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滅鄶之戰
(重定向自郑灭郐之战)
鄭滅鄶之戰是發生於周幽王死後二年,鄭國滅亡鄶國的戰爭[3]。
鄭滅鄶之戰 | |||||||
---|---|---|---|---|---|---|---|
| |||||||
参战方 | |||||||
鄭國 | 鄶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鄭桓公 | 鄶仲 | ||||||
兵力 | |||||||
7乘戰車、30名步兵[1] 「成周之眾」[2] | 不詳 | ||||||
伤亡与损失 | |||||||
不詳 | 不詳 |
桓公問策史伯
编辑根據《國語·鄭語》,西周周幽王九年,時為司徒的鄭桓公有感於周王室動蕩不安[4],害怕禍及己身,向史伯詢問「逃死」之策[5]。
史伯向鄭桓公分析當時天下形勢,提議鄭桓公向濟、洛、河、潁四水之間發展。這一帶的國家以東虢國和鄶國較爲强大,但鄶仲和虢叔恃其地勢險固,驕慢而貪圖利益。桓公可以藉著王室動蕩的名義,向兩國寄放子女和財物,兩國必然答應;等到周王室動亂傾覆後,兩國必然會背叛桓公,桓公便可以憑藉成周的人馬,打出奉辭伐罪的旗號,定能將兩國攻滅,就有了立足之地[2]。
用計滅鄶
编辑兩年後,周幽王被申國、繒國和西戎的聯軍擊敗身亡,鄭桓公隨即離開周地準備滅亡鄶與東虢[7][8]。周幽王死後第二年、或晉文侯二年,鄭桓公出兵滅鄶[3][9]。桓公滅鄶的兵力,《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說只有七輛戰車、步兵三十人[1],但從《國語》中史伯的建言來看,桓公可能利用了司徒的職務之便動用了成周的軍隊[10]。
鄶國滅亡的原因,在《國語》中,富辰歸咎於叔妘的婚姻讓外人得利而離棄了親族[11]。《公羊傳》也說鄭國原來居於留地(今河南偃師南,後來為劉國),鄭國國君與鄶國國君交好,和鄶君夫人通姦,趁機滅了鄶國,並將鄭國遷至鄶國故地[12]。《韓非子》則說鄭桓公先打聽了鄶國所有豪傑、賢臣的名字,挑選鄶國的良田送給他們,為他們擬製官爵名號,在城門之外建造壇場將這些名單埋起來,灑上雞和豬血,好似做了會盟。鄶國國君以為將有內亂,而將這些賢臣全部殺掉,桓公得以襲取鄶國[13]。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昔吾先君桓公後出自周,以車七乘、徒三十人……覆車襲介、克鄶。
- ^ 2.0 2.1 《國語·鄭語》:史伯對曰:「……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克二邑……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 ^ 3.0 3.1 《漢書·地理志第八上》臣瓚曰:「鄭桓公寄帑與賄於虢、會之間。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四年而滅虢。」
- ^ 《國語·鄭語》: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騷,十一年而斃。
- ^ 《國語·鄭語》: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 ^ 《國語·鄭語》:公說,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 ^ 《清華簡·良臣》:鄭桓公與周之遺老:史伯、宦仲、虢叔、杜伯,後出邦。
- ^ 《左傳·昭公十六年》:子產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
- ^ 《水經注·洧水》:《竹書紀年》:晉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
- ^ 程浩. 从“逃死”到“扞艰”:新史料所见两周之际的郑国. 历史教学研究. 2018, (4): 34.
- ^ 《國語·周語中》: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后,富辰諫曰:「不可。夫婚姻,禍福之階也。由之利內則福,利外則取禍。……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須由伯姞,鄶由叔妘……是皆外利離親者也。」
- ^ 《春秋公羊傳·桓公十一年》:古者鄭國處于留。先鄭伯有善于鄶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而野留。
- ^ 《韓非子·內儲說下》: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問鄶之豪傑良臣、辯智果敢之士,盡與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外而埋之,釁之以雞豭,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
- ^ 《漢書·地理志第八下》:後三年,幽王敗,威〈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會之地。
- ^ 《毛詩正義·鄭譜》:之後三年,幽王為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其子武公與晉文侯定平王於東都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