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文社于1892年3月13日成立,活跃于清朝末年。当时居住在香港的一些华人,在香港受过西式教育,关心中国变革,以開啟民智为宗旨,建立了这个社团,后来輔仁文社的很多成员成为了革命党兴中会的骨干。輔仁文社会址在中环結志街百子里,骨干有楊衢雲谢缵泰等人。1895年2月,不少成员加入兴中会。旧址后来被香港设为古迹。

性质

编辑

輔仁文社之名,取義於《論語》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輔仁文社序》主张社员「切磋琢磨,學識均能增益」,并无任何革命要求。[1]組成該社的七人:楊衢雲、謝纘泰、陳芬、周昭岳(一曰周超岳)、黃國瑜、羅文玉和劉燕賓(一曰劉彥賓),自1892年創社,到1895年取消社名,都沒有參加任何革命活動,也無革命言論流傳下來。[1]

謝纘泰1924年出版的《中華民國革命秘史》称,輔仁文社是爱国青年的“革命總部”(revolutionary headquarters),但謝纘泰始终未提供輔仁文社从事革命活動的資料。[1]学者唐德刚延续《秘史》说法,称:“在香港組織的興中會,事實上除掉名字之外,一切皆輔仁文社的延續,會員也大都是楊衢雲的班底。”[1]并以輔仁文社较兴中会成立更早,认为“一部‘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应该从杨衢云开始写的。”[2]

学者容若批评唐德刚采信失實文章,甚至进一步杜撰历史,比如輔仁文社成立比興中會早兩年,唐誇大為「早四年多」;比如輔仁文社成立時只有七人,唐誇大為「十餘人」;比如輔仁文社並無「推翻滿清」、「創立合眾政府」、「選舉『伯里璽天德』」的提法,唐将興中會的纲领作为輔仁文社的綱領;比如尢列並非輔仁文社社員。[1]容若指出,輔仁文社取消社名,成员加入興中會,不是「兩個革命團體」的聯合,而是前者被吸收入了兴中会,興中會也绝非「輔仁文社的延續」。[1]

学者莫世祥評論說,从《輔仁文社序》及社綱、当事人回忆等文献,絲毫看不出輔仁文社有反清革命的傾向,仅仅有友道聯誼、研究新學、革除時弊的俱乐部性质。[3]:35若與三年後明確表達革新中國政見的香港興中會宣言作一比較,更可證謝纘泰所稱輔仁文社為「革命總部」的說法,不過是溢美之詞。[3]:35

图集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容若. 輔仁文社絕非革命組織. 明报月刊. 2012年, (1月号) [2022-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4). 
  2. ^ 唐德刚. 细说辛亥革命. 爱思想. [2022-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4). 
  3. ^ 3.0 3.1 莫世祥. 中山革命在香港 (1895-1925). 香港: 三聯書店. ISBN 97896204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