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詹姆斯·庫克
詹姆斯·庫克是一條典範條目,即此條目可作為維基百科社群的典範之作。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 | |||||||||||||||||||||||||
|
詹姆斯·庫克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礎條目。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典范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新条目推荐讨论
- 哪位英國航海家曾經三下太平洋,最終在1779年於夏威夷島遇害身亡?
- 詹姆斯·庫克条目由作者自荐,其作者为Clithering(讨论 | 貢獻),属于“航海家”类型,提名于2012年1月25日 18:00 (UTC)。
- (+)支持--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2年1月25日 (三) 19:19 (UTC)
- (+)支持--Alexchris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01:51 (UTC)
- (+)支持—可說是海事史的基礎條目之一。—Ai6z83xl3g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02:46 (UTC)
- (+)支持—TBG TBG Best and Greatest 2012年1月26日 (四) 03:03 (UTC)
優良條目候選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后修订)
詹姆斯·庫克(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航海家,提名人:Clithering(MMXII) 2012年1月29日 (日) 08:06 (UTC)
- 投票期:2012年1月29日 (日) 08:06 (UTC) 至 2012年2月5日 (日) 08:06 (UTC)
- (+)支持:提名人票。基礎條目,相信已符合標準。--Clithering(MMXII) 2012年1月29日 (日) 08:06 (UTC)
- (+)支持內容詳細。注解也很多。--スイカ※バスモ 2012年1月29日 (日) 08:28 (UTC)
- (+)支持:內容詳細。且附有簡明扼要的時間表,滿足「較長的條目須有摘要性引言,以助讀者瞭解其內容梗概」的要求。--Hannyi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6:34 (UTC)
- (!)意見:
- 背景略不足,对历史不熟悉的读者(比如我)不知道此前是否有欧洲人登上澳洲西岸、是否有欧洲人发现过大溪地、船是用帆还是蒸汽机、温哥华是否已经是城市等等问题。
- 欧迈是什么时候带上的、带回英国做了什么没有交代,直接就送回去了。
- “未几于1778年1月夏威夷群岛,成为历来首批登陆群岛的欧洲人”不通。
- 当时为什么要找西北水道?英国到印度不是从苏伊士运河或者好望角更近么?库克的死讯是怎么提前传回英国的,电报?
另题外话:读了这个条目才发现en:Thomas Cook Airlines不是为了纪念库克船长而命名的……--哪位维基人能够一下打死五个? 2012年1月30日 (一) 22:45 (UTC)
- (:)回應不是--Dragoon16c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03:31 (UTC)
- (:)回應哪位维基人一下打死五个:
- 首先補充一些資料:庫克是首位登陸澳洲東岸的歐洲人,早於17世紀已有荷蘭航海家登陸澳洲西岸及北岸;大溪地最早於1767年有西方人到訪,比庫克早兩年;蒸汽機要到瓦特發明後才在19世紀開始被廣泛應用;庫克是首位詳細勘察北美西北岸的航海家,那時還未有溫哥華,溫哥華要到19世紀末得到鐵路連接後才開始漸漸發展成為一個城市;
- 歐邁是隨弗諾的探險號到訪英國的,他在英國期間的活動與庫克沒有特別關連;
- 有關夏威夷一句屬於手民之誤,已予更正;
- 尋找西北水道的原因是那時還未有蘇伊士運河(在19世紀中葉才開始修建),而當時的其中一種看法是行走西北水道比起好望角可縮短不少路程。庫克死訊提前傳回英國是因為他的船隊在不同港口停留,死訊在不同的船隊間傳播開去,較早返國的船隊便把死訊先帶回國,這在當時是常有發生的事。
- 我認為上述大部份資料都不需要在庫克的條目內交代,但可考慮在條目加入「考察背景」一段,這或許會在將來提交特色評審前擴寫。--Clithering(MMXII) 2012年1月31日 (二) 14:57 (UTC)
- 庫克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你說的Thomas Cook中文名是通濟隆,以前在香港是一家有名的旅行社。--Clithering(MMXII) 2012年1月31日 (二) 14:57 (UTC)
- 受教了,建议把这些解释加入脚注。除此以外叙述通顺,图片丰富,可供查证,值得(+)支持。--哪位维基人能够一下打死五个? 2012年2月2日 (四) 01:28 (UTC)
- (:)回應哪位维基人一下打死五个:
- (+)支持:內容豐富通順,參考資料足以支撐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腳。—ArikamaI 在沒有人有槍的國度裡,一把手槍的人就是國王(謝絕廢話|戰鬥記錄) 2012年1月31日 (二) 03:36 (UTC)
- (+)支持:内容丰富通顺,参考资料足以支撑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脚--铁铁的火大了(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2012年1月31日 (二) 03:40 (UTC)
- (+)支持,有重要度的人物,参考资料很充足,也有完善的注释。只是图片为何一会放左边,一会放右边?--MakecatTalk 2012年1月31日 (二) 03:47 (UTC)
- (:)回應,图像全部在右侧,屏幕太宽的话,会让字写完图像还没显示完的……--铁铁的火大了(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2012年1月31日 (二) 09:22 (UTC)
- (:)回應Makecat:呃……英文版的圖片也是左右兩邊展示的。目前的排版測試過後放在14吋和15吋(125%)電腦螢幕都可以正常顯示,當然也可考慮把圖版一排一排的展示。--Clithering(MMXII) 2012年1月31日 (二) 15:09 (UTC)
- (+)支持,內容確實完整。--B2322858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08:36 (UTC)
- (+)支持,內容豐富,參考來源充足,支持基礎條目。--Alexchris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13:55 (UTC)
- (+)支持:條目內容全面,行文須合規範,觀點中性,來源可驗證。Hoising (留言) 2012年2月1日 (三) 08:21 (UTC)
- (+)支持,內容豐富而詳細。--沙田友 (留言) 2012年2月4日 (六) 12:20 (UTC)
特色条目评选
编辑詹姆斯·庫克(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地理和地方人物傳記,提名人: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4月30日 (六) 05:28 (UTC)
- 投票期:2016年4月30日 (六) 05:28 (UTC) 至 2016年5月14日 (六) 05:28 (UTC)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提名人票。本人2012年的作品,屬於基礎條目,最近經過修繕和增補,相信已符合要求,歡迎各位投票和發表意見,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4月30日 (六) 05:28 (UTC)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圖文內容與來源豐富,排版佳,應已達標。然建議將網上來源存檔以避免其失效。-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DC14討論於 2016年5月4日 (三) 00:36 (UTC)
- (:)回應:謝謝您的意見,如果網頁連結失效,將會改用Wayback Machine的存檔。--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5月13日 (五) 12:26 (UTC)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內文豐富,參註齊備。--Francisco(留言) 2016年5月4日 (三) 03:44 (UTC)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內容充足、語句順暢,參考資料足以支撐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腳,以yesFA票作獎勵。—ArikamaI 堕落者的復仇(謝絕廢話|全面戰爭)2016年5月5日 (四) 03:03 (UTC)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內文豐富--John123521 (留言-貢獻) RA 2016年5月9日 (一) 06:00 (UTC)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內容豐富。-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6年5月13日 (五) 03:43 (UTC)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圖文並茂,來源豐厚,符合特色條目的標準。--Engle躍【築夢踏實,夢想起飛,安裝加速投票工具】 2016年5月13日 (五) 04:36 (UTC)
-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来源充实,符合标准。Tochozhang(留言) 2016年5月13日 (五) 05:00 (UTC)
- 8 yesFA、0 noFA,入選。-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DC14討論於 2016年5月14日 (六) 07:00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詹姆斯·庫克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pao.ksc.nasa.gov/shuttle/resources/orbiters/Endeavour.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21101826/http://www-pao.ksc.nasa.gov/shuttle/resources/orbiters/endeavour.html
- 向 http://www-pao.ksc.nasa.gov/shuttle/resources/orbiters/Discovery.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610033909/http://www-pao.ksc.nasa.gov/shuttle/resources/orbiters/Discovery.html
- 修正 http://www.nla.gov.au/pub/endeavour/ 的格式与用法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詹姆斯·庫克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nmm.ac.uk/upload/package/30/links-cook.php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21232853/http://www.nmm.ac.uk/upload/package/30/links-cook.php
- 向 http://www.mtcooknz.com/mackenzie/Mount_Cook/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01060533/http://www.mtcooknz.com/mackenzie/Mount_Cook/
- 向 http://badc.nerc.ac.uk/data/corral/adm55/adm55_index.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606103401/http://badc.nerc.ac.uk/data/corral/adm55/adm55_index.html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請求對條目作出半保護
编辑對於有匿名IP用戶未經溝通,單方面強行修改條目的排版,本人在此予以強烈反對,並對匿名用戶的無理修改逐點反對如下:
- 聲稱注腳分兩行並列的方式已被「淘汰」?
- 匿名用戶聲稱,{{reflist|2}}現已被「淘汰」,理由是一些顯示屏太小的裝置,只適合把注腳以一行列出,兩行並列注腳不便閱讀云云。不過, 匿名用戶從未有提出所謂「淘汰」的證據, 而事實上參考最近登上首頁的中英文維基百科特色條目,注腳部分均是以兩行並列的方式展示。此外, 一般屏幕較小的裝置,均可選擇瀏覽維基百科的流動版,讀者直接點擊內文的標注連結,有關注腳便會在屏幕下方直接彈出;即使讀者要到注腳章節瀏覽所有注腳,也可以透過轉動屏幕放大畫面,或直接用雙指縮放畫面,根本不存在匿名用戶所指的問題。除非該用戶是透過Apple Watch造訪維基百科,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把注腳分一行或兩行展示,讀者都不會看得清楚的。把注腳分兩行展示 一向公認是把頁面長度縮短的有效方法,匿名用戶所謂的理據實在匪夷所思。
- 標注放在標點後與後句「混連」?
- 匿名用戶只是發表一些無中生有的個人看法, 根本未能提供證據證明把標注放在標點後會與後句「混連」,也未曾解釋何謂「混連」和所謂「混連」會帶來的影響。此外,匿名用戶也無視坊間絕大多數中外文學術著作,都有把標注放在標點後的習慣,借匿名之便硬將自己一套搬到其他地方,行為並不光彩。
- Infobox應置於頁頂
- 我同意匿名用戶表示infobox應置於頁頂,但生平年表作為附錄,從來不屬於infobox一部份,把生平年表搬上頁頂,會導致infobox過長。匿名用戶聲稱把生平年表放到條目後部, 會擠開注腳一類的資料。但事實上,如果用流動版檢視條目,生平年表根本不會和其他資料一併顯示;在電腦版檢視條目,就算生平年表與其他資料並列,電腦螢幕根本有足夠空間展示。我相當懷疑匿名用戶提出這項問題前,有否親自瀏覽過條目。
- 附註和注腳
- 匿名用戶聲稱附註和注腳意思相近,易生混淆,但我的看法是讀者閱讀條目時並不只會閱讀章節標題而不讀內文,只要稍讀內文便可知道兩者分別。不過,我同意這方面可稍作改善, 把附註改成編者按便可解決問題。匿名用戶實在不應把注腳和參考資料混為同一章節,更不應把「參考資料」改成「參考文獻」,理由是資料(information)可以包括文獻(documents), 但文獻不一定包括所有參考資料。
最後,我看不到匿名用戶的修改有任何方針支持,當然我不是要匿名用戶以後按我的法則為條目排版,只要是合理的話他大可按自己的方式撰寫條目。但請不要強迫所有人都跟從匿名用戶的一套,特別是刻意修改一些已完善並通過評審的條目,因為這種匿名行為對原作者十分無禮和不尊重。為免沒完沒了不文明的回退,特意撰寫以上告示,希望匿名用戶自重,並希望管理員能夠回退匿名用戶的編輯和對條目作出半保護,謝謝。--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6月25日 (一) 16:4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