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利諾龍屬名:Leaellynasaura)又名利琳龍,是種小型薄板类恐龍,身長60到90公分,體重約10公斤,生存於早白堊紀阿爾比階,化石發現於澳洲維多利亞州南端的恐龍灣

雷利诺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前期, 118–110 M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演化支 頜齒類 Genasauria
演化支 新鳥臀類 Neornithischia
属: 雷利诺龙属 Leaellynasaura
Rich & Rich, 1989
模式種
合作雷利諾龍
Leaellynasaura amicagraphica

Rich & Rich, 1989

目前已發現數個雷利諾龍的化石,包含兩個完整的骨骸,兩個破碎的頭顱骨碎片。在1989年,這些化石首次被研究、敘述。模式種合作雷利諾龍L. amicagraphica),屬名是以古生物學家托馬斯·里奇(Thomas Rich)與帕特·里奇(Patricia Vickers-Rich)的女兒雷利諾·里奇(Leaellyn Rich)為名。種名則意為「朋友寫作」,以感謝維多利亞博物館、國家地理學會在澳洲古生物研究上的協助[1]

雷利諾龍曾多次被歸類於不同分類位置,例如:稜齒龍類、原始禽龍類、或是原始頜齒類[2]。雷利諾龍缺乏硬化肌腱,這點與進階型鳥臀目恐龍不同。在鳥臀目恐龍裡,雷利諾龍的尾巴/身體比例相當長,尾巴長度約是身體其他部分的三倍。雷利諾龍的尾椎數量,比大部分鳥臀目恐龍還多,除了某些鴨嘴龍類[3]

稜齒龍類是群相當基礎的新鸟臀类恐龍。如同所有鳥腳類,雷利諾龍是植食性恐龍。雷利諾龍可能為群居動物,以蘇鐵蕨類、以及針葉樹為食。

極區恐龍

编辑
 
雷利諾龍的化石複製模型,置於展示牌前方的是頭蓋骨(編號 NMV P185990)

雷利諾龍是種南極區恐龍。在早白堊紀時,維多利亞州處於南極圈內,現在的南極圈氣候非常寒冷,但白堊紀中期的氣候較為溫暖。這意味雷利諾龍的生存範圍比現今爬行動物生存範圍更往南。這可從南極洲發現的冰脊龍透露出更多訊息,可見恐龍能夠存活在以往被認為不適合恐龍的氣候環境之下。根據緯度判斷,該地區可能有數週或數月沒有日出,雷利諾龍可能要在黑暗中生活長達數月之久。雷利諾龍有非常大的眼睛,牠的腦部有大型視葉,牠們已演化成習慣活動於黑暗、微弱光線環境中[4]。雷利諾龍生存在極度低溫的事實,讓許多科學家認為雷利諾龍是種溫血動物

但是,雷利諾龍的頭顱骨可能屬於未成年個體。如果真的是幼年個體,當牠們長大時,頭顱骨的眼睛比例可能會改變。

大眾文化

编辑

雷利諾龍出現在電視節目《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第五集,牠們被描述成像現代狐獴一樣以家庭為群體生活。

參考資料

编辑
  1. ^ Rich, T. and Rich, P. (1989). “Polar dinosaurs and biota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southeastern Australia.”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5(1): 15-53.
  2. ^ Federico L. Agnolin, Martın D. Ezcurra, Diego F. Pais and Steven W. Salisbury (2010). "A reappraisal of the Cretaceous non-avian dinosaur faunas from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evidence for their Gondwanan affinitie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8 (2) [1]
  3. ^ Herne, M. (2009). "Postcranial osteology of Leaellynasaura amicagraphica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southeastern Austra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9(3): 33A.存档副本 (PDF). [2010-07-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7-15). 
  4. ^ Rich, T. H. and Vickers-Rich, P. (2002). Dinosaurs of Darknes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