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性定义規定性定義的一种形式,旨在描述术语的真实或普遍接受的含义,而实際上卻隱含了情感上的用法,通常是为了支持某种观点的论点和說服別人。 這類定义的术语通常会涉及情感但毫不精确的概念,例如“自由”、“恐怖主义”、“民主”等。在论证中,說服性定義有时被称为权威性谬误

說服性定義(定义谬误)的示例包括:

  • 民主党:“一个左派人士,希望对公司加重税金,并取消经济领域的自由”。
  • 无神论者是尚未意识到上帝存在的人。

說服性定义通常出现在政治宗教等有争议的话题中。由於受到情感的影響,定義者會隱晦表達自己的立場而不是表达公正的事实。說服性定义通常有利于一个论点,或不利于另一个论点,但這定義呈现时容易讓人感覺中立且被人们接受的,因此聆听者可以毫无疑问地接受这样的定义。

哲学家查尔斯·史蒂文森引入了“说服性定义”一词,作为他的情感意义理论的一部分。 [1]

总览

编辑

語言可以同時轉達信息和感覺。[1]說服性定義與其他常見的邏輯定義類型不同,它着重於語言表達性,並以影響讀者和聽眾的感受,從而改變其行為為目的。[1]因此說服性定義不是考慮真實性和虚假性,而是思考其說服性手段是否有效。[2]史蒂文森[3]在研究“道德”和情感這些術语時,運用了這兩方面的結合。[4]他指出,和平與戰爭這類型的詞語不僅能描述事实,他们还具有改變對方的態度并引導采取行动的能力。結果,受試者引起了情緒反應。正如史蒂文森[3]所说的:“他们不僅在描述人們的狀況,還改變和增强了他们的利益。然而,他們是稱對該事物有兴趣,而不是说有利益。”这代表說服性定義鼓勵了他們将来的行动,並影響了听众的兴趣來引导听众做出决定。[5]史蒂文森通过這種词語的使用對聽眾心理影響進行區分,並将它们标记为“描述性意思”和“情感意思”。 [5]這種區别揭示了人們使用道德詞語作為說服工具,這是一種偏好情感的工具: [5]

道德定义涉及描述和情感的结合,因此经常用于引導和强化态度。 只要定义的词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便能用其來辩解。

在说服力定义中,监禁可以成为“真正的自由” [6]而屠杀则可以成为“和平”。 [7]故此,说服力定义可以改变或扭曲含义,同时又保持了單詞的原意。這包括在不改变描述性单词的情况下修改了单词的情感含义。例如,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取自Casanova的Fuga dai Piombi的定义。在此示例中,Soradaci先生试图说服Casanova“偷偷摸摸”是一种光荣的行为: [8]

我一直鄙视“间谍”这个名字所具有的可恶的偏见:这个名字听起来只对讨厌政府的人有害。 偷偷摸摸是為国家利益,對骗子的祸害,亦為王子的忠实仆人。

在示例中,采用强调“情感”的方式,把「間諜」一詞与共享价值的聯系上來,從此形成“偏见”。而「间谍」一詞的说明賦予了不同的價值层次结构,从而可以了改变情感含义。然而,信任這含義并没有被銷除,而是被赋予成国家最高价值。[9]

史蒂文森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一词的两个定义,以说明一个说服力定义可以完成的工作:

  • 最初的定义:“广泛阅读和熟悉艺术”
  • 有说服力的定义:“想象力和感性”

這两者都带有文化上积极情感意义。无论使用哪种定义,都值得支持。他们改变的就是“文化”的含義。 因为文化是一种积极的特质,所以社会将阅读和艺术都视为具有积极的特质。 然而只要把“想象力和敏感性”和「文化」聯結起來,社会便开始积极地看待這些特质,因为它们与具有积极情感意义的词語联系起來。 [10]

然而,人們经常使用不清楚的、比喻性的语言來形成說服力定義。[1]可以使用几种技术来形成这样的定义,[4]其中就有從屬差異定義[2]上面税收示例中的两个定义都同意属是与治理有关的程序,但在区别上意见不一致。有说服力的定义结合了规定性定义词汇定义以及理论定义的要素。[2]

具有说服力定义通常出现在政治演讲、社论和其他需要影响力的情况。[2]但是一般通常被驳回,因為混淆读者和听众且没有合法目的。 [11] 為了确保论点中的中立性,通常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2][1][4]

參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Copi & Cohen 1990.
  2. ^ 2.0 2.1 2.2 2.3 2.4 Hurley 2008.
  3. ^ 3.0 3.1 Stevenson 1937.
  4. ^ 4.0 4.1 4.2 Macagno & Walton 2014.
  5. ^ 5.0 5.1 5.2 Stevenson 1944.
  6. ^ Huxley 1936.
  7. ^ Orwell 1946.
  8. ^ Casanova 1911.
  9. ^ Walton & Macagno 2015.
  10. ^ Stevenson, Charles Leslie. Persuasive Definitions. Mind. 1938-01-01, 47 (187): 331–350. JSTOR 2250337. doi:10.1093/mind/XLVII.187.331. 
  11. ^ Kemerling, Garth. Definition and Meaning. Philosophy Pages. 2001-10-27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8). 

資料來源

编辑