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潭

臺灣作家

郭水潭(1908年2月7日—1995年3月9日),字千尺,臺南佳里佳里興人,是台灣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郭水潭因接受日文教育,主要創作的語言是日文,學生時期就有俳句和短歌的創作。與吳新榮莊培初等人被稱為北門七子[1]

郭水潭
漢字 郭水潭
白話字 Koeh Súi-thâm
台語羅馬字Kueh Suí-thâm
筆名
漢字 千尺
白話字 Chhian-chhek
台語羅馬字Tshian-tshik

曾參與南溟樂園社、台灣文藝聯盟、《臺灣新文學》等文學組織。1941年出任臺南州技士;戰後1946年出任佳里鎮第一屆鎮民代表會主席、參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等至1980年退休。[2]

生平

编辑

郭水潭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2月7日出生於臺灣鹽水港廳佳里興堡佳里興四百七十八番地(今臺南市佳里區),戶籍登記為5月13日。父親郭九,母親陳錳,為家中長子。大正五年(1916年),進入佳里興公學校(今臺南佳興國小)就讀,與蘇新為同班同學。大正十一年(1922年)3月畢業於佳里興公學校,4月進入佳里公學校高等科。大正十三年(1924年)畢業。十四年(1925年)任職北門郡役所庶務課,兼任郡守通譯[3]

 
1935年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會式,立者前排右七為郭水潭。

郭水潭最初以創作日本短歌步入台灣文壇,昭和五年(1930年)二十三歲加入「新珠短歌會」(あらたま),在會誌上發表短歌,作品曾入選《皇紀二五九四年歌集》。1929年加入「南溟樂園社」,從事新詩創作。新詩內容分為抒情詩與社會批判二類[2]

外部圖片链接
  1939年11月,為紀念當選佳里街協議會員,吳新榮(後排中)與友人於臺南田中寫真館合照,郭水潭為後排右一

昭和八年(1933年)1月,郭水潭發表日文〈斷片の私見〉(對文壇之我見)於《臺灣新民報》文藝欄,批評1932年臺灣文壇現狀,認為殖民地文學必須表達堅強的意志及自我覺醒的使命感,並舉出楊逵送報伕〉解說。同年與吳新榮徐清吉共同發起「佳里青風會」,昭和九年(1934年)5月出席「台灣文藝聯盟」的成立,同年發表〈故鄉的書簡——致獄中的S君〉於《臺灣新民報》文藝欄,表達對同窗蘇新(於1931年被捕判刑)的懷念。由自報紙上獄中名單中,發現故人的名字進而聯想昔日容顏。[4]昭和十年(1935年),與吳新榮奔走,籌組「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6月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成立。同年加入《臺灣新文學》任編輯。於該年以小說作品〈某男人的手記〉獲得《大阪每日新聞》的「本島人新人懸賞」佳作。昭和十四年(1939年)11月23日當選佳里街協議會員。12月發表日文詩〈世紀之歌〉於西川滿主編的《華麗島》詩刊。[5]同年1月二歲的次子郭建南夭逝,郭水潭發表〈向棺木働哭──給建南的墓〉於《臺灣新民報》,被龍瑛宗評為當年最感人之傑作。[6]

昭和十六年(1941年),郭水潭出任臺南州技士,成為日本政府正式官職。一度遭到鹽分地帶同仁非議,為此郭水潭在《臺灣文學》第1卷第2號發表〈法被を着る日〉(穿文官服的那一天)一文表明自身當官的動機及理想。[7]昭和十八年(1943年)1月,郭水潭在皇民化運動時期遭地方法院檢察官約談,審問後以「思想有問題」遭入獄八個月半。10月2日出獄。12月,應張文環之邀,任《臺灣文學》編輯長。[8]

戰後,郭水潭於1945年10月出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直屬臺灣區團臺南分團北門區隊」聯合辦事處組訓股長,吳新榮為主任,林精鏐任總務股長。1946年2月出任佳里鎮第一屆鎮民代表會主席。4月與二夫人楊來于移居臺北,任一德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郭水潭因此時失業在家而未遭牽連。然而在白色恐怖時期,也因同窗好友蘇新投共而使郭水潭遭到情治人員監控,日記及許多資料皆不得不焚毀,關於文學的創作也因此中斷。[9] 1950年吳三連奉派接任臺北市長,延聘郭水潭任秘書室事務股長,並參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吳三連市長卸任後,郭水潭轉任臺北市中央蔬菜批發市場專員、台灣區蔬菜公會總幹事[10]。直到1980年退休。1972年發表戰後第一首中文詩〈無聊的星期天〉於《笠》詩刊。1979年8月應邀出席臺南北門南鯤鯓廟主辦的「第一屆鹽分地帶文學營」,與會者除郭水潭外,亦有巫永福、林芳年、鍾逸人等。[11]

1981年4月郭水潭返回故鄉定居,1982年二夫人楊來于逝世,郭水潭到麻豆鎮的養老院「麻豆普門之家」養老,晚年郭水潭記憶力退化,無法記憶。[12]1993年郭水潭獲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頒發第一屆「南瀛文學獎特別貢獻獎」,及1994年12月臺南縣政府出版《郭水潭集》,成為他生前首次作品成書。1995年3月9日,郭水潭逝世。20日於麻豆鎮小埤里舉行告別式。[13]

創作成就

编辑

郭水潭作創作文類括短歌、俳句、小說、日記、隨筆、評論與新詩。早年研究日本古典文學和短歌,後以新詩創作聞名,為鹽分地帶重要詩人之一。其中〈向棺木慟哭〉一詩,曾被龍瑛宗譽為「一九三九年最使人感動的傑作」。黃武忠評論其詩作特色:「傾向於寫實主義的文學,以描寫故鄉的情景和鄉土文學為主,當然也有個人思想的流露、揭發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反抗日帝的壓迫等,更可貴的是充滿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正義感」。郭水潭部分詩作、小說帶有階級批判色彩,諷刺階級壓迫體制,流露勞苦大眾的心聲。[14]

著作

编辑

相關著作出版有羊子喬編輯之《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5]、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6 郭水潭》(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2]

被他人收錄著作出版有陳明台主編《陳千武譯詩選集》(臺中:臺中文化局,2003)[16]。郭水潭的戰前日記由台灣詩人葉笛翻譯成中文,後被收錄在《葉笛全集10 翻譯卷三》(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17]。郭水潭的日文新詩〈乞丐〉、〈斑鳩與廟祝〉、〈蓮霧之花〉中譯文本被收錄在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臺北:玉山社,2005)[18]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朱嘉雯. 鹽窩裡的靈魂--北門七子文學研究.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2. ^ 2.0 2.1 2.2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6 郭水潭》. 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4: 43–44. ISBN 978-986-04-3261-9. 
  3. ^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6 郭水潭》. 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4: 47. ISBN 978-986-04-3261-9. 
  4. ^ 陳芳明,〈殖民地詩人的臺灣意象〉。收於林淇瀁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6 郭水潭》,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2014年12月。頁274。
  5. ^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6 郭水潭》. 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 : 52. ISBN 978-986-04-3261-9. 
  6. ^ 林慧姃. 郭水潭.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7. ^ 羊子喬,《橫看成嶺側成峰─試為郭水潭造像》,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2月。
  8. ^ 郭水潭,〈暮年情花〉,原載《聯合文學》12期,1985年10月。收入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2月。
  9. ^ 郭昇平,〈雜憶父親二三事〉。收於林淇瀁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6 郭水潭》,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2014年12月。頁88-89。
  10. ^ 郭啟傳/撰,《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2年,頁177。
  11. ^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6 郭水潭》. 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4: 58. ISBN 978-986-04-3261-9. 
  12. ^ 羊子喬,《橫看成嶺側成峰─試為郭水潭造像》,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2月。
  13. ^ 謝玲玉,〈郭水潭(1908-1995)島的詩人,臺灣文學先驅〉。收於林淇瀁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6 郭水潭》,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2014年12月。頁130。
  14. ^ 國立臺灣文學館. 郭水潭簡介. 文學好臺誌.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15. ^ 郭水潭. 《郭水潭集》. 臺南: 臺南縣文化局. 1994. ISBN 957-00-4365-2. 
  16. ^ 陳明台主編,《陳千武譯詩選集》,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8月初版。
  17. ^ 葉笛/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葉笛全集10 翻譯卷三》,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
  18. ^ 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