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詹姆斯·庫克

Clithering在话题“請求對條目作出半保護”中的最新留言:6年前
典範條目詹姆斯·庫克是一條典範條目,即此條目可作為維基百科社群的典範之作。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
新條目推薦同行評審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2年2月5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12年4月20日同行評審已評審
2016年5月14日典範條目評選入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12年1月6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同行評審 本條目已經由維基百科社群同行評審並已存檔,當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條目的資訊。
    當前狀態:典範條目
    基础条目 詹姆斯·庫克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礎條目。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典范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典范級极高重要度
    这个條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典范级典范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典范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英国专题 (获评典范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英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英国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典范级典范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典範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军事专题 (获评典范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军事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军事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典范级典范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典范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工作组图标
    本條目由海军主题提供支援。
    Note icon
    本主題曾進行同行評審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優良條目候選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后修订

    詹姆斯·庫克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航海家,提名人:ClitheringMMXII 2012年1月29日 (日) 08:06 (UTC)回复

    投票期:2012年1月29日 (日) 08:06 (UTC) 至 2012年2月5日 (日) 08:06 (UTC)
    • (+)支持:提名人票。基礎條目,相信已符合標準。--ClitheringMMXII 2012年1月29日 (日) 08:06 (UTC)回复
    • (+)支持內容詳細。注解也很多。--スイカバスモ 2012年1月29日 (日) 08:28 (UTC)回复
    • (+)支持:內容詳細。且附有簡明扼要的時間表,滿足「較長的條目須有摘要性引言,以助讀者瞭解其內容梗概」的要求。--Hannyi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6:34 (UTC)回复
    • (!)意見
      • 背景略不足,对历史不熟悉的读者(比如我)不知道此前是否有欧洲人登上澳洲西岸、是否有欧洲人发现过大溪地、船是用帆还是蒸汽机、温哥华是否已经是城市等等问题。
      • 欧迈是什么时候带上的、带回英国做了什么没有交代,直接就送回去了。
      • “未几于1778年1月夏威夷群岛,成为历来首批登陆群岛的欧洲人”不通。
      • 当时为什么要找西北水道?英国到印度不是从苏伊士运河或者好望角更近么?库克的死讯是怎么提前传回英国的,电报?

    另题外话:读了这个条目才发现en:Thomas Cook Airlines不是为了纪念库克船长而命名的……--哪位维基人能够一下打死五个2012年1月30日 (一) 22:45 (UTC)回复

    特色条目评选

    编辑

    詹姆斯·庫克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地理和地方人物傳記,提名人: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4月30日 (六) 05:28 (UTC)回复

    投票期:2016年4月30日 (六) 05:28 (UTC) 至 2016年5月14日 (六) 05:28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詹姆斯·庫克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06:42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詹姆斯·庫克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21日 (五) 21:20 (UTC)回复

    請求對條目作出半保護

    编辑

    對於有匿名IP用戶未經溝通,單方面強行修改條目的排版,本人在此予以強烈反對,並對匿名用戶的無理修改逐點反對如下:

    • 聲稱注腳分兩行並列的方式已被「淘汰」?
    匿名用戶聲稱,{{reflist|2}}現已被「淘汰」,理由是一些顯示屏太小的裝置,只適合把注腳以一行列出,兩行並列注腳不便閱讀云云。不過, 匿名用戶從未有提出所謂「淘汰」的證據, 而事實上參考最近登上首頁的中英文維基百科特色條目,注腳部分均是以兩行並列的方式展示。此外, 一般屏幕較小的裝置,均可選擇瀏覽維基百科的流動版,讀者直接點擊內文的標注連結,有關注腳便會在屏幕下方直接彈出;即使讀者要到注腳章節瀏覽所有注腳,也可以透過轉動屏幕放大畫面,或直接用雙指縮放畫面,根本不存在匿名用戶所指的問題。除非該用戶是透過Apple Watch造訪維基百科,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把注腳分一行或兩行展示,讀者都不會看得清楚的。把注腳分兩行展示 一向公認是把頁面長度縮短的有效方法,匿名用戶所謂的理據實在匪夷所思。
    • 標注放在標點後與後句「混連」?
    匿名用戶只是發表一些無中生有的個人看法, 根本未能提供證據證明把標注放在標點後會與後句「混連」,也未曾解釋何謂「混連」和所謂「混連」會帶來的影響。此外,匿名用戶也無視坊間絕大多數中外文學術著作,都有把標注放在標點後的習慣,借匿名之便硬將自己一套搬到其他地方,行為並不光彩。
    • Infobox應置於頁頂
    我同意匿名用戶表示infobox應置於頁頂,但生平年表作為附錄,從來不屬於infobox一部份,把生平年表搬上頁頂,會導致infobox過長。匿名用戶聲稱把生平年表放到條目後部, 會擠開注腳一類的資料。但事實上,如果用流動版檢視條目,生平年表根本不會和其他資料一併顯示;在電腦版檢視條目,就算生平年表與其他資料並列,電腦螢幕根本有足夠空間展示。我相當懷疑匿名用戶提出這項問題前,有否親自瀏覽過條目。
    • 附註和注腳
    匿名用戶聲稱附註和注腳意思相近,易生混淆,但我的看法是讀者閱讀條目時並不只會閱讀章節標題而不讀內文,只要稍讀內文便可知道兩者分別。不過,我同意這方面可稍作改善, 把附註改成編者按便可解決問題。匿名用戶實在不應把注腳和參考資料混為同一章節,更不應把「參考資料」改成「參考文獻」,理由是資料(information)可以包括文獻(documents), 但文獻不一定包括所有參考資料。

    最後,我看不到匿名用戶的修改有任何方針支持,當然我不是要匿名用戶以後按我的法則為條目排版,只要是合理的話他大可按自己的方式撰寫條目。但請不要強迫所有人都跟從匿名用戶的一套,特別是刻意修改一些已完善並通過評審的條目,因為這種匿名行為對原作者十分無禮和不尊重。為免沒完沒了不文明的回退,特意撰寫以上告示,希望匿名用戶自重,並希望管理員能夠回退匿名用戶的編輯和對條目作出半保護,謝謝。--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6月25日 (一) 16:46 (UTC)回复

    返回到“詹姆斯·庫克”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