、鉻銑鐵5000噸、工業鹽10萬噸、鉬1000噸、奎寧600噸等,荷方被迫接受[23],連當時人在荷蘭進行交涉的石射豬太郎日语石射猪太郎都認為政府這種作法「大有在臨終者床前討債之感」[24]。原先,日本等待英國被德軍佔領時直接逼迫荷蘭交出整個荷印地區,但至1940年10月,英國並未投降,日本轉而威脅轟炸油田[21]

為阻止日本進一步侵略,美國首先要求美國「標準石油」妨礙日本的石油調度,之後與美荷三國於菲律賓馬尼拉召開會議,決定日後將拖延荷印對日本的石油交涉,並限制合約數量和期限,且一旦日軍踏上荷印領土就破壞當地所有的石油庫存和煉油所[21]。日本對此抵制方式甚感不滿,於1941年1月11日派遣由日本駐印度支那大使芳澤謙吉至巴達維亞談判,要求荷印政府加入「大東亞共榮圈」,但為荷印副總督胡貝圖斯·范穆克英语Hubertus van Mook拒絕。同年5月14日,日本向荷印當局提出最後通牒,要求日本應於當地具有影響力且駐軍,且提出諸如讓日本無限制移民爪哇島以外的其他島嶼、增加四倍日貨進口、由日商掌控輸入印尼的日貨、日商無限制的自由行動權、取消對日本漁民的所有限制等條件,但荷印當局拒絕,談判因而於6月中旬中止[21]

日本對東南亞的擴張使美國逐步升級經濟制裁,1940年夏天,日本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使美國宣布禁止對日銷售航空汽油和潤滑劑。9月,日本、德國、義大利簽訂《三國同盟條約》,美國又將廢鋼納入了不斷增加的禁運物資名單。在1941年泰國與法屬印度支那因為邊界問題爆發戰爭後,日本強逼後者與泰國停戰,並集結陸海軍於法印邊境,使英美認為日本在操縱泰國、壓迫法屬印度支那。2月22日,英國遠東駐軍總司令於新加坡召開會議,正式擬定英國與印度、澳大利亞等英聯邦國家以及荷蘭在遠東的協同防禦計畫,並明確提出日本下一階段可能經由法屬印度支那和泰國攻擊新加坡或是荷印[25]。7月28日,日軍以7月21日對法印當局的談判結果,派遣第25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本次行動為使羅斯福下令凍結日本資產並禁運石油[26]。荷印也隨之跟進凍結在印尼的日本人資產[27],7月29日也做出日後對日出口都需要特別許可證的決定,這使日本最後的輸油管道也被切斷。對於90%的石油仰賴進口的日本而言,禁運是一個致命打擊,當時僅存的940萬噸石油僅足以維持兩年的需要,以燃料為基礎的重要產業以及海軍也很快將陷入癱瘓,由此決定對英美荷開戰,以武力奪取東南亞資源[28]。日本政府隨之警告日僑離開荷印,而在日荷蘭婦女與兒童也開始離境。8月,美國軍事代表團抵達巴達維亞,與新加坡、馬尼拉和當地的軍事指揮官進行會議[27]。12月8日(日本時間),日軍偷襲美軍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並對英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荷蘭則對日宣戰[27]。由於日本仍寄望以印度支那模式將荷印和平納入其控制下,一直持續透過瑞士與荷蘭交涉而未對其宣戰,後者對此不予回應,日本便於1月11日對荷蘭宣戰[29]

佈署與戰略

编辑

日軍

编辑

日本為攻取東南亞而從全軍51個師團中撥出11個,編為4個軍、總兵員40萬人的「南方軍」,其組成皆為久經沙場的師團,日軍從中調撥3個用於進攻荷印,於11月6日編為第16軍,由今村均中將任軍長,下有第2師團(師團長丸山政男日语丸山政男中將)、混成第56旅團(旅團長坂口靜夫日语坂口静夫少將,又名「坂口支隊」),第38(師團長佐野忠義中將)與而後行動中增援的第48師團(來自本間雅晴第14軍),皆為戰鬥力最強的甲種師團,且為精挑細選的部隊,第38師團曾於華南地區的沼澤地帶作戰、第48師團為摩托化部隊,也受過兩棲登陸訓練。由於日軍航運力量不足,南方軍的11個師團兵力從原有的24,000人編制削減為13,000至14,000人。

日軍大本營認為關鍵在於如何在敵方破壞石油設施前先將其完整佔領,以便奪取足夠的石油資源並迅速恢復生產,因此作戰計畫設定上必須盡可能提前開戰時間,且以奇襲為重,戰略上則是優先攻克馬來亞和菲律賓,後以其為基地集中包圍荷印外圍島嶼、消滅盟軍海空兵力,再會合於荷印的政軍中心爪哇島。日軍進攻計畫大體如下:

盟軍

编辑

戰鬥序列

编辑

日軍

编辑
陸軍
海軍
  • 第3艦隊
  • 第11航空艦隊

盟軍

编辑

戰鬥

编辑

前哨戰:攻佔達沃與霍洛島

编辑

打拉根與馬納多

编辑

蘇門答臘

编辑

巴厘巴板和肯達里

编辑

爪哇島與盟軍投降

编辑

3月8日,今村會見荷屬東印度總督斯塔夏沃爾,告知無條件投降的最後期限。次日,斯塔夏沃爾廣播宣佈命令荷軍與盟軍停止交戰,並於下午1點投降。3月12日,英澳美高階軍官被召集到萬隆,在當地駐軍指揮官丸山見證下簽署正式投降書,後者還向其承諾將保證《日內瓦公約》賦予他們的權利[30]。由於通訊問題,有小股盟軍部隊持續抵抗數日,也有部隊逃入叢林,並滯留多年[31]

結果

编辑

今村曾對盟軍的失敗原因做出評論:「荷蘭政府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將整個東印度的最高指揮權交給僅僅指揮一萬人英澳士兵的英國將軍韋維爾,而在日軍開始從爪哇島東西兩側登陸並推進時,韋維爾立刻就搭機逃往印度,將部隊撒手不管,後者也未能完全遵從德波登將軍的指揮,這讓他很難實施自己的戰略計畫,我認為在這種情勢下指揮官喪失戰鬥的意志是很合理的。如果爪哇島上的盟軍是由總督所指揮,日軍將不得不打一場艱苦的戰鬥。[31]


本次戰役也使戰後荷蘭長期存在反日情緒,1971年裕仁天皇訪問荷蘭時行列遭到群眾投擲物品,在戰爭中被關押於日軍集中營的荷蘭當代著名喜劇演員维姆·坎英语Wim Kan是反對裕仁訪問的代表人物之一[32][33]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註腳

编辑

參考

编辑

圖書

编辑

期刊

编辑

線上來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