轆轆山
轆轆山[註 1],又名馬江子山[6]或馬江之子山[7],是臺灣中央山脈南段的一座高山,最高點位於高雄市桃源區梅山里東北部,鄰近玉山國家公園的心臟地帶[8],海拔3279公尺[1],為臺灣百岳之一,山頂立有三等三角點7530號[9]。山嶺南北兩面為起伏平緩的方圓形[10],北側多針葉林,南側植被則以玉山箭竹構成的低矮草地為主[11][12]。
轆轆山 | |
---|---|
别名 | 馬江子山、馬江之子山 |
最高点 | |
海拔 | 3,279米(10,758英尺)[1] |
地形突起度 | 315米(1,033英尺)[2] |
列表 | 臺灣百岳、八銳 |
坐标 | 23°23′28.8″N 120°59′53.2″E / 23.391333°N 120.998111°E [3] |
地理 | |
位置 | 臺灣高雄市桃源區 |
所属山脉 | 中央山脈 |
地质 | |
岩石年代 | 始新世 漸新世至中新世(西麓)[4] |
攀山 | |
首次登頂 | 平澤龜一郎、吉井隆成等人(1936年12月31日)[5] |
地理
编辑中央山脈沿高雄市與花蓮縣交界通過轆轆山東峰(海拔3271.5公尺),在該山以北為東北—西南走向,以南則改往西北—東南走向,至更南方的轆轆山南峰(海拔3092.2公尺)附近再度回復為東北—西南走向[11]。轆轆山主峰則在轆轆山東峰向西南方延伸的支稜上,兩山頭相距僅約300公尺,遠觀有雙峰駢立之勢[11][13];這條支稜與轆轆山南峰的山脊大致平行,兩條山脊之間形成狹長而平緩的鞍部,登山者稱作轆轆谷,為高雄市桃源區梅山里、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與古風村的交界,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建有轆轆谷山屋(海拔約2975公尺)[11][14]。
轆轆山東峰往東北方連接塔芬山,再往西北與東南分別連接達芬尖山與大分山,轆轆山南峰則往西南方連接雲峰,再轉往東南方連接南雙頭山。這段稜線構成高屏溪水系的荖濃溪,以及秀姑巒溪水系闊闊斯溪的分水嶺[3],也是南二段路線的一部分[15]。
註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5000經建版地形圖(108年) (地图). 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 (國土測繪中心). 2019 [2023-05-03] (中文(臺灣)).
- ^ Lulu Shan (地图). PeakVisor (Routes Software SRL).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3) (英语).
- ^ 3.0 3.1 轆轆山 (地图). 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 (國土測繪中心). [2023-05-03] (中文(臺灣)).
- ^ 中央地質調查所. 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 L0017花蓮縣 (PDF) (报告). 經濟部. 2016年8月 (中文(臺灣)).
- ^ 5.0 5.1 吉井隆盛. 裏新高を征く. 臺灣時報. 1937-03至1937-05 (日语).
- ^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玉山 (地图). 1:25000. 經建 第一版 9519-I NE. 臺灣省政府內政部. 1986 [202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臺灣)).
- ^ 王雲卿. 台灣山岳一覽表. 登山日記(中華民國六十五~六十六年副冊). 臺北: 野外雜誌社. 1976: 4–107 [2024-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1) (中文(臺灣)).
- ^ OpenStreetMap上有關4091639 玉山國家公園的地理信息
- ^ OpenStreetMap上有關5591528738 轆轆山 三等三角點 7530的地理信息
- ^ 駱香林(主修)、苗允豐(纂修)、黃瑞祥(協修). 山岳. 花蓮縣志稿卷二‧地形. 花蓮市: 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1958: 3–88 (中文(臺灣)).
- ^ 11.0 11.1 11.2 11.3 1/5000像片基本圖(109年) (地图). 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 (國土測繪中心). 2020 [2023-05-04] (中文(臺灣)).
- ^ 國土利用現況調查成果圖 [110年更新區] (地图). Cartography by 國土測繪中心. 2022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連鋒宗. 轆轆山. 臺灣百岳全集:中央山脈南段. 新北市: 上河文化. 2007: 154–157 [2023-05-04]. ISBN 978-986-7342-2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臺灣)).
- ^ 轆轆谷山屋. 玉山國家公園.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臺灣)).
- ^ 南二段縱走 (地图). 1:25000. 高山百岳地形圖 G17. Cartography by 上河文化. 202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